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遗存的萨玛节,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的学术观点为:1.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和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2.萨玛节为萨玛神祭祀仪式演变形成。基于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只关注文明史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信息环节的表述,本调研报告定位为对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元素的发掘:1.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2.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3.于人类文明整体视域及价值体系检视萨玛神记忆基础的原生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调研结论认为:1.萨玛神原型带有新、旧石器时期狩猎及农耕文明"大母神"和"地母神"的记忆痕迹,是人类"圣婚"时期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神圣象征;2.每年岁首农历正月、二月和岁暮九月、十月举行的祭祀仪式,从属岁时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生命循环再生与谷物丰饶,萨玛节由此演化形成;3.由岁时仪式衍生的萨玛神民间信仰及其祭祀仪式,可在岁时仪式活动中找到源头性依据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2.
"双性同体"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领域,也广泛存在于文学创作之中.本文仅列举2000年以前中外部分有关成果,为目前的研究状况勾勒一个简单的轮廓,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3.
《末路狂花》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电影,它展示了两位原本符合传统男权理念中"安琪儿"形象的现代女性遭遇的无所不在的男权压迫和她们以"疯狂"的方式反抗男性歧视与凌辱的历程,暗示了"双性同体"的理想女性模式.  相似文献   

4.
语言本质上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形成的自足的形式系统,每个语法范畴都有其清晰的定义性界限.以"家族相似"呈现的跨范畴语法现象大多是由历时性的或然因素所致.语法能力是言语者无意识的静态知识系统,其表征内化于人的大脑中,并决定着语言运用的动态性操作.语法表征的有序性是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使然,而抽象思维正是基于人类操作语言符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在其代表作《觉醒》中通过男女主人公形象与性格的对比以及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运用,以"双性同体"的创作方式解构了男女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的概念,体现了"双性和谐"、"二元融合"的女权主义创作思想,反映了20世纪之交美国"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摆脱父权制社会赋予传统女性的角色、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6.
历史存在具有丰富的意义空间,演述历史则成为意义空间敞开的必然过程,人们由此获取人类经验的重新理解,生命也相应得到多维阐发.熊召政著<张居正>以"帝王师形象"小说历史,穿越明代史的经验重建自己对一代首辅的经验理解,并在张居正的生命阐发中抵达了历史及其演述的人类学限度,也在这一限度的可能性中完成了"帝王师形象"的重塑:以对话授言的叙事模式辅展形象、以巧设言路、微言大义、忠、情并举的个性选择细化形象,刻画出张居正以才辅政、勇担公义的帝王师形象,巧言、微言、忠言三个层次构成熊著张居正形象的奠基方式,而其文学结构的核心则为君臣之对,诗意与史性皆由此生.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河歌艺术节”①为例,旨在说明:(1)“河歌节”祭祀的社神木阿点龙虽属男性神属,但祭祀仪式环节的成规性、习俗性却“或明显或含蓄”②的以女性角色施事话语和“阴性书写”③的方式,说明渊源于远古时期的萨玛神“无意识”记忆基础才是节日“所为之事”(dromenon,古希腊语,意为仪式)④的根基和缘由;(2)“河歌艺术节”举行的以萨玛神民间信仰为根基的、位属岁时仪式的社神祭祀活动,源自侗族初民对关涉“食物和后代”这一“生命现象”和“大自然的生命存在”的思考与探询,即渊源于族群自我“以类万物之情”和“以通神明之德”的方式表达人类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探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的龙母故事中 ,普遍存在着一个断尾化龙的情节 ,断尾———化龙形成一种固定的联结关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 ,表现出明显的母题性质。从深层意蕴来看 ,动物化龙象征着对生命凡俗性、有限性的升华与超越 ,而断尾母题则是生命“过渡仪式”的符号表征 ,隐喻着人只有通过某种仪式才能完成角色转变、人格转变、精神转变 ,使生存方式与生命形态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其生成依据则是蝌蚪成蛙这一自然界少有的以脱尾为表征的生物变态现象  相似文献   

9.
《黑暗的左手》和《新夏娃的激情》中的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涉及神话、宗教、医学、文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既隐含着人类对于两性问题的困惑和焦虑,又表达着他们对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期盼。"双性同体"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彰显,更是体现了人类关注自身问题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一直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关注。英国当代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新夏娃的激情》和美国后现代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黑暗的左手》两部作品中的"双性同体"观是对后现代女性乌托邦作品对社会性别的很好解读。  相似文献   

10.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理解与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系,它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论关系表现了人类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活动的不同特征,理解与解释的认识论表征着人类科学活动的内在矛盾,而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关系,则构成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活动的共同根基."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和辩证统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或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