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当代文学至少有以下8种“文学倾向”或曰“文学流派”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和研究。它们是:1.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或曰“新司汤达派”;2.人类处境文学;3.介入派文学或曰存在主义文学;4.形式主义文学或曰“新小说派”;5.超现实主义文学;6.大众文学;7.通俗文学;8.荒诞文学。还可以细分和列举出其它的文学流派,如“侦探文学”、“科幻文学”等,不过主要是上述8种。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可能对“各家文学”逐一进行评说。只能首先重点说说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法国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作家群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续和发展。这一传统不仅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而且可以索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还可以探赜到法国文学的童年时  相似文献   

2.
法国当代文学至少有以下8种“文学倾向”或曰“文学流派”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和研究。它们是:1.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或曰“新司汤达派”;2.人类处境文学;3.介入派文学或曰存在主义文学,4.形式主义文学或曰“新小说派”;5.超现实主义文学;6.大众文学;7.通俗文学; 8.荒诞文学。还可以细分和列举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到20世纪,文学理论的母题经历了从“文学与社会”到“文学与语言”的蜕变,并且正在朝向21世纪的“文学与图像”渐行渐近.后者作为新世纪之“新学”,参照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可将其命名为“文学图像论”.“文学图像论”认为应当回到亚里士多德“文学是语言艺术”的文学观;文学语象如何外化和延宕为视觉图像,视觉图像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言说,以及语言和图像作为人类符号体系之两翼的比较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范畴和方法.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新学”作为跨学科之原创,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并非所有的构想都可能转化为现实,即使它是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早在一八二七年,德国作家歌德说过:“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还有可取之处,就把它吸收过来.”二十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经济和市场的观点出发,又一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五四新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学的新阶段,又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它广泛地吸收了外国作品的“可取之处”,作为我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创造,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是多民族的文学,存在着广泛的交融关系.从微观与宏观出发,即存在“局部交融”与“整体交融”.“局部交融”可分三个层次,即以中原汉文学为中心,形成内层文学交融点;以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为中心,形成中层文学交融点;以边疆少数民族与跨境民族文学为中心,形成外层文学交融点.“局部交融”具有“内聚性”、“扩散性”、“杂糅性”特点;“整体交融”具有“吸纳性”、“辐射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先秦文学有四大构成元素:其一,神话.图腾文化和神话对文学的影响巨大,它们是“文学”之“文”的来源,它们对文学的积淀会产生世代影响,甚至无处不在.其二,卜筮.甲骨龟卜文字往往是远古文学的雏形,叙事“癸卯卜”一段,故事性很强;《周易》经文和卦爻辞不乏文学的“在场”,战国楚竹简一抢婚制字形可与《周易》相关文字互补,楚竹简可扩大我们对先秦文学的视域.其三,爱欲.爱欲是文学的必备,楚竹简《孔子诗论》“《关雎》以色俞(喻)于礼”是对爱欲的经典表述,孔子评《诗》71处,多从美、善,并由观民风民俗而深入至于“民性”.其四,文化.南北文化交流,造成共同的体认和语言表达;楚简中丰富多元的“性”“气”“礼”论,既是文论规范,也是文学对象.  相似文献   

7.
特里·伊格尔顿一直关注着文学的本质问题,在2012 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他借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一个常见的术语“共相”深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这个宏大问题,并由此对文学进行了一种“反本质主义”式的“本质主义”界定.在他看来,关于文学的本质主义界说和反本质主义界说之所以同时存在,是因为人们各自站在实在论和唯名论的立场上去理解文学:非要为文学找本质、下定义,是一种极端实在论的观点;而非要认为文学没有本质,则是一种极端唯名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新潮编辑”群体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助推力.它的形成有着特定的时代原因和历史背景;它发掘、培植了一批文学新生力量;它和“新潮作家”、“新潮批评家”一同促进了文学形式变革的完成并影响了先锋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确立“文学经典”是建构文学体系和选择文学话语方式的必然途径.二十世纪后半叶,当代中国针对“文学经典”问题有过多次论争,并屡次尝试以全新的标准确立新的“文学经典”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古为今用”重评古代“文学经典”,一方面通过“洋为中用”评价外国文学经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当代文学“新经典”的建构.这种政治实用主义视野下的“文学经典”体系建构,对当代中国文学和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伤痕文学”书写受制于各种场域及场域之间关系的制约.权力场或政治场通过政治话语的规约对文学场起支配作用;文学体制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下,借助文学政策、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评奖等制度层面以内在“规训”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作者的使命感和对意识形态规约无意识的认同,使他们自觉认同于主流政治话语对文革书写的规约.  相似文献   

