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我那年仅15岁的儿子在待人处事上已经很“成熟”,“成熟”得胜过我这个父亲。 有一次,一位同学向我儿子借《少儿百科全书》,他回说被别人借去了,而接着班主任的儿子问他借,他却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我当时问儿子这是为何?儿子毫不掩饰地说:借给一般的同学没有什么作用,而借给班主任的儿子对自己则很有帮助。妻夸儿子聪明,说就应该这样处事。我却有一种可怕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母亲在两年前去世了,儿子担心父亲一个人住孤单,就带着媳妇和孩子一起搬了回来,好在父亲家的房子够宽敞,大家都有独立的空间. 儿子和媳妇都是公司高管,他们没空做家务,干脆雇了一个保姆,每天做三顿饭还帮着打扫卫生. 父亲每天除了读书看报,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儿子一家三口总是匆匆吃早饭就去上班上学,中午他们都不回来.父亲闲着没事,就在屋子里散步,他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每个房间都空荡荡的.于是,父亲就盼着夜幕早点降临,因为那时儿子一家都会回来,可以吃一顿热闹的晚餐了.  相似文献   

3.
父亲违了法,儿子该怎样做?或者,儿子犯了罪,父亲又当如何?这问题很早就在困扰着人们。《论语·子路》篇的一条记载就是好例:  相似文献   

4.
《家庭科技》2014,(2):6-6
正人物:张阿姨档案:61岁,浙江宁波人,16岁的儿子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如果没有那场车祸,我儿子都40岁了,或许我早就抱孙子了。如果没有那场车祸,老伴也不会抑郁成疾,早早离我而去。如果没有发生这一切,我们家该是多么幸福美满,而今也是儿孙满堂了吧。我是1953年出生,地地道道的宁波人。家里兄弟姐妹有7个,我排行老四。我老伴家在过去,算得上大户人家。他爷爷、父亲都是中医,称得上中医世家。我老伴  相似文献   

5.
正产后抑郁并非女人的"专利"媒体曾经报道成都一名男子当众割喉的一幕:面对亲友数小时的苦劝,该男子突然用刀片往脖子上抹,顿时血染衣襟。幸亏警察处置果断,避免了更大的悲剧发生。事后,男子的父亲说:"儿子与儿媳感情一直不错。儿媳分娩前后没上班,儿子最近又求职不顺,常  相似文献   

6.
张兴旺 《快乐青春》2011,(10):25-25
一个富家子弟从小娇生惯养。父亲为了启迪儿子,在荒山上种了两棵树。一棵树每天要浇上一桶水,还经常施肥、除草,爱护倍加;而另一棵树,自栽上成活之后便再也没去管它,任由它独立生长……  相似文献   

7.
小幽默     
儿子泪流满面地回到家里,父亲吃惊地问道:“怎么搞的,弄成这个样子?”儿子呜咽着说:“瓦夏打我。”“你还手了吗?”父亲又问一声。“没有”。儿子小声地答道。“蠢家伙,我早就教过你,谁要是打了你,你就还手打他!”父亲气愤地打了儿子一耳光,以示对他软弱无能的一种惩罚,可没料到自己脸上也挨了儿子的一记响亮的耳光。“混帐东西,你怎么敢打老子?”父亲骂道。“你刚才不是教育我,谁打我,我就还手打谁吗?!”小幽默  相似文献   

8.
父亲违了法,儿子该怎样做?或者,儿子犯了罪,父亲又当如何?这问题很早就在困扰着人们.<论语·子路>篇的一条记载就是好例:……  相似文献   

9.
当父亲突然发现自己倾注了真情厚爱的儿子竟不是亲生的,他的痛苦可想而知。面临沉重的打击,他的抉择却出人意料。笔者一位要好的朋友,演绎了这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讲《思想道德修养》课第二章人际关系时,引用了近两年媒体报道的一个新现象“父子协定”,即父子签协议,父亲借钱给儿子上大学,儿子大学毕业工作后归还。有个学生表示他有相同的经历,所不同的是,媒体中报道的父子协定多是由父亲提出来的,而且签了书面协议,而该学生与父亲的协议是由他本人提出的口头协议。班中学生争议,多数学生持反对意见,认为父母供自己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一些发达国家,普通工薪阶层子女上大学,主要是通过贷款,拿奖学金和打工的钱来完成。这是对国人传统观念的冲击,也引发国人对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知被动接受…  相似文献   

11.
先来读一个病句: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天空中响起的惊雷也被淹没了。“病”在哪里呢?就是成语“振聋发聩”用错了,以为“万余名观众的掌声”太热烈太响亮了,用“振聋发聩”形容很合适,其实不然。我们再来读读《永生的眼睛》里的句子“父亲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比较一下,“父亲”的“话语”不会那么响亮。  相似文献   

