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晚明的山水小品文,比前代的山水文学更具“人趣”.以袁宏道和张岱的作品为例,这种“人趣”,一是真情之趣:晚明文人将个性生命的认同置于传统社会规范之外,追求性灵之本真之情;二是世俗之趣:山水游记中混杂着对世俗百态的描写,写山水即是写世俗.小品文的特点和文人的山水观念,共同契合了晚明思潮影响下的审美趣味,从而造就了散文史上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优秀的散文作品,往往是诗情画意,妙趣横生,令人读后总感到有些东西在自己心头萦回不已。它有鲜明耀眼的形象,深沉睿永的哲理,浓烈醉人的抒情,点燃人心的感情之火,引人遐想,令人振奋。探究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意散文的趣美,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散文的多种“艺术趣美”。具体地说,我们应当注意并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情趣、理趣、诗趣、语趣、知趣、奇  相似文献   

3.
在散文创作中,王兆胜文评互证,以老庄之道为基础,构建了天、地、人为一体的三维哲学世界,以此深思人的自洽及人与自然万物的辩证关系。其中,“物”与“情”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词。在“物”的书写中,蕴含着王兆胜对悠闲人生的追求和逍遥境界的渴望;在“情”的表达中,体现了王兆胜对“人间大爱”的肯定与坚持。而在由“物”及“情”的书写路径中,王兆胜的散文以平淡自然的风格、优雅闲逸的文化修养实现了“心散”的境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散文的书写维度。  相似文献   

4.
游记散文是曾敏之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敏之的游记散文,大体说来有三种形态,也可以说是梅展三枝。随笔式的、纪实抒怀的、诗情画意的,各有妍姿,各溢芳香。曾敏之在游记创作中始终不忘世情史迹的观察,也始终萦怀家国之思。诗趣史趣的交融,是曾敏之所有游记的共同特点。语言清丽典雅、简洁优美是曾敏之散文、游记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5.
三毛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散文语言极具个性,对此进行一些探索有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三毛及.其散文.三毛通俗浅显、生动形象的散文语言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三毛将成语、古典诗词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内容信笔化入自己的语言,使得其散文语言的格调俗中透雅;而聪明活泼的个性表现于散文语言便是俏语喜人;将强烈的情感融合于意境之中,是三毛散文语言抒情性的别具一格之处;富含哲理的散文语言是三毛对人生体验和思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前期散文中 ,无论是不同程度蕴含“浮躁凌厉之气”的那类创作 ,还是写“身边琐事、草木虫鱼”的那些作品 ,其平和冲淡的风格始终是一以贯之的。本文从语言和文章方法两个方面审视前一类散文的冲淡 ;从题材的选取、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涩味与简单味”等方面审视后一类散文的冲淡  相似文献   

7.
“五四”散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加以认识.白话语言变革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散文中作家“个性”的表现,“个性”的充分发挥又有利于形成丰富多样的散文体式和风格,促成散文的兴盛;在“五四”语言变革的过程中,由于诗歌“首当其冲”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地位,恰为散文领域带来了某种“缓冲”的可能;在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之后,出于审美的需求文学语言经历了又一次的“文学化”,在此过程中散文对“欧化”和“古语”的采纳直接促成了散文的繁荣.文学语言是考察“五四”散文成功的重要维度,从语言角度可以更好的认识这一现代文学史上经常提及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我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常常以“淡远”为极致,而散文意境所显现出来的审美功能,也就在“淡远”之趣中所作的最高灵境的启示上。这种意境的层深创构就在于它“能于浓重之中作淡远之想”(孙犁语)的民族审美趣味的积淀之中。综观中  相似文献   

9.
浅析李渔小说的喜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个喜剧型作家 ,其喜剧手段主要有戏剧化情节和喜剧型人物、“团圆之趣”和转悲为“喜” ,以及“俗中求雅”的语言风格 ;其小说虽云“无声戏” ,实可看作“无声的喜剧  相似文献   

10.
在新文学运动中,朱自清以其独特的散文成为白话散文的模范。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语言的创新外,更关乎他的艺术审美趣味:一方面,他接受了“为人生”的文学观念,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另一方面,他接受了白话文的理念,但又借鉴了传统文学的语言观。由此,他早期的艺术趣味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内涵——以语言哲学而不仅仅以文学革命的理论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就会重新领略朱自清早期散文艺术的另一方面的真实趣味。  相似文献   