11.
“人的文学”与“生活的心”是相隔近百年的两种文学观,然而这两种观念却存在诸多联系,无论是在观念发生的背景、文学观念的内涵意义,还是语义生成的哲学基础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处.从发生背景而言,这两种文学观念都遵循一种“走出……”模式,其对生活和文学主体的阐释也高度一致;无论是“人的文学”还是“生活的心”,都强调用“心”去观照生活,旨在“为生活立心”而又在生活中“立美”.通过这两种文学观念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文学文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面对左翼文学的强势扩张,中国大陆文学曾出现立足于“人本位或生命本位”、“文学本位或艺术本位”的“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的思潮,而这一流脉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始终强劲地保存、发展着.华人身处各种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国度中,其生存的根本性处境往往是多重的边缘,“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互为支撑,成为海外华文文学抗衡种种压力,包括“理性过度”的压力,保存发展自身的根本性力量.百年海外华文文学以数千万华人在世界各国的“边缘”经历、体验,在看重人的价值和心灵自由上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并以“人的自觉”不断推动着“文的自觉”,“文的自觉”又在捍卫文学性中深化了“人的自觉”,其“边缘性”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正> 给散文加上“女性”的限制,自然是指女性作家的创作.把它们归为一类加以研究,是因为有了“妇女文学”这个大前提.“之所以打出‘妇女文学’的旗号,并不是要和传统文学分庭抗礼,而是试图召唤起一支新的文学队伍——妇女作家群,以女子物殊的生活体验和女性创作风格,去有意识地丰富以男性作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学.”女性作家作为群体形象出现于文坛,始于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学民主、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五四”时期;她们的出现,既  相似文献   

14.
民国文学教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诞生,因“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而逐步走向深化.目前学界对民国文学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大学文化”“学科教育”“教育文化”与“教育体制”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尽管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实体内容”和“制度形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但是由于民国教育体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质性,加之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障碍,如何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来处理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中心”和“边界”问题、“文学”与“史学”问题,成为民国文学教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们秉持人性的、审美的、历史的三条原则,编写出这部新文学史.上编分五大板块,分别是“五四”文学、左翼文学、国统区文学、延安文学和台湾文学.“五四”文学的主要代表为周氏兄弟,他们承接晚清而有发展和变异;左翼文学的主体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潮,茅盾代表了其成就和不足;国统区文学主要包括京派和海派,他们显示出“文学的启蒙”的实绩;延安文学不同于左翼文学,主要是“讲话”以后日益成型的以政治为导向的一种体制化文学;台湾文学是国统区文学在台湾的延续,并在新的条件下产生裂变,后果之一就是离散写作现象.总之,百年新文学表现为文学与现实牵连不断的一场跋涉,更是以“人”为最高目标和最后归依的美学升华之旅.  相似文献   

16.
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文学的反思中,詹姆逊提出了“民族寓言”的概念.作为第三世界文学一种流行较广的隐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范畴: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在第三世界“民族寓言”中的反映,即文本的“民族性”与“寓言性”;詹姆逊对知识分子在“民族寓言”及世界文学中重要作用的强调;詹姆逊对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观的重新诠释.结合这一概念的社会现实与历史语境,分析了詹姆逊的世界文学重构观念及其理论前瞻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在以赛博空间为代表的当代传媒语境下,文学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学不是“终结”了,而是部分发生了转型.转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纯文学”为指导原则的文学场的裂变,二是文学走向艺术化,形成一种“新形态的文学”,即除了传统的文字形成的文学之外,还有使用词语和各种不同符号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文学性的多媒体作品.  相似文献   

18.
胡适文学思想中富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他呼吁创造“活文学”和“真文学”,消灭“死文学”和“假文学”.具体而言,胡适文学思想中的人文关怀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批判摹仿古人、不能表情达意的死文学,倡导随时而变、善于表情达意的活文学;其二,批判说谎作伪、思力浅薄的假文学,倡导严谨写实、思力深沉的真文学.胡适文学思想中之所以富有这种人文关怀精神,一方面在于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以为己任”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他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文学”与“怎样的多民族”.文学的“多民族”是基于不同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人文与社会因素中生长起来的族群差异性,在民族自身文学的书写与语演、形式与表达、审美与体验等一系列较之“他群”的“异质性”呈现.其实质是文学的多种民族语言行为的表达与书写.“多民族性”又造就了中华文化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在关注文字文学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各民族语演文学的挖掘、鉴赏与研究.抵达多民族文学的存在方式,领悟多民族文学的语言艺术并与之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有赖于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相似文献   

20.
朱熹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中的“缘情”发生学观念,发展了儒家“诗言志”的诗学思想,他从“心统性情”的哲学思想出发,肯定了诗歌创作源于诗人的情感体验,在“得其性情之正”的前提下“感物道情”,“涵咏自得”.“感物道情”是文学本质,主要体现在朱熹对《诗经》和《楚辞》的评价中;文学“感物道情”通过“涵泳”得以实现,最终达到“至圣”“至乐”的崇高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