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AHP法,对农村城镇化四个主要势能中的二十四项指标合成的十五种方案进行评价,形成静态优劣次序。AHP的扩展运用是选取相同指标的基期与报告期数值作动态评价,将各方案时期变动额中的贡献率进行再排序。同一方案的动态贡献率排序与静态优劣次序显示出的方案位置变化,为制定加速农村城镇化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
对“关于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logit回归可得,正上学子女数、家庭医疗和农业支出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否”的选择,搜集1978-2009年西部12省的面板数据对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素质、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工业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度相关,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成为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从相关系数可得,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由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理性、“自愿”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6~2010年数据测算出我国生产、消费方式城镇化水平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水平,进而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消费方式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并且两者相互促进,但相对而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消费方式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VAR模型的新疆农村信贷与农户收入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采用1986-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新疆农村信贷与农户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农村信贷与农户收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上期的农村信贷对本期的农户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滞后两期的农村信贷对当期农户收入也有促进效果,但力度不及农户收入本身,滞后一期的农户收入对当期的农村信贷规模的增加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北京市作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先行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本文以北京市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建立北京市农村人口精算模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和支出模型,测算了2015-2025年北京市农村人口结构、养老保险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农村总人数将从2017年开始逐年减少,但老年人口却不断增加,且年均增长率为4.71%,分别将在2020年、2050年迎来两个老年人口高峰期;2015-2025年虽然北京市农村养老保险金收入和支出均不断增加,但收入增加速度明显低于支出;收支差额非常小,甚至在2023年开始,当年收入已经开始低于支出,必须依靠历年的积累数额才能满足支出需求.最后,根据各模型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完善北京市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以湖南省为例研究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湖南省2000-2018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湖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由最初的中级失调发展为初级协调,期间依次经历了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驱动产业的磨合发展、自发融合和深度融合发展三个阶段。全国范围来看,山东、江苏、广州三省的农村产业融合达到了中级协调水平,位于我国前列。本文选取与农业关联度较高的二、三产业,构建了三产间耦合协调度模型,更全面的反映了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佛山占GDP三分之一的第三产业提供了佛山地税收入的三分之二,第三产业对地税收入的贡献巨大。为厘清各种因素对第三产业税收入影响,文章应用2003-2009年数据通过指数体系法对佛山地税收增长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名义经济增长对佛山市地税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15.85%,其中实际经济增长贡献为97.34%,物价因素对地税收入的贡献为18.51%,其他因素(征管和政策)的贡献为负值-15.85%。由此提出佛山地税应在加强征管的同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以培育第三产业的经济税源。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农村就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0~2011年江苏省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苏省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结构变化趋势,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农村就业结构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和农村就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及构成的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已成为其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工业就业主导型结构是江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成为决定农民增收的关键,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0%以上,且近年来其因子评价得分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农业就业主导型结构是江苏省农村就业的次要方面,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较小,且近年来其因子评价得分呈下降趋势.由此,江苏省要充分发挥经济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在建设新农村、高水平小康社会进程中,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相似文献   

9.
湖南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镇化是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是湖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湖南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湖南农村城镇化还存在很多问题,并已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必须迅速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加速湖南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城镇是农村经济的中心点和启动器 ,作为农村地区的经济中心它具有促进城乡商品交换的市场功能 ,城市文明向农村文明扩散的传播功能 ,农村经济和乡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的集聚功能以及城乡经济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功能。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 ,有利于更合理地布局生产要素 ,引导整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村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因为资源特点、区位条件和农村工业化基础的差异 ,在农村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通过对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城镇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指出了农村城镇化模式的不同特点 ,说明了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不同途径及其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极大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显性化。农业经营比较利益偏低刺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方面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都需要有适应现代农业、现代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因而,应设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协同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采用我国1978-2014年的数据,分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对应的政策解释。通过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后获得了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现代水平的变量数值,然后基于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长期滞后于城镇化水平是制约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主要瓶颈;除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度存在短期的波动向下趋势以外,其余年份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带动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尽相同,而且各阶段协调发展度的变化与我国的社会经济政策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关联。  相似文献   

14.
基于 2010—2019年全国 148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这一外生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也具有显著的收敛作用;在考虑模型适用性、遗漏变量、样本自选择等问题后,基于 PSM-DID模型等多种方法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上述结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在东部、融资环境较好以及财力水平较高的县域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与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渠道。  相似文献   

15.
全面分析了中国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乡镇企业发展放慢、农民增收趋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农村积弱的种种表象 ,预测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逐步取消大中城市对农民的限制 ,加快小城镇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加速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试论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广州增城市农村社区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增城市农村社区的实地调研表明, 在经济发展驱动, 大城市中心城扩张, 外来人口迁入以及政府政策引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 增城市农村社区的转型表现出经济社会结构混合化, 居住形态社区化和管理模式社区化等特征, 但存在着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的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的问题, 以集中化、集约化的城镇化建设来引导农村社区的转型, 改革农地产权制度,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农民就业能力, 并在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重建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是实现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8.
选取家庭做饭燃料、照明、家电服务、娱乐/教育和通信五个维度来构造多维能源贫困指数并对多维能源贫困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考查;能源贫困的福利效应分析中利用工具变量2SLS方法研究了电力可及性对农村家庭消费、收入的影响,基于分层Logit模型探讨了电力可及性、家庭做饭燃料对农村个体健康、教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多维能源贫困指数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态势,家庭做饭燃料的贡献率稳步下降,照明的贡献率在各个年份中均不足1%,家电服务(以是否有冰箱衡量)的贡献率稳步下降,近年来通信维度的贡献率比其他维度的贡献率大;家庭规模、户主特征、居住地区等变量对多维能源贫困有显著影响。电力可及性对农村消费及收入提升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农村家庭中不清洁的烹饪能源使个体受教育程度显著下降并增加了不健康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结合我国农村城镇化现状,运用吉登斯现代性视角,从"监控"、"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村城镇化的制度维度,寻求具有本土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完成中国及其部分省级行政区农村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其区域差异演变特征、碳排放公平性与否等问题展开了探讨。研究发现:第一,2005-2021年中国农村碳排放总量虽存在起伏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结合其变化特征可大致划分为“波动下降”“波动上升”“持续下降”“持续上升”四个不同阶段。各省份2021年农村碳排放量差异较大,其中湖南居首、上海最后,排在前10位的省份农村碳排放量之和占到了全国的56.35%,而后10位仅占11.26%。第二,各省份农村碳排放量差异在多数年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常住人口规模,具体到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等三类区域又呈现出不同特点。从总体贡献率来看,区域内差异相比区域间差异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三,各省份农村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非公平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海南为代表的13个省份相对以较多的农村常住人口抑或农业增加值引发了较少的碳排放,客观上承载了其他省份的碳排放压力,而青海等17个省份的情形则正好相反。基于人口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的数值差异,可以将30个省份划分为“双高”“高-低”“低-高”“双低”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