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齐梁皇族萧氏愿文内容几乎完全来自佛经,若干愿文采用具有显著佛经特色的套子式行文,形成了齐梁皇族萧氏愿文鲜明的特色:与佛经的关系至为密切。现存齐梁萧氏愿文体现了此期愿文篇幅比较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齐梁故里之争中的若干问题逐一进行辨析,认为齐梁萧氏祖居地在"武进县之东城里",即今常州市西北万绥一带,齐梁故里在常州武进.并指出在学术争论中应遵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宫体诗产生于齐永明时期,永明体诗人更为讲究格律的艳诗就是宫体诗,以王融、谢朓等人的创作为代表。《维摩诘经》是齐梁时期传布最为广泛的佛经之一,对齐梁宫体诗的发展繁荣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兰陵萧氏早期之世系及其门第之兴起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齐书》、《梁书》所载兰陵萧氏早期谱系不尽可信,主要是齐、梁间为提升其家族门第而伪造。兰陵萧氏在东晋南迁后,属于“北人次等士族”,表现出尚武的特征,被高门士族鄙视为寒门。刘宋兴起,由于其家族与刘氏皇族联姻,地位不断上升,齐、梁建国,其家族精英迅速士大夫化,其门第有所改变,隋唐时期,萧氏成为江左侨姓士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从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走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建立南齐、南梁两朝的萧氏集团,造就了比较繁盛的齐梁文化,使其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文化之一,究其原因是实行了宽容、兼容的文化政策并且自己身体力行.文章将这种文化政策归纳总结为三点:意识形态论战不越出"口水"底线,学术研讨采取探究与争鸣途径,尊释崇佛但不禁绝其他宗教信仰.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齐梁文化的繁荣,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文学上取得的成就突出,科学上取得一定成就和佛教大发扬.南兰陵萧氏集团的文化兼容的做法,很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兰陵,历史悠久.与兰陵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南兰陵郡和(南)兰陵县,是中国历史地理和历史文化中很重要的地域.研究齐梁文化,首先要确定南兰陵郡和(南)兰陵在何处,治所在哪里,因为它是齐梁萧氏王朝始迁祖的定居地,是齐梁文化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文章依据<史记>、<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等正史,对照<元和郡县图志>、<咸淳毗陵志>等,论证了南兰陵郡(南)兰陵县在今常州市武进县境内,万岁(绥)镇为郡、县的治所,这是历史作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梁代皇族萧氏兄弟指昭明太子萧统与萧纲、萧绎,他们都富有文才,文学旨趣和而不同,互渗互融,周围聚集着许多文士。他们经常就文学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其对话风尚,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渐渐形成传统,中国古代文论的诗话风尚受此泽溉,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萧梁是南朝佛教发展的顶峰时期,梁武帝、沈约、王僧孺、粱武帝子简文帝萧纲等人诗文均受到汉译佛经比较大的影响,粱武帝尤具代表性.梁武帝各体诗文受汉译佛经影响表现出很大的共通性,或以佛经教义作为行文的思想基础,或依据佛经内容述说,而受影响的轻重程度并不完全等同,其部分诗、论、序受佛经影响,已偏离了汉地各自体裁的根本特征,愿文更完全是以佛经为存在基础.梁武帝及其同时代人诗文吸收佛经尚处在刚刚开始消化的不成熟阶段,但为唐及以后汉地诗文吸收佛经的成熟做了必不可少的铺垫.  相似文献   

9.
我的学生黄征,自从进入杭大攻读硕士学位、继而跟我读博士学位以来,一直专攻敦煌学。由其发表和出版的论著来看,内容涉及王梵志诗,变文,双辞,《儿郎伟》,以及愿文等。其论著的性质由文字音韵训访人手,以小学的功夫来治敦煌学,旁及典章制度、宗教民俗和医卜星相等杂学,故其研究大批信而有征。吴伟是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的会员,从1991年起与黄征联名发表文章,在敦煌愿文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敦煌愿文的研究,以前虽然已有,但都十分零碎,而且没有突出“敦煌愿文”的名称,影响不大。所以黄征、吴伟对敦煌愿文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0.
《百拜祈愿文》在敦煌藏文佛教文献中多有保存,而且这些写本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两类。敦煌写本和收入《甘珠尔》中的《百拜满愿文》相比,敦煌写本P.T98V号与《甘珠尔》本最为接近,敦煌P.T22号写本类未传至后世。从内容和结构看,《百拜祈愿文》应属于祈愿类佛教文献,而传统的藏文佛典目录中将其列为佛经。藏文史书中有关《百拜祈愿文》的传说尚无佐证,应是后世的虚构。  相似文献   

