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先驱弗莱不仅提出世界文学发展史是沿着神话—传奇—悲剧—喜剧—讽刺这一环形轨道运行的循环理论 ,而且还指出人类语言的发展轨迹也是一个环状结构。弗莱在阐述这三个语言阶段的不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 ,指出《圣经》语言的独特性 ,视其为并不汇入语言循环的第四种语言模式。该理论对当今世界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神话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是加拿大的诺斯洛普·弗莱的力作。在此书中弗莱一再重申他坚持毕生的批评理念--即从神话与文学一致性的原理出发,寻找文学与神话共同的形式上的结构规则,从神话入手去把握作为整体的文学之结构规则,并将对神话与文学关系的认识,扩展到了意识形态与文学关系的再认识,弗莱对《圣经》与文学传统内在联系的深度洞察,既体现了其对西方文化的精神源头的格外珍视,也丰富了我们对古老经典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喜剧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的喜剧沿袭了中世纪重欢乐而轻讽刺的喜剧传统,其题材都以恋爱为主题,表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的喜剧呈现了独有的美学思想与美学风格:其结构方式是“悲哀的开端,欢乐的结尾”;善于建构真正的喜剧纠纷;具有狂欢化色彩。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作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水浒传》无论是人物的成长历程、故事的发展轨迹,还是作者灌输在作品中的思想,采用的都是圆形循环式叙述结构,这种结构是深层次民族文化心理在本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诺思罗普·弗莱习惯被人们看成是神话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实际上他的理论成就远远超出这一范围,修辞批评,也是他非常重视的一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弗莱对修辞的理解,已远超出修辞技巧的领域,他把修辞看成是文学话语的根本特征,看成是文学与社会交流对话,作者与读者沟通的重要手段。弗莱的修辞理论有两个重点,一是对隐喻的重视,一是文类的修辞研究,它对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有关文学语言、文学类型的认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福斯塔夫是英国文坛巨匠莎士比亚笔下(亨利四世)中的主要角色,唐成则是我国传统戏曲片(七品芝麻官)中的主人公。这两个人物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艺术形象,在两个人物身上都有着令人喷饭的艺术效果,但这两个人物身上的喜剧性格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却大相径庭,从而成为中外喜剧艺术中两个风格迎然的喜剧形象。喜剧是一门笑的艺术,但它不等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笑”。笑只是喜剧的一种独特形式和特殊效果。一出喜剧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它的喜剧性,而作品的喜剧性又总是集中体现在人物身上,并通过人物性格所规定的动作、冲突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弗莱的代表性著作《批评的解剖》入手,指出弗莱思想中的二重性,也即“神话性”和“社会性”,并且集中探讨了三个方面:(l)弗莱思想中不断出现的“关怀的神话”;(2)弗莱的社会批评及社会责任感;(3)弗莱思想遗产中的积极方面。作者认为,弗莱的遗产不仅体现在他是一位伟大的批评家,而且更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哲学家或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现代逻辑对文学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中的形式化方法是几乎一切追求“科学性”的文学理论的理想,但是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形式分析各派都没有达到接近形式化的高度。当前,由于发展第五代计算机的需要,在阅读分析中引人了现代逻辑和形式语言学,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研究中的符号化、计算化和公理化方法的发展,这样就使得建立一个文论的形式系统可能性和意义都大大增加了。这是当代文本理论发展的重要契机,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诺思罗普·弗莱习惯被人们看成是神话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实际上他的理论成就远远超出这一范围,修辞批评,也是他非常重视的一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弗莱对修辞的理解,已远超出修辞技巧的领域,他把修辞看成是文学话语的根本特征,看成是文学与社会交流对话,作者与读者沟通的重要手段。弗莱的修辞理论有两个重点,一是对隐喻的重视,一是文类的修辞研究,它对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有关文学语言、文学类型的认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研究中,出现过大量的循环式,其中有一个中心的循环式。文学理论及相关学料的进步为这种形式作了前期准备,而这又与当时的知识背景分不开。循环式同时也成为弗莱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基本程式,他试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超文学形式,可是在实践中显出不少缺陷。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学与宗教神话原型崔建军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与加拿大文艺批评家弗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西方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在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与宗教神话原型存在着某种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神话在一...  相似文献   

