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金宝 《南都学坛》2005,25(4):14-15
汉代处于封建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宽松的文化艺术氛围和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与偏爱,为汉代音乐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画像大量丰富的乐舞图像与典籍史料相互印证,反映了汉代音乐文化从音乐功能、音乐形式、音乐社会生活几个方面的较大转型。  相似文献   

2.
张东妹 《南都学坛》2005,25(5):21-22
在汉代音乐发展过程中,作为楚国音乐文化代表的“楚民歌”对汉代宫廷音乐、民间歌谣的相和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汉代音乐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季玲 《南都学坛》2006,26(4):21-22
汉代音乐文化不仅汇集了先秦音乐文化之大成,还展现了音乐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雅俗共赏的多元性、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和很高的演艺水平等时代特征,既有对先秦音乐文化遗产的继承,也有对现实音乐文化生活的吸纳、包容。  相似文献   

4.
汉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繁荣受到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思想影响.从汉代音乐思想上看,阴阳五行强调宇宙一体化的思想促进了汉代音乐“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从汉代音乐形式上看,歌唱、器乐、舞蹈的形式都体现出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从汉代音乐发展模式上看,阴阳五行重平衡的思想下形成了汉代音乐从传统重雅乐到雅俗并存的发展模式.阴阳五行思想对汉代音乐影响深远,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成都地区出土的舞蹈俑是研究汉代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解读成都地区舞蹈俑所具有的音乐功能,为考察当时社会的舞蹈乐人与活动状况提供了直接信息,有助于研究汉代舞蹈文化的构成和发展脉络,反映出舞蹈俑在汉代舞蹈中的内在文化属性,体现出巴蜀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区域意识的文化附着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6.
《激楚》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流行的一支歌舞曲,与“郑卫之音”并称,具有急促交迫的音乐特点。到了汉代,新兴俗乐《激楚》仍然流布很广,对汉乐府相和歌的演唱方式、汉代乐舞文化精神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以后,《激楚》在文人中获得认同,被视为汉人刚健慷慨文化精神的象征。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与楚地巫舞文化的深层影响、汉代劲健磅礴的文化特质的汇入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李文红 《南都学坛》2007,27(5):23-24
南阳音乐文化在汉代的兴盛表现在盛大的歌舞场面、高超的舞蹈艺术、社会化的文化娱乐三个方面,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优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经济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汉代思妇诗是汉代社会的反映,它与汉代力役、兵役、游学、游宦制度、汉代女性的婚恋与守节,以及汉代文人尤其是东汉文人的婚恋思想密切相关,呈现出丰厚深挚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苏丹 《南都学坛》2008,28(4):39-40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启了我国对外物质文化交流的先河,在极大地丰富了汉代人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西域音乐的传入也带来了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翟麦玲 《南都学坛》2007,27(5):12-17
在汉代,礼教中的女子教育观与现实生活中女子接受教育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女子受教育的内容不只是礼教宣传中的贞顺、女功之教育,而且还包括诗书文化、书算、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从受教育的阶层看,也不只局限于士大夫以上家庭的女子,而是包括从奴婢到皇后之普遍阶层的女子;汉代女子普遍接受广泛教育,一是与礼教对汉代社会的影响还处于早期阶段有关,二是与汉代社会普遍欣赏、尊重有才女子的风气有关。汉代女子的受教育情况影响了汉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与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1.
冯振琦 《南都学坛》2001,21(5):13-14
汉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发展时期 ,而汉代的乐舞技艺已达到出神入化、引人入胜的境界。反映在音乐美学方面主要有 :一是总结先秦融汇各家 ,既有以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 ,糅合儒家、阴阳家的《淮南子》 ,又有以儒家音乐美学为基础 ,糅合各家思想的《乐记》 ;二是明显地阴阳五行化 ,既出现了《乐记》中的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又出现了乐纬、《白虎通》的神秘繁琐的谶纬神学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自中国古代阶级社会形成以来 ,宫廷雅乐与民间俗乐就形成了相互对立的特征。对于汉代雅乐与俗乐的关系 ,汉史褒雅贬俗 ,近世则厚俗薄雅 ,形成两种对立的观念 ,长期以来不可调和。近现代考古发现大量出土汉墓音乐文物 ,经与典籍史料互证 ,则反映出两汉音乐文化的发展 ,存在着雅俗并存、交融互补的特点。而这正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昝风华 《东方论坛》2008,(3):40-44,53
在汉代散文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风俗文化为其提供了大量新鲜丰富的养料。汉代风俗文化对于本时期散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内容的丰富和功能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的写人、叙事、说理艺术及其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作为风俗文化之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对汉代散文的风格及语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汉代水井遗存显示出汉代水井文化的重要性。水井在汉代有诸多文化含义。首先,祭祀与追思,神格化的水井成为汉代人祭祀的对象并引申出追思名人水井的文化现象;其次,灵异与灾变,水井异常的情况常与时局相联系,令汉代人形成敬畏的心理认知体系;再次,死亡与恐惧,与水井有关的死亡生发出了危险与恐惧的文化意象;最后,闭塞与隐匿,水井的特殊结构衍生出闭塞与隐匿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播方式对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汉代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为汉代女子提供了较之汉以前更为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汉代女子教育的发展;而汉代文化传播方式的局限,又使得女子教育受到家庭经济奈件与文化传统的严重限制。  相似文献   

16.
汉代乐府的音乐活动 ,对汉代歌诗的创作起有重要作用。乐府的采风观谣 ,使民间歌诗得以保存 ;乐府的制乐活动吸纳了文人加入 ,促进了文人的辞赋创作 ;乐府对外域音乐的吸收和改制 ,丰富了华乐的音乐品类 ,其音乐和文辞的配合方式 ,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选诗以配乐”与“依调填词”两种基本方式。胡乐与汉文的配合方式 ,对反省“胡乐生词”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汉代徐州地区体育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和对其文化特征进行挖掘,发现汉代的长袖舞、建鼓舞、棒舞、剑舞、傩舞等体育舞蹈项目是多文化的融合,具有民间民俗性、休闲娱乐性、融合与创新性、参与的广泛性、价值的多元性等文化特征,对匡扶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大众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四灵印是汉代肖形印的主要创作题材和印面类型之一,是将汉代文化思想和审美特征融于一体的经典图形纹样。与同一时期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上的四灵图形相比,四灵印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成方式和审美意趣。文章从文化渊源到图形自身的审美语义对汉代四灵印图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河南汉代学术思想文化发达,儒家思想学者辈出,著述丰厚,颇有造诣,黄老道家神仙学说大量传播,法家刑名法律之士颇为活跃,谶讳之学也广为流传,佛教首开濡染.河南成为中外学术思想文化的交流中心,对汉代诸郡国学术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胡振江 《南都学坛》2010,30(5):26-27
汉代的服饰艺术风格是随着汉代文化的传承、纺织技艺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形成的,它具有浪漫浑朴、阔大豪放和唯美华丽的特征,反映了汉代博大的文化内涵与进取的时代精神,对其后服饰艺术的发展具有范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