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写文学理论教材似乎成了当今文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悖谬的是,当文学理论研究自身尚未获得成功的范式转型(其实是危机重重)的时候,重写文学理论教材,这在事实上如何可能?由此便决定了目前以各种重写的名义出版的教材,大都只有尝试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出真正理想的教材呢?如何才能通过文学理论教材的写作,为学生提供一种真知呢?通过对目前各种写作模式的缺点的反思与分析,文章认为,在中西古今之争、文学理论的理论性质究竟为何、其核心问题又是什么等问题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之前,要建立一种超越现代性视野的文学理论知识的新的视野,基本不可能。为此,文章提出了反思这些问题的基本路径,并简要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研究文学、欣赏文学作品,应该从何处着手?毫无疑问,应该从形象入手.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中心、主体和细胞;它不仅是形式,而且也是内容.正象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首先抓住“商品“这个最基本的范畴一样.研究文学,也应该紧紧抓住“形象”这个逻辑出发点.遗憾的是,我们现行文学理论教材,不仅没有把这个概念作为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后现代语境,既是一种看待问题方式的转变,又是与现代性语境的一种新的关系.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有赖于三个维度的彰显: 首先,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文学的事实是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知识得以建立和展开自身的前提和保障,而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则体现文学理论的创造品格和人文气象.两者的结合是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基本规定;其次,实证与思辨的统一.实证与思辨的统一根源于作为研究方法的实证与思辨应用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过程中各自的优长与局限,实践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第三,揭示本质,慎谈规?关键是要对本质采取一种科学的符合对象自性的方式,而不是将本质凝固化、主义化.文学理论还要破除对发现规律的执迷,还文学研究以地方性的、语境化了的知识叙述.  相似文献   

4.
一、毛泽东同志提出过“两结合”创作方法吗? 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现行的文学理论教科书,无论是《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编)、《文学概论》(蔡仪主编),还是《文学理论基础》(十四院校合编),都详细地介绍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为“两结合”),并肯定地指出,这是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五八年在成都会议上提出来的。除《文学理论基  相似文献   

5.
一、童年的意义每一理论体系的构筑都必须首先寻找和确立自己的理论出发点;这一出发点不仅提供了理论自身逻辑衍发的起始,而且也预示着理论展开过程中的运思方向和整体面貌。那么,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儿童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首先应该肯定,它与普通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不同的。如果我们重复儿童文学是文学,儿童文学是语言艺术,那么我们  相似文献   

6.
老舍在1930年代所写的《文学概论讲义》等理论著作中对文学理论现代性进行过深入而独到的探求。他强调文学理论的科学性,给中国古代“文说”正名;张扬文学价值的审美愉悦性,反对滥加“利用”文学;重视文学研究的内部研究,不满文学的外部研究;强调文学创作的创造性,批评文学摹仿说和复古调。  相似文献   

7.
一、文艺理论教材的历史回顾我在高校从事文艺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已十五年了,十五年来文艺理论教材也经历了历史的演变。从五、六十年代蔡仪编写的《文学概论》,以群主编的《文学基本原理》,到十四院校编写的《文学理论基础》以及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童庆炳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多数学者认为蔡仪先生的《文学概论》尽管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  相似文献   