12.
在《文心雕龙》的拟人化文学结构观里有“辞采为肌肤”一语。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刘勰是把作为“肌肤”的“辞采”置于作为“神明”的“情志”之下,并反对华丽文辞对情感表达的妨害。但通过对六朝人物绘画中传达神韵、摹写形象等理论的分析会发现:受古代有机生命化哲学思维的影响,并基于六朝特殊的美学意识,六朝文学艺术领域里普遍存在既强调情感蕴藉,又重视形式美感,并借助形式来表现作品情感蕴藉的倾向。受此影响,《文心雕龙》中的“辞采为肌肤”既表明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存在基础,又体现了文辞独立的审美价值,且认为文辞对思想情感有积极的表现作用。只有充分重视《文心雕龙》中语言形式观的复杂内涵,才能对刘勰有机生命化的文学结构观有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是在民间讲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口头程式理论的提出为口头传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蒙古史诗的程式化特征也存在于元杂剧中,具体表现在作品结构、角色设置、表演规范和故事情节、人物上场诗、情景描绘、民俗文化的表现、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元杂剧形成程式化的特征是与讲唱艺术的影响、民族审美传统的改变、技艺的传承、表演的客观条件及作家创作的相互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演员表演的相互模仿等有关。元杂剧和其它讲唱艺术一样,都有程式化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4.
理查德·霍加特通常被视为英国文化研究历史上“前理论时刻”、文学经验主义、文化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位反理论/无关理论者。然而,文章认为,霍加特的文化批评并非是反/无关理论的,而是关于何为理论、理论何为的探讨;他的文学写作激活了他的民主批评,这正是文化研究的用途。文章第一部分审视了当代理论,认为理论实则复制了阿诺德模式;第二部分探讨了霍加特的“理论”语言,认为他看似普通的语言满足了民主批评的政治需求;最后一部分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了霍加特的语言及文学写作如何促使他伸展开来,与他者对话。   相似文献   

15.
尼尔·西蒙是美国戏剧史上最负盛名的喜剧家之一,被誉为“百老汇喜剧之王”,M.H.艾布拉姆斯称其作品标志着20世纪下半叶风俗喜剧的复兴。西蒙的喜剧创作在题材选取、人物塑造、情节架构和喜剧意识四个层面承袭米南德开创的新喜剧传统。题材上倾向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日常,尤其是家庭成员关系;人物刻画上独爱以性格为中心塑造癖性人物,凸显由性格差异而造成的喜剧冲突;情节上沿袭“男女邂逅”的基本程式,钟情中年“夫妻情侣分离又和好”的情节架构;作品在处理个体欲望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上恪守克制和妥协的中庸之道,强调个体对共同体需求和社会规范的遵守。因此,西蒙的喜剧艺术体现了一种复归世俗生活和重视社会秩序的喜剧精神,与米南德新喜剧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6.
传统小说理论家认为小说视点在小说整体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认为小说创作和批评的重点在于要加强小说内部成分的创作。这一观点受到福斯特的质疑,他认为小说批评不应该局限于一些构思精巧的程式。福斯特强调小说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小说内部结构与读者审美之间的关系,应该从形式技巧与读者阐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小说美学。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及背景结构的美学研究是叙事性小说研究的中心问题,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才会最终展现出小说创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布莱希特与莎士比亚虽属不同时代的戏剧家,但在戏剧表现手法上仍然可找到相似处。本文运用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理论,从戏剧结构和情节上探讨了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间离手段和陌生化技巧。剧中的间离效果体现在:叙述手段的陌生化、结构的延宕、语言的间离、对位等。莎翁精心地运用间离手法使哈姆雷特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戏剧效果及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8.
诺思洛普.弗莱是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传统的弗莱研究聚焦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本文则强调《圣经》研究在弗莱学术生涯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促使弗莱横跨《圣经》研究和西方文学批评两个领域辛勤耕耘的内在动力是弗莱对诗性语言的意义追寻。  相似文献   

19.
克莱斯特在德国文学史上是仅次于歌德和席勒的小说家、戏剧家,其剧作《破瓮记》如今也成为欧洲舞台上经演不衰的著名喜剧.本文从哲学和戏剧美学的角度,细致分析了这部喜剧的"回顾式"结构特点与复杂的戏剧冲突,以及它们对表现人物喜剧性格的作用.本文还从喜剧性的构成因素,分析了剧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喜剧性的特点和原因,指出这部喜剧既刻画了当时普鲁士农村的现实主义图画,也体现了作为贵族阶级一员的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还是以批评家为出发点?答案是众说纷纭。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中考察了“文学批评”概念,其复杂性让人惊叹。却尔在《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中把对文本的解释作为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然而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猛烈抨击文学批评寄生于文学,认为需要“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无论批评是以文学还是批评家为出发点,都表现了相应的主体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