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安全观是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以及在全球化浪潮和非传统安全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在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实践中,中国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安全观,为世界新安全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国际战略大思路,是对冷战后国际事务的战略大谋划,是对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战略大设计.新安全观是指导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处置安全问题的一种思维意识和行为准则,为使这种思维意识和行为准则转化成具体实践,需要有一整套运作机制,而国际安全新秩序就是将新安全观落到实处、统筹各种运作机制的必需载体.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以新安全观为主导建立国际安全新秩序的进程已经启动,并正将国际安全秩序引入健康、稳定的新轨道.  相似文献   

3.
刘艳萍 《阴山学刊》2005,18(1):60-64
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是新安全观产生的重要前提,"综合安全"与"合作安全"是新安全观的合理内核,二者集中体现新安全观的"新"的含义。首先为安全问题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其次突出了非传统安全的新地位,最后顺应了人类发展的新趋势。针对新安全观各种置疑作者旨在阐明倡导新安全观是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非传统安全的区域治理与上海合作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促使区域层次开始凸现为国家间安全合作的主要平台,安全地区化态势使地区合作成为一种新的安全、发展和战略思维.上海合作组织其实是适应安全地区化态势的一种新型区域安全共同体.作为新世纪在欧亚地区出现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它在新安全观指导下,巩固和发展了结伴而不结盟、大国小国平等协作的新型国家关系,并逐步发展为一个以多边合作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谋求地区共同安全的新型区域治理机制,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在中亚地区共同推进"和谐地区"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  相似文献   

5.
2008年全球安全形势复杂严峻,众多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并发,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近年罕见.一些影响地区和全球安全的问题有所缓和,但更多固有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新安全问题又不断发生,导致全球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多样化安全威胁带来的挑战,正考问着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本文是对2008年全球安全形势的综述和总体评估.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中国政府以实现人类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己任,根据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提出并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这种新安全观,在内涵上,强调安全的综合性和实现和谐的迫切性;在目标上,强调寻求共同安全与共同繁荣;在实现途径上,强调以协作求安全与和谐;在根本措施上,强调共同发展是安全与和谐的基础。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及成功实践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构建和谐世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的新安全观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观而言的,是在冷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安全具有普遍性,各国享有安全的平等权利;安全的内容已经由个别领域向更多的领域扩展;高度重视军事手段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其他手段,国际安全取决于各国的对外政策,多极化趋势从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新安全观的核心应当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新安全观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全球的战略平衡和稳定。江泽民的新安全观已成为我国制定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可行性已被实践所证明。  相似文献   

8.
安徽徽州(现黄山市)古称新安,自古就有“十家之村,不废颂读”的社会习俗,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之美称。就在这片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上,不仅孕育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等,而且浸润了“徽州腔”(即“徽剧”)的摧灿历史。  相似文献   

9.
明清徽商与新安画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安画派的形成发展中,徽商起到了重要的"酵母"作用:一是"贾而好儒"的徽商收藏了大批前代的法书名画,为新安画家提供了鉴赏、学习、研究的宝贵艺术资料;二是好客尊士的徽商以优雅的园林、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书画名家蜂拥而来,从而为画友们的聚集、切磋、交流创造了良好的艺术环境;三是腰缠万贯的徽商为画家们周游四方、拓宽胸臆、广交游、会画友提供了物质保障。此外,徽商经营的刻书业和制墨业中的版画艺术和墨谱设计,也为新安画家提供了难得的营养。  相似文献   

