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伦理距离的延伸,使人看到了人与技术关系的误区.人们在对自身社会发展终极目的和理性思考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对当代科学技术作用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蕴涵着新的自然观、科技观.正确理解与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解析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新思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 ,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新发展观包含着生态持续性原则、经济持续性原则和社会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观为主客体关系的重构带来三方面影响 :一是主客体关系在当代的时空拓展 ;二是主客体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人与自然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之间的消极互动向积极互动的转变 ;三是开辟了主客体关系中理性与价值双重尺度整合的可能性。可持续发展观为当代人类自我中心化的扬弃提供了逻辑和实践的契机 :一是它带来了极限意识的觉醒 ;二是它带来了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间的互为“他者”及“对话”关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社会本质 ,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马克思的科学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要以“两个尺度”改造自然 ,协调、均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罗马俱乐部在考察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时提出“人类困境”的思想 ,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状态 ,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社会发展观与自然观的有机统一是人类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批判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念,道教的理论体系则以深刻的反思精神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为特征.道教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的亲和性体现在:道教之道论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哲学思想上的支撑;道教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是当代新自然观可资借鉴的文化基因;道教的环境伦理思想则构成了对可持续发展观具有特殊意义的伦理学资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说明,道教思想可以成为当代可持续发展观重要的文化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以辩证法为方法论,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所阐发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对劳动在人与自然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详细考察、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精辟论述和对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途径的系统阐释。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认清当代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表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处理好人和人之间在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上的利益关系,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环境保护双重胜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现代文明史上最早批判了作为机械发展观典型形态的资本主义的生态破坏性;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作出了一种全面、整体的把握,指出劳动是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认为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人类思维向辩证思维的复归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自觉协调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由之路。这样,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就形成了一种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发展观——辩证发展观,这一辩证发展观同时也是生态发展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生态发展观是我们建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与传统的社会发展观存在着根本差异;可持续发展在互惠型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它是在对传统社会发展观的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发展战略和理论,标志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方式的转换;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构架,自身还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自然观、价值观的分野既是形成东西方不同发展观的根源,也是今天国际社会谋求共荣共生的精神文化资源。蒙古族神话自然观的生态伦理学视野是今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要实现人类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构建科学技术与生态伦理良性互动体系,必须培育自然纯朴的生态伦理情怀。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强势,转变观念任重道远。此时,才越发凸显古代先民、先哲思想的古典意义,才越发凸显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生存环境危机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它的实质、根源是什么?摆脱它的出路是什么?人类未来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合理的生存环境社会?这些是生存环境危机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决非是单纯的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科技的选择问题,也不是“人的素质”、“增长极限”、“人性”、“人道主义”问题。从它的高层次来看,是一个世界观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观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历史观的问题、社会发展观问题。恰恰在这方面,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之间的根本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  相似文献   

11.
普里戈金在他的最后一本哲学著作《确定性的终结》中呼吁"我们需要一种更加辩证的自然观"。这不仅包括对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和生成关系的再反思,也包括对于演化世界的发展机制的哲理性探索,还包括对于人和自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关系的再追问,并力图促进西方文化传统和东方文化传统的再综合。他所期待的,是一种把自然看成是能够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是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从而也是追求一种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天然自然与社会自然具有统一性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来建构新的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与非理性都有自身的不足 ,理性主义发展观与非理性主义发展观也有明显的弊端。只有从理性和非理性的整合才能建构出我们时代的新的发展观。新的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是以经济发展为关键的整体发展观 ,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一种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观 ,是一种创新的发展观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在实践观上的革命性变革,既表现为从人与自然关系中来阐释人的活动的能动和受动的关系,也表现为从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一生存维度来拓展对实践概念的理解。交往实践观作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维度,不仅表明了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深层跃迁,而且也揭示了其深蕴的公共性旨趣,从而实现了在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向上的现代转换,并最终完成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性超越。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 ,是毛泽东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 ,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来加以研究 ,认为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学术“争鸣”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构成了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最高旨趣,强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以及各类利益主体的共存、双赢,崇尚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追求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内涵着丰厚的伦理意蕴,不仅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的终极的人文关怀和崇高的伦理追求,而且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伦理智慧与现代道德文明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形成的,它的本质特征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实行科教兴国,以达到推进社会各个领域及其不同层面持续协调全面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论的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西方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力图寻求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西方发展理论也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简要地凝练为这样五个方面:从西化到特色的转变、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从单面到全面的转变、从征服到保护的转变和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变。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辩证地借鉴和吸收这些理论成果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荣辱”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其内涵会随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荣辱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荣辱观是与“仁”、“礼”、“义”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突出了荣辱观的阶段性;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在道德建设和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八荣八耻”的新荣辱观是对以往荣辱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总结与发展,对促进人和社会协调进步与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的多维度的反映。科技发展是影响人性假设诸因素中重要的一个因素,表现为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变革都会引起人们对人性认识的深化。在现代科技环境中产生的人性新假设,将给管理创新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通共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也显示出其发展的局限性。从而 ,人们越来越关注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精致结合。为使现代科学技术得到长足、理性的发展 ,应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通与共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