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代高昌,即今新疆东部的吐鲁番盆地,因汉武帝时于此设“高昌垒”(又名“高昌壁”),故名。公元327年,前凉张骏于此始设“高昌郡”,其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继之,高昌之名遂显。公元460年,柔然人侵入此地,立汉人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遂由地名、郡名而为王国之名。640年(贞观十四年),唐灭麴氏高昌王国,以此地为西州,故该地  相似文献   

2.
麴氏高昌王国至唐前期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多次出现了"公主"的记载,包括突厥公主、隋唐的公主,还有高昌王国自己的麴氏公主,她们都对麴氏高昌王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对于这些公主的身份和主要活动,学界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论,本文通过对正史记载的一些讨论,结合吐鲁番出土文书和前贤研究成果,力图能够对这些公主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从吐鲁番出土文献看高昌王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吐鲁番出土的大量高昌国文献,对正史中诸《高昌传》所记“兼用胡书”、“皆为胡语”、“俗事天神,兼信佛法”等作了分析和校正。指出这些记载不符合高昌王国实际,认为无论是语言文字、生活习俗,还是文化传承及宗教信仰,高昌王国都与中原内地具有一体性,她并非化外的异域,而是华夏之邦,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县城东南40公里的火焰山下,从胜金口流出的木头沟水潺潺流入城中。这座在当年水源充足,绿树成荫,街衢纵横的丝绸之路上的枢纽遗址,一九六一年,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高昌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它是车师前王国地,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西汉政府在此屯田,建高昌壁,设戊己校尉统率。直到魏晋仍然沿用不改。公元327年,东晋前凉在此设高昌郡。公元460年以后,阚、张、马、麴氏相继称王,其中麴氏王朝统治一百多年,曾接受北魏和突厥汗国的册封。公元640年,唐朝统一高昌,设西州。公元九世纪中叶,这里开始成为回鹘王朝的首府,因而,维吾尔族人民称其为“亦都护城”。元朝政府在此设立火州宣慰司,统辖南疆军政事务。直到十四世纪,由于蒙古贵族的混战,高昌城遂废弃。  相似文献   

5.
麴氏高昌王国,是我国历史上建立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组成的封建割据政权。这个王国自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至唐贞观十四年(640),历时一百四十一年。在这近一个半世纪期间,麴朝是否也和中原地区一样施行了均田制度呢?史学界目前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唐长孺先生曾对吐鲁番出土的《贞观十四年手实》中所记载的授田、和中男年限规定作了探讨研究,“发现很难按照唐令解释,却与魏、齐、周、隋四朝规定相符或基本相符。”因此推断是麴氏高昌时期曾经在某种程度上推行均田制的一个明显迹象。马雍同志也曾就《麴斌造寺碑》等史料和有关吐鲁番土文书,证明麴朝确实推行了均田制度。而卢开万同志在《麴氏高昌未推行均田制度论》一文中,根据高昌时期的土地买卖、赋役制度和《麴斌造寺碑》等史料所反映的种种现象,认为麴氏高昌统治的一个半世纪里,在这个地区始终从未实施过均田制度”。麴氏高昌王国的土地制度,是研究这个王国历史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在诸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述浅见,言之是否得当,敬请教正。  相似文献   

6.
高昌国郡县城镇的建置及其地望考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昌原是车师王国前部的疆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不久,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又在车师王国前部的高昌壁设立戊己校尉,驻兵屯田,与西域都护府互为犄角。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晋朝在高昌建郡,下设田地县,这是西域实行郡县制的开始。张轨、吕光、沮渠蒙逊前后割据河西时,都向高昌郡派置太守。北凉为北魏所灭,高昌太守阚爽自立为城主。不久,北凉残众在沮渠无讳的率领下,西进鄯善,北袭高昌,阚爽逃奔柔然汗国,沮渠无讳在高昌重建北凉政权。无讳死,其弟安周立。北魏大明四年(公元460年)柔然袭破高昌,杀死沮渠安周,北凉灭亡。柔然另立阚伯周为王,这是高昌王国之始。太和十五年  相似文献   

7.
高昌回鹘王国(856--1275)从9世纪下半叶起至13世纪70年代止,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存在四百余年。它最初由原住在哈密至焉耆一带天山附近的回鹘人(原名乌护Oghuz 或乌纥Oghur)和840年从漠北鄂尔浑河流域回纥汗国(744--840)崩散后其中一支西迁至此的同族人相汇合而建立起来的政仅。在维吾尔族的历史上,高昌回鹘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后来因经过西辽、蒙古和元朝的统治,牵涉各方的史料,史事复杂。本文仅对高昌回鹘王国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加以论证,也为将要出版的《维吾尔族简史》古代部分某些章节作必要  相似文献   