8.
从学理方面来看,吴宓的诗学思想作为文学理论现代性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补充和纠正新文学阵营在文学工具意识驱使下将文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混为一体的理论偏颇和在进化论的价值预设下所持的趋新求异的现代诗学建构立场,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它在现实中却遭遇了极其困顿的历史命运,充满了对文学现实秩序建构的无力感,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现代诗学的宏观历史文化语境并不适于吴宓诗学理论的发展。其二,吴宓诗学思想的自身局限性和不完全的现代性品格也限制了它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历程当中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既可以体现为审美(文学)现代性,也可以体现为启蒙现代性.从"现代性"的角度审视梁启超的思想与文论,启蒙现代性是其主导精神,但启蒙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的冲突和调适也贯穿其始终.这使他既不同于恪守艺术自律性的王国维,又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误解的那样,只是强调文学的政治工具作用,而无视审美与艺术特性.这种复杂性,正是作为中国现代性生成期代表人物的梁启超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文学概论课目前尚无自编教材,也还未具备“开放式”教学条件。为了改善教学效果,除了别的辅助手段,我们主要是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合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曾先后使用过《文学概论》(蔡仪主编)、《文学理论基础》(边疆十四院校编写)、《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编)三本部颁教材,其中,《文学的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我个人已使用了三个教学年,觉得是一本很好的教材。这本教材不仅体例完备,观点鲜明,而且立论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品格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通过反对文学政治工具化和商业利益化来积极主张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二是,通过对文学艺术审美形式的强调,进一步阐释和守护文学艺术的自律性,三是,对审美独立和审美形式的强调最终落实到人类生命的审美品格上,换言之,就是将审美问题与人生问题结合,通过审美的途径获得人生的救赎。区别于西方语境中审美现代性的独立与救赎的内涵,沈从文的独特性在于,把作为文学本质规律的审美,作为学科自治的现代文学,作为社会实践的美育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审美理想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和现实指向,构成了中国式审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传统。  相似文献   

12.
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明显,为了有效提高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目前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的实践性不足的现状,主要表现为教材的实践性不足;教师的实践性不足;学生的实践性不足,是加强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现实依据.加强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性,其主要途径是加强教师教学的实践性和加强教材编著的实践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新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阶段,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本文从文学史重写思潮和文学空间整合入手,讨论汉语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意义及其实践操作层面的艰难,认为它凸现了汉语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及其审美的现代品格,有着将文学空间的分离整合为文学语言的统一的预谋,能从汉语文学的活动与变迁过程中,打通语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当代中国由"全球化"和"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焦虑.  相似文献   

14.
古远清先生的《当代台港文学概论》以开阔的视域论述了台港1949~2010年间的文学发展历程,教材将台港文学融合起来进行撰写,体例上显示出较多创新性。此外,教材在论证上力求严密客观,具备学术品格,在知识的融摄上力争做到全面丰富。本教材为台港文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15.
当下文学原理文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身份的丢失,体态的臃肿,求新的错位,拓展的误识,话语的拼接,思想的罗列.作为文学原理,应该确立其形而上性、经典性、适用性的学术品格,使文学原理真正成为文艺学学科的学理依托和适合教学的教材文本.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根据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的发展,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改进教学,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选用好教材,并立足教材,拓宽提高。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将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讨论及课后复习、课后作业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运用理论的能力,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基本理论研究,尤其是文学理论的教材建设,如果从上世纪20年代中叶有<文学概论>类著作问世算起,那么,至今已有近八十年的历程.这期间,风风雨雨,曲曲折折,摇摇摆摆,虽说产生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成果,但着实显得步履沉重而艰难.  相似文献   

18.
正确界定民族文学,不但对中华各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有一定促进,就是对编写民族文学概论、民族文学史以及和民族文学有关的教材等也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划分民族文学,才比较切合实际、比较科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作者的民族属性、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语言(艺术形式)上来划分。这三者(至少两者)必须是一个统一体,否则就不言而喻了。现在我们就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其研究对象、研究者的身份认同、研究的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变化,继而向“大文学理论”转型,表现出与此前文学理论的诸多不同.“大文学理论”研究对象不局限于研究文学活动,而将一切文化活动尤其是大众文化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理论自身也成为其反思研究的对象,有自觉的“文学理论学”意识,是一个需要文学理论界予以关注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文学理论界关于“理论”与“历史”的关系有诸多探讨.论者都意识到以往那种“理论”的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存在着问题,都试图为今日“文学理论”寻找一条突破困境的可行之路.走向历史,使理论“历史化”;回到历史语境,进行语境化研究——这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然而,如何才能做到历史化、语境化呢?走向历史的文学理论还是不是理论?其与文学史研究有何区别?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