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消费时间要素变革后生成的预付式消费模式使得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原本的信息差异进一步拉大。预付式消费具有缓解经营者资金压力、提供稳定消费群体以及为消费者带来优惠等制度优势,系双赢模式,但"先付款、后消费"过程中的信息差异所引发的风险往往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较大威胁。应对预付式消费中的信息差异失衡需要在法律制度设计上深化预付式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强化经营者的信息告知义务,同时还应当增加预付式消费者的合同终止权、变更权与索赔权,最终形成应对预付式消费信息差异失衡的法律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2.
预付式消费模式是以先付款后消费为特征的涉及长期债务履行的继续性合同关系。这一新型消费模式在为经营者缓解资金压力、提供稳定消费群体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优惠。但预付式消费也存在着潜在风险。预付式消费者保护的法律设计应当在深化预付式消费者知情权内容的情况下强化经营者的信息告知义务,同时还应当增加预付式消费者的合同终止权、变更权与索赔权,最终形成预付式消费者知情权保障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3.
我国预付式消费模式近年来的发展已呈泛滥之势,其引发的消费投诉和法律纠纷不断增加,发卡主体混乱,欺诈行为严重,消费者权益受损、隐私被侵,预付式消费已成为都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隐忧。发卡经营者与持卡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应界定为预付款的消费格式合同关系,建议制定统一的预付式消费格式合同范本,并在合理适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创设新制度和新规则。  相似文献   

4.
预付式消费作为新型消费形式,既有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内在缺陷。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向企业提供了长期信用,却难以进行自我救济,容易造成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仅凭事后救济,不足以妥善保护消费者利益,必须在预付式消费的提前申报、销售收入第三方控制、消费合同强制条款、消费合同担保以及营业转让等方面,加强对预付式消费的事前控制。  相似文献   

5.
消费者权益保护一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型消费关系、消费形式不断涌现,近几年食品行业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伤害事件,逐渐暴露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的制度缺陷,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消费模式直接关系到地球的承载力,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足迹直接体现为碳足迹,人类碳足迹影响到地球的承载力。当碳足迹超出地球的承载力时,就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地球的崩溃。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考量,无论是绿色消费还是生态消费,都具有法律调节的不确定性。低碳消费作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符合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低碳消费是后工业社会消费者低碳消费理念与低碳物质资料及劳务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信息不对称看消费者知情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用信息经济学上的信息不对称理念,论述信息不对称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关系。结合实践中常见的消费信息不对称现象,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由于消费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败德行为、不利选择及信号失灵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进一步论述知情权对消费信息不对称的矫正,指出现行法律制度对信息不对称规制的不足,探讨了如何完善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机制及构建消费者知情权的社会保护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预付式消费的兴起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和购物模式,有安全便捷的特点,然而以消费预付卡(简称"预付卡")为手段的金融套现、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金融问题也随之产生。尽管我国为此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内容多集中于形式审查或程序规范,实体性监管措施少有触及。消费预付卡具有金融工具属性,基于本国金融秩序安全稳定考虑应尽快建构与其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制,而法律性质界定是其金融监管制度完善的必要前提。从金融法层面剖析消费预付卡不同于代币券与传统银行卡,是具有独特属性的新型金融工具。以其法律性质结论为依据,结合本国国情可相应提出切实可行的金融监管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消费者保护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在产品责任保护水平、消费信用法律制度、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教育制度、消费者诉讼制度及消费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不能适应WTO下的多边贸易体系。作者从比较法的角度,在借鉴外国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对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最大合法权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绿色消费是全球化背景下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特定领域,绿色消费权应当定位为消费主体的自主消费选择权。绿色消费需求的法律取向正是对绿色消费权的确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对绿色消费权的确认与保护是打破环境壁垒的重要手段,绿色税制的设计与实践是实现绿色消费权的具体保障措施。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确立政府倡导、鼓励绿色消费的原则,通过明确相关方面承担的社会责任保障消费者能够拥有足够的绿色消费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1.
建筑行业的高风险性与低工伤参保率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关系不规范、企业违法成本低、尚未形成有效的惩罚机制,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和权利观念淡漠等。现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劳动关系举证困难、工伤索赔程序复杂、成本高、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制度不合理等,使得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往往会遭遇维权困境。因此,应当在法律上针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做出特别规定,实行劳动关系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为未参加工伤保险工伤职工简化索赔程序,实行工伤保险基金预支付制度,完善一至四级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回归分析表明,政府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支出提高了我国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农村消费需求与GDP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已经成为限制农村消费的最大障碍,农村生活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较高,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消费等方面欠账太多,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足已成为影响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从生产资料需求与生活资料需求两个方面,对刺激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契机。一是增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建立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突出财政支农重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三是运用财政与金融手段,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四是调整农村消费品的供给结构,完善农村商品销售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13.
关于如何选取恰当的消费方式的问题,目前还存在一些误区,如果从对比消费的幸福感与代价入手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消费是以代价换取幸福感的过程,个体对消费的评价和衡量,取决于消费幸福感的程度大小,也取决于消费代价付出的多少。消费的幸福感与代价之间密切相关,但不是亦步亦趋的同步升降关系。个体可从提升消费幸福感和控制消费代价两方面努力,深入比较各种不同的消费方式,以在消费和幸福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休闲时间和收入因素对旅游消费具有重要影响。当以休闲时间为显性约束时,增加休闲时间能提高旅游消费;当以收入为显性约束时,提高收入能够增加旅游消费。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2017年“国家休假制度改革”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休假天数和收入对旅游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拉动效用在不同收入群体中有所不同。其中,休假天数对高收入群体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显著强于低收入群体;收入因素对低收入群体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则显著强于高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15.
运用62个国家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对绿色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绿色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金融发展通过消费、产业和财富效应,促进绿色能源消费。但不同层面的金融发展指标对绿色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不同,金融发展对绿色能源消费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等方面呈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绿色消费方式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绿色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它的形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张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价值观,建立合理的财富分配秩序,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并依靠科技进步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来促进绿色消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不确定性是我国农村居民非持续消费的重要原因。非持续消费即有宏观层次的含义,又有微观层面的含义,两种非持续消费相互影响,它们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消费安全文献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食品安全消费,以及经营者安全消费环境义务归责等问题研究上。文章提出了从培育绿色商品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监管制度体系、健全行业协会监管职能等角度构建公共消费安全保障机制,同时提出了要加强消费公共安全理论研究、加大公共消费安全教育、完善公共消费安全预警与处置制度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增长导向型的制度变迁过程。其中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是核心。它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诸如消费需求的急剧增长,消费结构的迅速调整,消费自主性的增强等,同时也使消费分化加剧,消费预期不确定增大,消费需求呈现不足。因此,调节消费要从收入分配入手,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差距,建立收入补偿机制,以保证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ELES模型,对2000-2010年的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进行模型估计,得出收入和消费的依赖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人均消费性支出的规模;城镇居民中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而在农村这一滞后性表现得相对微弱。在此基础上估计出各类消费品的支出及其构成,并求得边际消费倾向、需求的收入弹性以及价格弹性等。最后提出,应该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以提升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