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江仙 《百姓生活》2013,(4):57-57
2008年,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的文星苑,没能陪伴在父母和弟弟身旁。从1962年病逝至此,司徒雷登骨灰一直未入土为安。个中秘密,在他魂归杭州之后才一一揭开。  相似文献   

2.
正因为对一本流失在旧货市场老相册的关注,竟萌生出对相册主人陈德煊先生人生故事追踪的念头。他将国家一级文物晋碑捐献给温州博物馆;他是燕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士;他是司徒雷登的得意门生;他是平阳第一份日报《平阳日报》的创刊人之一;他是平阳第一所中学"平阳临时中学"的创办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美国把中共看作苏联阵营的一方,对华执行扶植国民党、压制中共的政策。司徒雷登就任驻华大使之初,执行美国对华成立联合政府的政策,力图将中共融入国民政府之内。但国民党妄图凭借武力消灭中共,于1946年春夏间发动内战,然而至1948年下半年,却是崩溃之势日显。在此情况下,司徒雷登执行美国扶植国民党、禁止中共参加联合政府的政策。最终,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国民党在大陆政权的终结而走向失败,司徒雷登被迫离华。司徒雷登的使华悲剧,实由美国对华政策所造成。但司徒雷登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经验的总结,却包含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4.
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教会大学,由于历史原因,海内外学者对记载燕京大学外籍教师活动的资料发掘很不够,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对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史料才开始重视起来,并且成果丰硕。充分发掘和利用燕京大学外籍教师史料,有助于燕京大学校史研究,有助于客观分析燕京大学外籍教师在北京近代教育史上的作用,有助于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明波 《山西老年》2010,(6):12-13
1949年8月18日,新中国成立在即。这天,毛主席以新华社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此文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由于此文的影响,司徒雷登很长时期被涂上否定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正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子弟兵大举渡江、解放全中国时,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依旧驻留南京.南京解放后,司徒雷登甚至决定秘密北上,亲自拜会中共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然而,缘于美国的国内政治因素,特别是害怕此举会损害美国政府的"反共形象",司徒雷登"北平之行"最终被否决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俞箴墀曾受聘到燕京大学国文系任教,并参与了国文系的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与教师们一起,参与了学校的善后工作。他是不该被遗忘的燕京大学创建期的有功之臣。文章作者新发现的史料,弥补了《燕京大学史稿》和《燕京大学人物志》中的缺漏。  相似文献   

8.
燕京大学是近代著名的私立教会大学,曾是民国时期中国高等学府的代表之一。创办33年的燕京大学在1952年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合并而最终消失,但其在新文学史上遗留下的足迹却值得后人铭记。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大学教育,燕京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文学活动受到当时新文学思潮的影响不断获得质的发展,同时又通过自身兼容并包的自由前进姿态进一步推动着新文学的现代进程。文章从民国时期著名私立教会大学——燕京大学入手,分析探讨燕京大学与新文学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包贵思是燕京大学英文系的一位美籍女教授,与燕京大学的现代作家群有较为密切的往来。在包贵思的学生中,既有冰心式的基督徒,也有杨刚式的共产党人,以及萧乾式的反教会者。包贵思的教学经历以及创作经验,典型地体现了燕京大学作为教会大学独特的文化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的《别了,司徒雷登》是一篇闪灼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富有中国人骨气的光辉篇章。翻开这篇文章,那一种中国人的骄傲自豪感和自信心,那一股对祖国无比热爱的豪迈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那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彻底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及其支持者美帝国主义的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在中国任大使的名叫司徒雷登的美国人,手提公文包,夹着尾巴,从南京灰溜溜的离开了中国。  相似文献   

11.
司徒雷登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美国驻华大使。任期内 ,以美援为手段和条件 ,极力敦促国民党政府进行美国式的民主改革。同时 ,多方阻挠共产党加入联合政府或在联合政府中占多数席位。其目的是干涉中国的内政。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 ,美国的干涉主义外交政策在中国遭到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2.
194 5年 5~ 6月黄华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非官方会谈 ,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共的对美政策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文章认为 ,194 9年初 ,中共的对美政策已经确定 ,黄华与司徒雷登的会谈对于中美双方来说 ,只是一种策略性的外交试探。当时中共对外政策的核心是建立与苏联的战略同盟关系 ,中共并没有调整对美政策的意图。中美关系的对抗是必然的 ,不存在缓和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自1925年至1952年,协和医学院委托燕京大学办理医学预科教育?燕京大学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各项优势,为协和医学生在其职业教育前打下坚实的通识教育基础,显示出不同于其他院校医学生培养的特点,为中国医学界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创造了近代中国医学预科教育的奇迹?  相似文献   

14.
幸福观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内容,对此密尔也做出了功利主义的界定和阐述。他通过对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幸福与德性、幸福与个性发展等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分析,阐明了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这种在社会层面上兼顾德性和个性自由的幸福观,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构建,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司徒雷登文化思想范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徒雷登(John Le ighto Stuart 1876—1962),一个在中国出生并生活了50年的美国人,在近30年燕京大学校长任上①,为化解宗教与世俗、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一系列的矛盾,在精神、知性、管理方面的文化思想范式作了学理的探究,我们应对他在这一范式的推动下为建设中国一流大学所作的努力作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功利主义与正义和自由等权利相结合。道德权利在其功利主义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密尔功利主义理论的重新阐释,说明他的道德权利是跟功利相互容纳的。首先通过论述密尔的正义观与自由观,阐明了其功利主义理论中权利,特别是道德权利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密尔功利主义理论的重新阐释,说明其道德理论本身是容纳和保护权利的。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旁有两块植树碑,一块是清朝乾隆皇帝丁未年(1788)所立,一块是民国十一年(1922)燕京大学教育系壬戌班所立,本文对这两块碑的碑文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8.
以边沁为代表的英国功利主义具有一种还原论取向,密尔接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及欧陆哲学的影响,克服功利主义只重视分析方法的唯科学主义及决定论倾向,开始重视人的内心修养、意志自由等问题,把"自由选择与自由试验"的能力作为其人性观的基础,发展出不同于边沁式功利主义的"个性"理论。这种个性理论成为他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