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中国饮食传统彪炳于世,"品味"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文化表达和身体体验,然而,学术界从人类学角度对这一文化现象和身体经验进行的研究非常鲜见,文章以民族志范式对我国饮食的"味道-品味"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遗产中的"反哺"表述,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2.
以西岐周原环境和农业文化为背景,以原始与传统农业为根据,对于与其伴生同步发展的西岐周原农业和饮食文化,尤其是经《易经》考察并断代的周原饮食文化悠久的历史地位,醇香的风味特征,具有《易经》风格的义理思想,经潜心试探、研究和论证,从而获得了新的认识。以岐山臊子面为代表的西岐周原饮食文化,时代应始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西周初先周末——“西伯拘羑里演周易”之际  相似文献   

3.
船工饮食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系,学界较少论及。本文在记录、整理乌江船工饮食文化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船工饮食文化具有平民性、地域性、民族性和行业性等主要特征。船工饮食文化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船工饮食文化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素材、动力源泉、精神内涵和丰富的知识。繁荣船工饮食文化以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举措包括对船工饮食文化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搜集、整理和研究,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船工饮食文化,开发船工饮食产品,开发船工美食旅游,开展船工饮食文化线上线下主题展览和宣传等。  相似文献   

4.
从自然和社会走向自我──韩孟诗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不像前辈诗人那样批判社会政治或寄情山水,而是写自我在社会中的体验和心路历程,反映了他们名未达,功未就的苦闷凄凉心情。  相似文献   

5.
论传统文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精神核心的当属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中的“五味”说就是以阴阳五行,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而饮食文化中所追求的“原物、原形、原汁”等,就是从道家思想所崇尚的“自然清淡”中繁衍而来的;色、香、味是饮食文化所讲究的,它更是儒家美学思想——食精脍细所要求的;原始神话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时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饮食活动自然也是处于其氛围之中,受其影响,留下了各种原始神话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受党争影响,北宋后期士风由中期昂扬向上、积极进取,转为入世意志淡化,偷安自适、任性逍遥,主要表现在以自我追求为主导,或游心物外,寄情山水,游宴饮酒来排遣内心的忧愁;或寄情于诗词、书画,聊以自娱;或耽佛习禅,以禅定之乐来排遣经世的悲痛和人生的痛苦,专心营造个体心灵的满足。  相似文献   

7.
华夏的由来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相似文献   

8.
炎黄二帝与华夏族发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民族的前身是华夏族 ,华夏族发端是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姜姬部落联盟。炎黄二帝开辟了以中原为主的共同地域 ,创造了以粟作农业为主的共同经济生活 ,开启了以英雄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共同心理素质 ,数千年来被尊奉为“华夏始祖”。  相似文献   

9.
论华夏舞蹈的起源、发展与社会功效季明娥先秦乐舞艺术是华夏文明的一株奇葩。特别是自春秋以降,乐舞更以其绚丽多姿的风彩,繁荣于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本文拟就华夏乐舞的起源、发展和社会功效,谈一点初浅的看法。有关华夏舞蹈起源的载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著录。...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华夏的起源和得名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但至今尚无定论。笔者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以灞河流域自然环境为考察范围,以文献记载为依据,以考古资料为印证,辅之以神话传说和民间谚语,用多重证据提出华夏源于华胥氏之"华"和夏后氏之"夏"组成"华夏"的观点;再用灞河流域及其附近的文化遗存链接为佐证,以关中的民间传说为旁证得出结论:今西安市灞桥、蓝田、临潼三区县交界处是华夏族形成的核心地带,以灞河、浐河、渭河三川汇流为范围的50公里半径区域,是华夏源脉所在地。而华胥氏之"华"和夏后氏之"夏",很可能即是"华夏"得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花馔文化是古代花卉文化和饮食文化的融合。宋代花馔文化是宋人科学利用花卉、追求精致生活的表现,折射着时代特征和宋人的精神面貌。介绍了宋代花卉的食用文化和饮用文化,并对其繁荣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宋代花馔文化的繁荣有其深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有助于今人传承古代文化,对科学利用花卉为人类服务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秦至南北朝时期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交流的分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贯穿古今.而秦至南北朝时期南北饮食文化交流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它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时期,国土的扩张,人口的迁移,文献的保存等因素成为了重要的交流手段,而这一时期的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厨具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体的产品设计不可避免地受到相关文化的影响。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其在厨具设计中得到的启示。希望能够为中国的产品设计师在进行涉及到不同文化领域的产品设计时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对比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菜肴的命名,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尤其是“异”,可以为中式菜肴的英译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梳理各种中式菜肴名称,探讨其英译策略,有助于中式菜肴名英译的规范和统一,也有助于语言和文化的对外传播。准确的菜肴译名可以帮助外国客人既能品尝到我国菜肴的独特风味,又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大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饮食文化作为非语言交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方大学生交流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饮食技术体系方面和饮食基本观念两个方面的差别,分析受饮食文化影响的中西方大学生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解析了中西方大学生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在社会交往、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差异。深入研究这些文化差异可以帮助中西方大学生消除跨文化交流引起的误解和障碍。  相似文献   

16.
儒家饮食观与中医养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饮食观中的“中庸”和“守礼”的思想,曾对古代中医食疗理论的形成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食疗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人人都享有健康保健的今天,儒家“中庸”、“守礼”思想表达的“无过”、“适度”、“节制”的饮食养生观,不仅与中医养生一脉相承,也与现代食疗科学的研究成果相符合。适应了现代人们要“吃出健康”、“吃出长寿”的需求,顺应了人们探索饮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追求。因此,继承学习和深入研究古代儒家的饮食思想,对于促进现代中医食疗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分餐制与中餐饮食文化的关系基础上 ,探讨了企业推行分餐制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科学的推行分餐制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苏轼饮食文化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家,而且是一位美食家、品酒师、酿酒师和园艺师.他的饮食文化融入了更多的雅的意蕴,这主要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上;作为学识渊博的文化人,开明士大夫中的一员,他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主张与人同乐;他喜欢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他还特别注重食疗养生之道,等等.苏轼饮食文化的特色与他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相关,亦与他对儒、佛、道的信仰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菜肴命名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手法。菜肴名称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着中华民族对菜肴色、香、味、形、器整体美的追求,折射出汉民族丰富多样的烹调方式。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帝内经》阐述了饮食营养的重要意义 ,强调“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及饮食营养在预防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膳食结构上 ,提出了“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 ;在消化生理上 ,提出了“脾胃学说” ;在食物性能上 ,提出了“气味学说” ;在饮食养生上 ,提出了“调和阴阳”、“谨和五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基本法则 ;在疾病的治疗上 ,提出了“食疗学说” ;在疾病恢复期的饮食营养上 ,提出了“食复学说” ;在养生食疗上 ,提出了“食忌学说”等。所有这些论述都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