8.
高昌回鹘的西部疆域及其变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木杵铭文中对Nucǎ与Barsxan的记载,更为学界所关注,研究者众。近年,森安孝夫对该文书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缪勒原释读的Nucǎ应为Ucǎ(倭赤),即今新疆乌什,Barsxan应为伊塞克湖南之上巴儿思汗,二者相距不远且有道路相通。这一新解读对认识高昌回鹘王国的西部疆域问题意义重大。通过各种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在947年或1019年吐鲁番回鹘文木杵铭文撰写之时,倭赤与巴儿思汗之地均已处于高昌回鹘的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9.
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麹氏高昌(公元531年——640年)和唐代墓葬中经常发现绢画伏羲女娲像(也有少数是画在麻布上的)。五十年前,黄文弼先生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曾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搜集到一幅绢画伏羲女娲像,后来收录在他的专著《吐鲁番考古记》一书中。并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10.
麴氏高昌与铁勒突厥的商业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对麹氏高昌与铁勒、突厥在经济上的交流进行了论述,指出铁勒、突厥在丝绸之路上极为活跃,通过他们在高昌市场上的矿产品买卖和与高昌之间的钱马贸易,我们可以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11.
唐三百年间,高昌女服深受唐后宫女服影响,但影响的深度一定程度上与唐政治上对其的管辖有关。在唐伊始,即麹氏王国末期,后宫女服开始向高昌渗透。618年,唐灭麹氏,太宗以其地设西州,这一政权转变促使高昌女服迅速且完全向后宫靠拢,发饰、半臂到披帛、长裙几乎类同后宫。安史之乱后,唐逐渐退出此地,随即吐蕃、回鹘控制高昌,并于840年建立回鹘高昌王国。此后唐后宫女服虽仍对高昌服饰有一定影响,但高昌女服已明显回鹘化。  相似文献   

12.
1979年,新疆吐鲁番地区高昌古城北面约3公里的阿斯塔那古墓区出土了一批十六国时期的文书,其中有关水利灌溉的内容极其重要。本文试就这些文书并结合《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十六国部分)所收录的有关文书,对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水利灌溉管理制度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应我校历史系邀请,武汉大学历史系付教授陈国灿同志于四月间来校讲授“吐鲁番文书研究”。陈国灿同志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参加国家文物局吐鲁番文书的整理工作,并对此有所研究。在此次讲学中,就吐鲁番文书问题分八个专题作了系统的讲解:①吐鲁番的历史及其在考古学历史学上的地位。②吐鲁番文书在解放前的出土及其研究情况。③解放后吐鲁番新出土文书的整理及内容简介。④从出土文书看十六国到唐代高昌地区寺院的兴盛及对  相似文献   

14.
0 新疆鄯善县是著名的哈密瓜的故乡,位于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东部,北边与奇台、木垒两县接壤,南边与若羌县境内的罗布泊接壤,东邻哈密市,向西越过火焰山就到达吐鲁番。东汉班勇为西域长史时,曾在这里的柳中驻兵屯田。唐朝在此设有柳中、蒲昌两县,隶属西州管辖。公元1759年,清朝设辟展办事大臣,辟展城(今鄯善县城所在地)当时曾  相似文献   

15.
西域文化研究第二——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资料(上)一书中,有一批关于唐代均田制的文书——给田文书(给田簿)、退田文书(退田簿)、欠田文书(欠田簿)。这批文书的所在地为唐西州高昌县,年代为唐开元二十九年。它对于研究唐代均田制中一些有爭论的问題,是极为宝贵的资料。同时,它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題,其中之一,即关于唐代西州高昌县的永业田退田问題。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元代汉文文献及历代西域文献所记Turpan(吐鲁番)一名的语源、语义可追溯到西域伊斯兰化之前的历史时期。Turpan(吐鲁番)在语源上属于印欧语系的西域古代地名,在语音上与"敦煌"及敦煌粟特语文书中出现的地名δrw"n有着对应关系,在语义上,与"高昌"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昌回鹘时期的棉花种植,汉文史料记载甚少,幸吐鲁番出土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对此多有反映。棉花种植是高昌回鹘普通家庭的副业,在粮食作物之外,有余田有余力的家庭会种植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棉花在高昌回鹘民间的借贷文书中也频频出现,人们还以之缴纳赋税。回鹘棉花为籽棉,随着回鹘人在中原的活动,逐步东传至内地,与岭南地区传来的木棉交汇于中原。  相似文献   

18.
角厮罗(一作嘉勒斯赉),生于公元996年,卒于1065年,原名欺南陵温(竹钱)逋,生于高昌磨榆国①。角厮罗系出吐蕃赞普之后,当他十二岁时,被河州羌何郎业贤从高昌携归,取名角厮罗(意为佛子)。角厮罗回河州后,先被当地大姓耸昌厮均迎居移公城(今甘肃临夏西南),继被宗哥(今西宁市以东大小峡一带)的佛教领袖李立遵和邈川(今青海乐都)大  相似文献   

19.
公元840年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灭亡后,西迁回鹘中的一支不久就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史称“西州回鹘”。对于早期西州回鹘的情况,中原流传下来的史籍除王延德《高昌行纪》外,只有零散的记载,主要是一些使者朝贡的记录;19世纪末叶以来,吐鲁番地区出上了多种文字所写的文献,但大多数是宗教的內容,有关世俗社会的文书并不多见。因此,目前人们对当时西州回鹘的一些內部情况,沒有形成完整的或有系统  相似文献   

20.
关于北凉后遗政权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北凉后遗政权的有关问题郑炳林,李冬梅北凉后遗政权,是北魏灭北凉之后,北凉残部先后在沮渠无讳、沮渠安周率领下建立的一个政权①。它初建于酒泉,继移至敦煌、鄯善,迫于北魏的威胁,最终西迁至高昌,占有吐鲁番盆地。至460年,这一政权被蠕蠕所灭亡,它前后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