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燕赵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精神特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振纲 《文史哲》2005,(1):25-27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的大国。先秦时期诸子学说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与兴起。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 ,从春秋到战国 ,中国大体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各自特征的文化区域 ,先秦诸子的形成与这些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地域性传统贯穿在其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全部历程之中 ,两汉至隋唐如此 ,宋元明清表现更为突出 ,就是中国近代哲学也还是摆脱不了地域传统的影响。因此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地域性传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而当下学界对此挖掘不够 ,为了深化对该课题的研究 ,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 ,现推荐给读者 ,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今后 ,我们还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继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陈卫平 《文史哲》2005,(1):14-17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的大国。先秦时期诸子学说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与兴起。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 ,从春秋到战国 ,中国大体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各自特征的文化区域 ,先秦诸子的形成与这些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地域性传统贯穿在其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全部历程之中 ,两汉至隋唐如此 ,宋元明清表现更为突出 ,就是中国近代哲学也还是摆脱不了地域传统的影响。因此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地域性传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而当下学界对此挖掘不够 ,为了深化对该课题的研究 ,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 ,现推荐给读者 ,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今后 ,我们还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继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湖北地区的心学传统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武 《文史哲》2005,(1):21-23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的大国。先秦时期诸子学说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与兴起。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 ,从春秋到战国 ,中国大体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各自特征的文化区域 ,先秦诸子的形成与这些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地域性传统贯穿在其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全部历程之中 ,两汉至隋唐如此 ,宋元明清表现更为突出 ,就是中国近代哲学也还是摆脱不了地域传统的影响。因此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地域性传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而当下学界对此挖掘不够 ,为了深化对该课题的研究 ,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 ,现推荐给读者 ,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今后 ,我们还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继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牟钟鉴 《文史哲》2005,(1):19-21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的大国。先秦时期诸子学说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与兴起。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 ,从春秋到战国 ,中国大体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各自特征的文化区域 ,先秦诸子的形成与这些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地域性传统贯穿在其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全部历程之中 ,两汉至隋唐如此 ,宋元明清表现更为突出 ,就是中国近代哲学也还是摆脱不了地域传统的影响。因此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地域性传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而当下学界对此挖掘不够 ,为了深化对该课题的研究 ,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 ,现推荐给读者 ,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今后 ,我们还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继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蔡方鹿 《文史哲》2005,(1):23-25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统一的大国。先秦时期诸子学说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与兴起。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 ,从春秋到战国 ,中国大体形成了若干个具有各自特征的文化区域 ,先秦诸子的形成与这些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地域性传统贯穿在其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全部历程之中 ,两汉至隋唐如此 ,宋元明清表现更为突出 ,就是中国近代哲学也还是摆脱不了地域传统的影响。因此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地域性传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而当下学界对此挖掘不够 ,为了深化对该课题的研究 ,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 ,现推荐给读者 ,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今后 ,我们还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继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由于近代以来学科的分化,在面对问题时,习惯于进行单学科的分解式的研究,这虽利于对某方面的深入研究,但不利于对问题的全面把握。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研究,单一学科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包括哲学、艺术甚至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雅博士的《周代礼乐文化研究》一书,抓住了周代礼乐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构成的核心历史与哲学,为此从哲学与历史交融的视角,对在中国文化形成中具有奠基性质的周代礼乐文化作出了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平均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均或均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先秦诸子,关于平均思想有丰富的论述,是中国古代平均思想的源头.研究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对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启发意义.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先秦诸子在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上,分为不同的学派,但在平均思想上却没有明确的思想分野,这是一种文化共生现象;它更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8.
文化哲学萌芽于古代社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本主义是文化哲学形成的标志;二十世纪初以后,文化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文化哲学逐步演变为世界哲学的主流。“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同西方现代文化哲学的斗争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如果我们将哲学定义为对超时空与人群的人类根本问题的系统反思,那么中国思想是含有哲学之向度的,并且中国哲学有其表达系统反思的方式.哲学的比较应以不同哲学流派所面对的问题为基础,因为先秦诸子所处理的周秦之变的问题与欧洲现代化早期问题多有重叠,所以中国先秦思想不但有哲学成分,它更是一种以现代性为关怀的政治哲学.通过对先秦思想本质的分析,我们希望重新反思现代性的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政治的现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本文着重从人的存在境域、人的物性、存在价值取向、人生境界和超越维度以及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等基本层面对于该命题进行了全新的现代阐释,初步显示了由天人合一观念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特色,可算得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此一问题讨论的一个回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晚明的商业繁荣,孕育出了扎根于儒家传统的东方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满清入关后遭到摧残,在清朝后期再度兴起。它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文化支撑。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世界历史上,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保守的文化,只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保守的生产关系。在不同的文化圈,文化会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嬗变。心学是东方的资本主义精神,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仍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对于心学以及更广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2.
王元骧 《学术月刊》2012,(7):97-106
西方的美学和文论是由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这两大传统所构成的。它们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各有特点:前者以知识论为基础,是经验的、静态的;后者以信仰论为基础,是超验的、动态的。在西方文化史上,它们之间不仅有横向的互补关系,还有纵向的传承和发展的关系。我国"五四"以来从西方引入并在其后占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文论,主要是按古希腊知识论哲学的科学精神建立起来的,它对于推进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的倾向。而在希伯来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督教美学由于信仰问题的引入而把对人的理解由社会的、理性的维度推进到个体的、心理的维度,也使人们对美和审美关系的认识有了的重大发展。这些思想的精髓,对于完善和提升已在我国生根的现实主义文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学术界近来讨论的一个热点.这个问题实际上包括两个子问题,即从中国传统学术意义上提出中国哲学是否合法和从西方哲学的意义上提出中国有无哲学,我们称为金岳霖问题和冯友兰问题.回答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关键在于回答如下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即我们应如何理解哲学.  相似文献   

14.
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中国古代哲学,促进了中国古代谋略思维向合理的方向发展,使中华民族在谋略的研究和运用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21世纪,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文化背景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传统哲学已不能全面承担起指导谋略的历史重任。中国哲学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与体现了现当代时代特征的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衔接,来丰富中国现代谋略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必须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为目标,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失去传统文化之根。中国必须创造出与其大国身份相称的独立的现代的理念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非宗教性的文化,宗教不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伦理哲学才是文化的主流与核心。宗教在中国相对不发展,具有多元性和原始性,并有造神机制。儒家的伦理哲学同时承担了宗教的功能,具有满足信仰和感情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政治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主义形式下的宗教、政治、伦理三者合一的形式。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必须适应这种传统,承担起儒家哲学的功能。儒家文化不是历史,而是活着的现实,始终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