12.
正自从儿子离家上大学,我和老公重新过起了二人世界,虽然没有年轻人的浪漫,还不时伴有想念儿子的情绪,但我更多的感觉还是轻松惬意。儿子常打电话给我,拉啦家常聊聊学校,等我俩唠够了,儿子往往会说:"电话给我爸。"于是,老公也和儿子聊一会儿。一年多了,都是这样。有一次,我和儿子聊够  相似文献   

13.
童稚趣话     
祖国是我奶奶 父亲:祖国啊——我的母亲! 儿子:祖国啊——我的奶奶! 父亲:孩子,你念错了! 儿子:没错,您的母亲不就是我奶奶吗?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虽然有姓,但一般习惯上只称呼名字,不道姓。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名,很多人将蒙姓或父亲名字的第一音节放在自己的名字前面。比如其父名叫:“莫德”,儿子叫“照日格图”。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名,儿子就将父亲名字的第一个字“莫”做为姓,称为“莫·照日格图”。  相似文献   

15.
秦升 《快乐青春》2014,(11):24-25
1991年,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寻找他们的音乐梦。 可是,父子俩一无关系,二无背景,仅凭着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根本不足以引起音乐界的重视。为了能够待在京城,父亲费尽周折,勉强将儿子送进了一所小学。  相似文献   

16.
不孝儿子     
庆佳 《快乐青春》2011,(9):54-54,80
有一户人家,夫妻俩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出生不久妻子生病死了,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辛辛苦苦才把儿子拉扯大了。谁知道儿子不学好,整天花天酒地,父亲累死累活地赚钱,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儿钱,都被儿子花光了。儿子要不到钱,就对父亲又打又骂,乡邻们看不下去了,就把儿子告上了衙门。  相似文献   

17.
好不容易到了春天。这期间,我一次也没回娘家,父亲也一次没来看过我,他还在生我的气。一天,母亲偷偷来看我,一看我和儿子上午10点才吃早饭,而且是烤饼加开水,眼泪就落了下来。母亲说:“走,回家,妈给你们做顿热饭。别怕碰着你爸,他天天这个点儿去公园看人下棋,不在家。”母亲做的面条,儿子吃了三小碗,里面有荷包蛋、菠菜、西红柿。母亲看着外孙狼吞虎咽的样子,眼泪扑簌簌往下流:“以后天天上午9点半来家吃饭,不来,我就做好给你送去。”从那以后,我每天上午9点半领着儿子去娘家吃饭,每次都没有遇到父亲。有时我的自尊心阻止我去,可看到儿子淅渐红润的小脸,我又不忍心苦了儿子。  相似文献   

18.
张文:老李同志,最近在理论学习和讨论中,围绕着“异化”是不是矛盾规律的问题,我有三个问题搞不清楚,请你作些解释好吗?李武:好,我们一起讨论。你有哪三个问题搞不清楚呢?张:我搞不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叫“异化”?能不能先给“异化”概念下一个定义?然后大家根据同一个定义来讨论它是不是矛盾规律,免得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李:让我先听听你对“异化”的定义有些什么看法好吗?张:我对什么叫“异化”还搞不大清楚。不过,看到有人在文章中这样说:“究竟什么叫异化?打个比方说,一个母亲生了个儿子,她很心疼,很爱,辛辛苦苦地把他培养大,教育大。可是这个儿子慢慢长大后,成了一个逆子,不仅不受母亲管,倒过来管他的母亲,欺侮或者虐待母亲。儿子不认他的妈.把母亲当外人甚至敌人。母亲也觉得儿子不象她的儿子,成了家庭里面的异己分子。这个过程用哲学的  相似文献   

19.
有一天,儿子问我:“爸爸,你认识你爷爷吗?”我笑着回答:“笨家伙,我怎么会不认得自己的爷爷呢.”我认为儿子跟我开玩笑,问“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捣蛋问题. 接下来,儿子非常认真又略带伤感地说:“可是,我不认识你的爷爷,就是我的太爷爷.”  相似文献   

20.
蔡成 《家庭科技》2005,(10):4-5
我和姐姐是听着同一个故事长大的。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如此:父亲在读中学时爱上了一个叫张菊花的女孩。后来发生了意外,张菊花被倒塌的危房砸伤,在她快死时,父亲当着很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拼命地、一声声地呼喊:我喜欢张菊花!张菊花,我喜欢你!在那个保守的年代,父亲的举动无异于一场“地震”,“早恋”的他被赶出校门,并受到了全村人的讥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