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民族二元结构相对突出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均衡协调的发展,我国实施了以"民族身份"作为社会资源倾斜性分配依据的民族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整体性发展。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嬗变,民族优惠政策的外溢效应渐趋凸显,民族优惠政策的存废也引发了学术界激烈而持久的思想交锋。事实上,由于我国民族二元结构在当前依然缺乏实质性改观,民族优惠政策仍然具有生存和发挥作用的空间。不过,鉴于民族优惠政策效力递减的客观现实,我国也应该逐渐以"区域主义"和"位差主义"的扶助政策替代"民族身份"取向的民族优惠政策,并通过重构"民族优惠"的话语体系,推动各民族形成"民族互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些学者辩称,法律条文上的少数民族权利,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和优惠政策,都应该沿着自由主义线路进行改革;少数民族应该"去政治化",即作为文化群体来对待,其成员应该只有个体而非集体权利。他们建议中国应该仿照美国和印度的模型,推行"第二代民族政策"。但本文却要说明:以美国和印度的民族政策作为模型,恰恰没有这些学者所标榜的民族平等和谐特性。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少数民族的地位低下,处境持续恶化,导致其严重不满。笔者认为中国的民族政策也并不必非要在纯粹个体权利与维持系统现状之间仅取其一,少数民族权利的扩展而不是收缩,反而能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民族平等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些学者辩称,法律条文上的少数民族权利,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和优惠政策,都应沿着自由主义线路进行改革。少数民族应"去政治化",即作为文化群体来对待。其成员应该只有个体而非集体权利。他们建议中国应该仿照美国和印度的模型,推行"第二代民族政策"。但本文却要说明:美国和印度的民族政策作为模型,恰恰没有这些学者所标榜的民族平等和谐特性,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少数民族地位低下且持续恶化;中国的民族政策并不必非要在纯粹个体权利与维持系统现状之间仅取其一。少数民族权利的扩展而不是收缩,反而能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民族平等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国内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集中于国际少数人权利保护视角的阐释,第二阶段则集中于有关该政策发展取向上的探讨,表现为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与"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理论论争;此外,从"差别权利"来探讨优惠政策是近年来研究的新路径。国外研究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多元文化主义及部分社群主义对少数族群的阐述,在具体问题方面,主要集中在反歧视以及公共政策效果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着优惠手段单一、优惠效益低、税款流失等问题,民族地区内各地方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竞争的同时存在着负面影响。因此,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方向要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相协调,与区域经济政策相协调,以及与WTO规则相协调。  相似文献   

6.
民族优惠政策之所以被制定与实施,并不是简单地给予少数民族的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而是本身就具有证成其正当性的法理依据,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政治哲学中的公平正义理论和少数民族权利的特殊保护理论。正当性的证成有助于理性回应质疑和否定民族优惠政策的观点,但这并不等于民族优惠政策可以一成不变了。实践中,应不断完善创新民族优惠政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民族政策的转型是中外民族理论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民族政策的转型是由阶级条件、经济条件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帮助"型民族政策面临着转型的强大压力。我国民族政策转型的价值取向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而必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制了民族政策转型的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我国民族政策转型的实现路径是利益协调机制的调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民族优惠政策的转型细化。  相似文献   

8.
要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民族优惠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民族政策在目前的条件下仍然是一种比较平均、平等的政策,与区域性开发的战略原则不相符合,主要表现在较少照顾民族地区的利益,尤其在财政、税收、信贷、外贸等方面未能充分体现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和照顾,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整原来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制定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民族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西方关于"民族"的概念有很大差异。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民族"可以叫做"文化民族",近代以来伴随"民族国家"崛起而形成的"民族"可以叫做"政治民族"。任何现代国家不论姓"资"姓"社",建设过程中都有一个由传统"文化民族"向现代"政治民族"过渡的必经过程,国家应采取种种措施去建构作为"国族"的"政治民族",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去建构"国族"。民族问题"去政冶化"、"第二代民族政策"的主张者以否定民族集体权利、建立同质化的"公民"或"国族"的构想是违背"民族平等"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是违反中国国情和当前世界潮流的,如实施必将造成严重后果。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不能采取"同化"或"融合"的方式,而应当按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思维去"整合"建构社会主义属性的政治民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0.