11.
北元时期蒙译《甘珠尔》及佛经跋诗浅析双福(Songkor)蒙文《甘珠尔》为蒙译两大佛经丛书之一。“甘珠尔”一词,藏语义为佛语部,包括三藏经典中的经、律二部。论部另辑于《丹珠尔》中。该丛书的翻译曾参考梵文、回鹘文、西夏文、汉文、藏文佛典,历经元、明、清...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译佛经叙事中,叙述者为了使受众能更好地皈依佛教,在使用顺叙之外,多采用预叙、插叙、倒叙等其他打破时间的矢量流程的叙事时序,形成了佛经叙事变幻多姿的叙事特色。这些手段的运用,强化了佛经叙事的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东渐,佛经故事随佛典汉译等途径流播中土,产生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笑话。这些深受佛经故事濡染刻烙的笑话,印证了梵汉交融给民间文学带来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佛教的语言观念与译经的特殊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译佛经中白话与文言因素并存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汉译佛经中出现大量白话,既有佛教传统语言现的原因,更受制于早期主译僧人的汉语水平,汉译佛经中的文言因素.则来源于担任笔受及润文的中土文人.  相似文献   

15.
“金源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轶元”,皇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金朝皇族文化产生的背景,认为皇族成员好学向上的精神是皇族文化产生的重要前提;金朝统治者对文化学习的大力提倡。为皇族文化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优越的教育条件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有创造力的皇族人才,优越的生活环境为皇族成员从事文学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汉族优秀的诗词创作巨人对皇族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齐梁诗歌是南朝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诗体变革的重要时期。中国古代诗歌在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嬗变。沈约是齐梁文坛上很有影响的一个文人。他的诗学理论对齐梁诗歌在理论上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引导了齐梁诗歌的发展方向,为齐梁诗人开创了崭新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7.
兰陵萧氏自晋宋之际以勋业进入社会上层之后,受到士族文化影响.齐高帝萧道成在称帝前已具备良好的经史与文艺方面的修养.他很重视其子孙的教育,形成了浓郁的家族文化氛围,其子孙多具有较高的学术与文艺修养,甚至入梁后还创作出了标领时流或传之后世的佳作.萧齐子孙在为人气质及爱好等方面也显现出名士化的特征,如重视仪容风度与爱尚文物等.这都表明萧齐皇族在获得统治地位后迅速"士族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净土信仰对西夏佛教影响较为强烈,从现存绘画、佛经和发愿文看,不论僧人,还是俗人,祈求净土已成为普遍信仰。西夏人在净土信仰中重视随“他力”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和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  相似文献   

19.
《楚辞》被后世文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加以接受,齐梁时期是《楚辞》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心雕龙》、《文选》这两部重要著作评价、选录《楚辞》情况的比较,总结出刘勰、萧统共同的楚辞观:突出其文体、重视其文采、推崇其神话象征表现方式和哀怨情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齐梁人文学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区别于中原佛经款题的书写结构,西夏皇帝和皇太后在撰写佛经款题时会冠以“尊号”。结合“御译”“御校”“谨施”等词语以及佛经序言的内容发现,西夏文佛经款题中的“尊号”不单纯是政治名号,可能还蕴含着佛教意义上的“觉悟”。西夏的“尊号”制度是模仿唐宋的结果,与本国的社会现实存在冲突。从“尊号”的用字来看,佛教调和两者的冲突。佛教在加强西夏皇帝统治合法性的同时,也迎合了西夏僧俗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