11.
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幽默艺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他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剧本、曲艺,还是杂文,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浓浓的幽默气息,闪烁着强烈的幽默光芒。其独特的幽默风格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蕴涵辛酸的幽默;饱含同情的幽默;婉而多讽的幽默。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作为学贯中西并接受过中外高等精英教育的学者,在幽默中尽显学者式的睿智洞达。韩寒作为“80后”并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学新人,以幽默展现新时代“愤青”对现实社会的讥讽嘲弄。钱钟书的幽默是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俯视芸芸众生,极高的学识修养使他能够对世事与人生有着自己独到的感悟,体现出理智、冷静、豁达的幽默风格。韩寒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虚拟的空间中尽情展示自己另类与不羁的才华而成为众多年轻人膜拜的偶像,体现出犀利、洒脱、冷峻的幽默风格。韩寒有意摹仿并追寻钱钟书式幽默的风韵,辛辣有余而冲淡不足,但却夹杂着一个文学青年对当今教育弊病与权力腐败等社会乱象的痛心与鞭挞。  相似文献   

13.
框架转换理论可以成功解读幽默言语理解和认知过程中的语义跃迁.使用定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英汉语幽默语料的分析,发现框架转换出现在词、句、段乃至篇章等各个层面的幽默言语中.结合乖讹论和关联理论,将幽默理解的信息加工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建立初始框架、启动框架转换和合成颠覆性新框架、最终完成释话过程的语义跃迁和幽默解读.  相似文献   

14.
从英汉言语幽默看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幽默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在多种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如何借助英汉言语幽默的文化特性来帮助人们成功交际,已经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文化多样性视角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不同特点,包括言语幽默的民族性、宗教色彩以及价值观分析,旨在通过这种跨文化比较研究加强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使跨文化交流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现代隐喻理论把隐喻看做是认知现象。英语中同音异义类隐喻可以引起很多幽默,使枯燥的英语学习增添了几分乐趣。文章充分地分析了用于英语幽默中的同音异义类隐喻,同音异义类隐喻在新旧事物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以轻松的幽默形式加深了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英语中产生幽默效果的同音异义类隐喻的有音同形异异义类隐喻,音异形同异义类隐喻和完全音同形同异义类隐喻。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的散文具有简洁典雅之美,简洁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状态,典雅则是吸收中国传统诗文精华文白杂糅的一种艺术韵味,梁实秋散文简洁典雅的理论基石是"割爱"。梁实秋的散文还具有纯正幽默之美,纯正体现在伦理理性的诚挚性,幽默则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气质,体现为悲天悯人的胸怀,一种善良的温情,并具有"反语"的修辞特色。  相似文献   

17.
幽默是一种常见普遍的语言现象,充分体现了人类语言的表现力。幽默效果产生的前提是接受者理解了话语的深层意义。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Fauconnier&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解释语言意义的理解过程。阐释该理论的运作机制的同时,结合英语言语幽默的特点,概括出四种网络模型分析英语幽默话语。  相似文献   

18.
王春燕 《东方论坛》2005,1(2):58-63
梁实秋散文的幽默特色表现为一种学者加绅士的雅隽风格和高贵品位.这种高品位幽默是一种与"俗幽默"相对的"雅幽默",与"市民幽默"相对的"贵族幽默".其散文的"雅幽默"与西方超现实幽默均表现为一种主体性精神和超越性品格的高雅品位与高贵特质.  相似文献   

19.
现今理论界对苏青散文的研究基本上着重于那些描写市民生活的散文,而对苏青描写早年家乡生活的叙事抒情散文几乎无人研究。其实苏青的这类散文,也是很感人且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的。文章将以这一部分散文为重点解读对象,分析它们的动人魅力。  相似文献   

20.
苏轼小品兼有魏晋之洒脱和六朝之隽永,而自成一家。这些优秀的作品,为晚明小品文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晚明小品文作家在其中吸收大量的精华。苏轼小品文在题材的生活化、语言的简练畅达、幽默与讽刺、自然成文不拘格套等方面对晚明小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