制定民族政策需要保持清醒、审时度势,将实地调查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始终做到对少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充分理解、鼓励与支持。在中国56个民族中,凸显国家的重要地位不应以忽视民族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加强国家认同不应以削弱民族认同为前提;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不应以剥夺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西部大开发以来税收优惠政策改革为例,兼顾民族地区地方特色,构建了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绩效。认为,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产生了马太效应,出口退税政策难以扩大民族地区的开放度,涉外税收优惠并没有帮助民族地区有效地抵御国际风险,旅游业税收优惠的效果短期内并未显现,虽然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地改善,但区域生态环境优化的绩效不明显,民族地区生态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今年GDP排名已升至世界第二位,但是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仍呈扩大之势.基于恩施州的实证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产权私有化、决策自主化、运行国际化和经济国际化因各自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大小也不同,制度创新的空间依然很大;由于全国相继实施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优惠政策,针对民族地区实施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毫无优势可言,对各种初始条件均处于劣势的民族地区实施与其他地区相同的优惠政策,要缩小发展差距,困难重重;对民族地区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建立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是实施两个"大局"战略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制度绩效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讨论和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强化国家意识和促进民族交融的一些看法。本文以人类学的视野分析一些主要的论述,尝试从中理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所讨论的内容包括民族与族群的概念、国家与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以及国民团结与国家统一。在检讨中国的民族政策时应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特殊政治因素。目前,中国民族政策的优势应该保留,尤其是所赋予的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优惠政策则可调整。本文同意一些学者的意见,即不要在行政上刻意加强民族意识。至于民族与国家统一,重点是在于如何使国民都乐意归属于国家,而且可以以各自的文化来表达这种国民归属。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国家应有适当的族群事务管理,要看重各民族的民族荣誉和尊严。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高校招生民族优惠政策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政策对象,是一种补偿性民族优惠政策,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与此同时,高校招生民族优惠政策也遭受了一些非议和质疑,主要包括对政策公平性的质疑、优惠政策引发的“逆向歧视”问题和“优惠政策依赖症”。这些负面评价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高校招生民族优惠政策需做适度调整,将文化多样性政策与地区优惠政策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话语即权利,在特定语境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话语体系都是一种价值表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为解决和研究民族问题树立了"治理"的价值准则。"治理"话语与我国现行民族理论政策上的"帮助"话语、"自治"话语和"民族关系"话语存有矛盾。贯彻"治理",使我国民族工作主题有了重要目标,使我国民族理论政策有了新内容,并拓宽了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执行方式。运用"治理",可以看到当前关于民族问题研究中的"族群""去政治化""第二代民族政策"等话语不符合治理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些学者建议中国应该仿照美国和印度的模型,推行"第二代民族政策"。但本文却要说明:以美国和印度的民族政策作为模型,恰恰没有这些学者所标榜的民族平等和谐特性。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少数民族的地位低下且状况持续恶化。笔者认为中国的民族政策不必非要在纯粹个体权利与维持系统现状之间仅取其一。少数民族权利的扩展而不是收缩,反而能给中国带来更大的民族平等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民族政策分两类:非歧视政策和民族优惠政策。非歧视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禁止基于民族、种族、肤色和族源的一切形式的歧视。民族优惠政策,是指国家对特定少数民族采取特殊的照顾和优惠措施。民族优惠政策在美国被称为“积极行动”政策。经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美国在法律上已经确立了非歧视原则,但“积极行动”政策却充满了争议。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肯定性政策与中国的民族优惠政策在发展历程和政策内容上存在意义定的相似性.中国的民族优惠政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在我国民族政策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不同的是,美国的肯定性行动计划在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近十年来开始逐步淡化,甚至取消相关政策(部分州).而中国的民族政策执行到现在虽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总体来讲,调整步伐相对缓慢.通过对美国肯定行动与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处理相似问题上一些规律性特征,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转型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众对S县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总体评价较高;在民汉通婚家庭中,优惠政策影响子女的民族身份选择,但作用有限;汉族的民族认同略低于苗、瑶、侗、壮四族,但各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很高;民族优惠政策使社会底层的壮族和汉族群众产生某种程度的相对剥夺感。为此,要注重各民族的利益协调,民族优惠政策应有助于少数民族能力提升,促进深层次的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20.
以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为视角,人权国际保护与宪法互动体现在:两者价值理念等具有契合性,为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实施提供了互动基础;"民族"是否入宪,对实施少数优惠政策有着决定性影响,采取"公民化"宪法国家不会专门立法保护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体现为"平等权"保护,"民族"入宪的国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少数民族权利做全方位规定,优惠政策普遍采用;另一种只规定文化权,而不实施优惠政策。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容易在国际法优位和多民族国家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