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向空间正义: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世界普遍交往”正在造就一个“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呈现充满风险的空间结构,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对抗正在全球空间展示着多样性格局,地球人甚至对于“外太空”的空间资源的分割和争夺也日益加剧,等等。当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空间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人们也日益对自己空间的存在状况所隐藏的风险深表忧虑。来自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城市学、空间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凸现了当代研究的“空间视域”,进而叩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本刊推出系列文章,以空间生产这一问题为中心,旨在推进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2.
空间的社会意义: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世界普遍交往”正在造就一个“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呈现充满风险的空间结构,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对抗正在全球空间展示着多样性格局,地球人甚至对于“外太空”的空间资源的分割和争夺也日益加剧,等等。当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空间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人们也日益对自己空间的存在状况所隐藏的风险深表忧虑。来自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城市学、空间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凸现了当代研究的“空间视域”,进而叩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本刊推出系列文章,以空间生产这一问题为中心,旨在推进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3.
社会批判理论之空间转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世界普遍交往"正在造就一个"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呈现充满风险的空间结构,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对抗正在全球空间展示着多样性格局,地球人甚至对于"外太空"的空间资源的分割和争夺也日益加剧,等等。当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空间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人们也日益对自己空间的存在状况所隐藏的风险深表忧虑。来自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城市学、空间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凸现了当代研究的"空间视域",进而叩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本刊推出系列文章,以空间生产这一问题为中心,旨在推进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4.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世界普遍交往"正在造就一个"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呈现充满风险的空间结构,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对抗正在全球空间展示着多样性格局,地球人甚至对于"外太空"的空间资源的分割和争夺也日益加剧,等等。当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空间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人们也日益对自己空间的存在状况所隐藏的风险深表忧虑。来自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城市学、空间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凸现了当代研究的"空间视域",进而叩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本刊推出系列文章,以空间生产这一问题为中心,旨在推进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5.
空间,特别是社会关系空间,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交往,又在人类的生产和交往中演变生发,是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都注重横向交往,两者在空间上的融合,如国家之间交往形成的区域性跨国空间,正在凸显生产要素在人类交往中的基础作用,以及生产与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两种基本动力的开拓能力。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全球空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各种空间的融合,将汇总为“全球”与“国际”,动态地展现人类各种群体的发展形态和世界面貌,促使全球史与国际关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为中国全球史和新型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奠定空间维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6.
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广文 《河北学刊》2007,27(2):35-38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海洋 《河北学刊》2007,27(2):44-46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世纪空间思想史,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空间论的批判性考察,指出当代人类正在体验全球化的空间,而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全球性空间也只是“扭曲空间”;伴随着全球化的演进,空间理论也面临着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唐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2):41-44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哲学界正在致力于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学研究的得失,力求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这种反思主要是从研究范式、研究主题和立论前提三个层面展开的;本文认为,在注重对“立论前提”、“研究范式”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应从研究主题层面反思以往我国人学研究的得失,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以人为本整合了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成果,也成为当代中国人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与前沿问题,它为深化人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空间;因而可以在全面深入辩证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深层底蕴及其蕴含的无比丰富的内容与问题中,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