10.
学派意义上的新安理学在明初终结之后,徽州学界失去了自我防御的机制,这使得心学的流入变得畅通无阻。心学在徽州的大肆传播又刺激了朱子学者对新安理学的回溯,从元代新安理学发展出的"求真是"的理念又被重新提起,"求真是"理念又激发了考据学的苏生。明代中后期,徽州学界兴起的考据倾向一直延续到清初徽州朱子学者那里,并对皖派考据学"真是"主张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永宽 《中州学刊》2012,(1):145-150
新安吕氏家族自明末至清代是豫西著名大族。从明末的吕维祺到清初的吕兆琳及吕履恒、吕谦恒,祖孙三代的地位甚为显赫,其著述也相当多。到清代中期,新安吕氏支系繁衍,族人中各代不乏著名文士。综合考察与梳理新安吕氏家族的世系与支派,补充吕氏年表疏漏,对于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研究清代家族史、文学史、文化史,都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汪机 徐春甫     
徽州人物 汪机和徐春甫是新安医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位代表。汪机著书立说,写下13部医学著作,阐述自己的医学思想,为新安医学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他还广招门人,培养出一大批接班人,代代相传,为新安理学扩大队伍,形成流派,奠定人才基础。徐春甫则以自己的高超医术在宫廷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最有名气的御医。并在京为首发起并组织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编纂《古今医统大全》100卷,使新安医学走入上层社会,走出国门,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一些明显的新特征.在意识形态基础上,以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理念为重要内容的新国际主义、逐渐减弱的民族主义和外交政策实践中的现实主义添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传统.在根本战略纲领上,致力于成为世界强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成为大战略指导,经济外交、周边安全以及战略上的"创新适应"愈益明显.在当前和今后挑战方面,中国必须在国家大战略框架下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培植软实力,处理好国际国内的诸多严峻两难.  相似文献   

14.
试论信息革命对传统安全观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革命兴起并向纵深方向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具有知识性、渗透性、资源共享性和快捷性等特点。信息革命的兴起对传统的国家安全理论形成挑战 ,这表现在对安全的主体、客体、对维护安全的手段和安全的性质提出挑战等四个方面。新的时代要树立新安全观 ,这从安全主体上讲是一种“共同安全” ,从安全客体上讲是“综合安全” ,从维护安全的手段上讲是“合作安全” ,从安全性质上讲是“普遍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2009年全年全球安全形势的综合评估和论述.主要从大国安全战略调整、大国关系变化、世界格局现状、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文章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阴影下,2009年的全球安全形势总体依然复杂严峻,各种安全问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巨大挑战,世界正处在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时代,面临的危机众多、挑战严峻.  相似文献   

16.
徽州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以徽州地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以徽商经济为基础,崛起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影响遍及全国。其内容涉及徽州土地制度、徽商贸易、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篆刻、  相似文献   

17.
"非传统安全"在冷战结束后逐渐成为"显学",中国目前也面临着诸多来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此次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鲜明地凸显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典型特征,即跨国性、爆发性、长期性和动态性,更警醒我们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已经迫在眉睫。而应对全球安全风险挑战,有赖于世界各国通过合作的方式,建设性地处理和化解安全危机;有赖于世界各国坚定维护和悉心治理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国际体系;有赖于大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聚焦合作。  相似文献   

18.
在南宋孝宗时期,《新安志》的编纂历经罗愿复得《祥符图经》之前、之后及赵不悔知徽州三个阶段。而罗愿的修志准备,最迟从乾道五年(1169)作《附汪王庙考实》已经开始,至乾道九年赵不悔知徽州后,全面展开,并于淳熙二年(1175)修成。因此,《新安志》的编纂历时数年,甚至更长一些,淳熙二年只是个修成的年代,而不是开撰的时间,更不是在这一年内完成的。这有助于反映《新安志》编纂的完整历史,并且透露出罗愿修志的观念和目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德胜 《阴山学刊》2005,18(3):73-76
冷战结束以来,安全观念正经历着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各国都在探索新的国际安全模式,以适应冷战后的新安全环境。中国新安全观是一种摒弃传统的冷战思维,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涵的新型安全观念,它以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成功的外交实践证明了其自身科学性与正义性相统一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汪姓在徽州是一个大姓显姓,早在明代《新安名族志》、《新安大族志》就记载微州“十姓九汪”。由此蔓延全国,便出现了如胡适说的,在外地只要碰上姓汪的人,一打听大多是徽州人,或是源出于徽州。歙县有座云岚山,山上所葬者汪华,人称汪王、越国公、汪公大帝,都说徽州汪姓是他的后裔。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云岚山的汪王墓己具有超出了一般墓园的价值,从“两个效益”来考虑,它应是一处深深打上了徽州文化印记极富开发前途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