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对象性活动"原则不仅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哲学原则,而且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契机.正是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既科学地理解了人和自然,又揭示了人与自然、自然与历史的现实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因采用了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复归的外在表述方式而留下了人道主义的残痕,但由于马克思当时基本实现了向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立场的转变,所以在<手稿>中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这使<手稿>具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理论结构.本文将通过对人道主义和<手稿>内容的具体分析来确证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并进一步探究其中的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人的本质概念一是价值本质,关涉人的"应该";一是事实本质,关涉人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马克思主要回答的是"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之后主要回答的是"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什么"的问题.<共产党宣言>及以后的著作则将"应该"整合到"是"中,即让人的价值本质从人的事实本质中历史地和逻辑地开显出来.就此而言,强调人的价值理想的马克思和揭示人的事实规律的马克思并没有根本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发现了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把人看作是整体的、自由的、对象性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不仅是<手稿>的核心,更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即实现全面、自由的人的思想的基石.这一理论的提出蕴涵着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萌芽-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实现人的解放的哲学人类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属于直接美学理论的问题是美的规律范畴的提出.马克思提出了这个范畴,但在<手稿>中却没有直接阐述,为美学史留下了一个理论难题.由于美的规律范畴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显要问题,如何在<手稿>的语境中,沿波讨源地去探寻它的意义包涵,并给予明确的论析,直关美学理论中许多重要问题的回答.蒋孔阳先生长期致力于<手稿>中以美的规律问题为中心课题的研究,在美的规律与人的劳动实践、内在固有的尺度、异化劳动、自然之美及艺术实践的关系上,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论析,积累了卓有成就的美学理论成果,把<手稿>美学和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理论也是蒋先生建构独立的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的基本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6.
从学术界对马克思未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看法的综述与辨析切入,分析马克思晚年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认为马克思之所以未能"舐净"这"孩子",主要是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无产阶级革命也展示出新形势;马克思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资本主义在未完成中.<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研究与写作是马克思一生的追求,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是他毕生的目标,可一直没有能够达到他所希望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理论上还是一位黑格尔主义者,但在现实中,他发现"国家"并不象黑格尔所说的是普遍利益的代表者,而是私人利益的工具.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创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意义不仅标志着马克思已经走向历史唯物主义之路,而且从根本上促使马克思从研究哲学、历史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西方文化的总体历史为背景对<等待戈多>进行文本分析,认为<等待戈多>表现的是西方人在后上帝时代的精神处境.<等待戈多>显示出西方人重建有意义的宇宙秩序的努力.在上帝死后而新的超越理想尚未建立之前,<等待戈多>是西方人的宿命和使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有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文中他坚持从人类实践的角度分析技术本质,在技术批判中采用了独特的人文视角,并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技术批判的最终目标,这些思想对当代的技术问题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多<史记>研究者和研究资料都认为<酷吏列传>表现了司马迁强烈的人民性和讽刺批判精神,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简单和片面的.正如现有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酷吏列传>不能单纯或孤立地来认识,而是要将其放在当时的汉代社会大背景下,并将之与司马迁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反思结合起来分析.对于酷吏,司马迁表现出一种复杂态度.一篇<酷吏列传>,一篇<循吏列传>实际上体现了司马迁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和反差.  相似文献   

11.
There-be存现结构深层次的语言特点一直吸引着英语语言学家作深入的研究。近年来,There-be仔现句得到汉语语言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分析认为,there对句子没有任何贡献,许多语言学家把there称为“虚义”(exp letive)成分。虚词there的研究伴随着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不少重要的理论假设都直接涉及there的研究。围绕there解释的各种理论催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假说。对there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正确认识存现句结构的本质,化简某些理论构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不可说者实际上是一个否定问题,它与否定命题非p具有基本相同的逻辑形式,非p是不可说者的逻辑原型,不可说者是依据非p的形式和结构来构建的,因此,不可说者可以表示为"非可说者".不可说者的"不"既体现了"非"的逻辑否定特征,又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它是可说者和不可说者逻辑划界的手段,也是超越有限把握无限的独特方法,它与海德格尔"无"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正反交错、良莠并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负面作用.高校要成功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就必须"趋利避害".主要的工作切入点是加大网上正面信息的容量并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严格校园网络管理、重视工作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参考近30年来国内外不同研究文献,通过对There be存现句中there的语义、格等句法特性进行分析和回顾,剖析了there各种定位存在的种种不足和缺陷,介绍了中外语言学者对there的最新定位。  相似文献   

15.
以结构主义为特征的传统语法对there be句式的分析停留在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上,而对它的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采用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对这个句式进行探讨,有助于掌握它的人际功能、语篇衔接功能和谋篇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见义勇为行为仅仅作精神鼓励,从思想和道德上作出评价,而没有从民法上去分析和研究它。文章试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从民法层面进行透视和再认识,以给出它在法律上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7.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毫无疑问,忍耐是有道德限度的。弄清可忍与不可忍的道德是非,关键是确立可忍与不可忍的标准:是否跨越"善"的界限是其根本标准;是否有"义"于他者和是否愧对于"良心"是其具体标准。过度忍耐也会产生消极后果,其对主体的消极影响表现为扼杀主体进取精神、导致自我价值迷失、贬损主体人格尊严等;对客体的消极影响体现为纵容他者恶行和败坏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18.
老子“知不知”的养生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是中国养生学的开创者,其养生智慧集中体现在"知不知"的要求上。在他看来,人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心智不明所导致的。因此,他在"病病不病"的独特疾病观基础上,强调养生要诀在于知常复命,关键是抱道不失。如此说来,在生活中坚持"惟道是从"与"唯施是畏",就是养生健康的不二法门,亦即,要知"道"、行"道"。  相似文献   

19.
There be句型在机器翻译软件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翻译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主要停留在查词功能上,其译文可读性不强,准确性不够。以英语特殊句型Therebe为切入点,着重探讨英汉机器翻译中特殊句型的对应与不对应的调整问题,并以五种英汉全文机器翻译软件作为测试对象,就可以分析发现机器翻译软件在Therebe句型英汉翻译过程中的两点不足:一方面,将there译成地点状语“那里”;另一方面,翻译时不能对地点状语或时间状语进行位置调整,只能机械地逐词顺译。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学术界目前讨论的一个热点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提出并论证了这一问题难产的原因。指出科学在发展 ,争论者各家评判的标准各异 ,要真正搞清楚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必须结合历史条件 ,抛开时间环境的限制 ,仅用现代科技的评判标准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