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小说,它发表以后曾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一九二四年《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呐喊>的评论》的文章,它的作者认为《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是“不能说是小说的,并且即称为随笔都很拙劣”。以后,在三十年代,又有人把《一件小事》列为鲁迅小说中“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的作品。他们对《一件小事》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茅盾在一九二八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创作《药》、《一件小事》、《故乡》的时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复调结构形式。它呈这样一个基本形态:小说中贯穿着两条主题独立的线索,它们在纵向上平行发展,形成了两个层次;在横向上又构成一定的有机联系,从而织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读鲁迅的这几篇小说,犹如聆听复调音乐作品:几支独立的旋律线按各自的主题发展,形成了多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在1920年写过一篇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它虽然不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但却是非常有影响,教人深思的作品,也是极能反映鲁迅先生人格力量的作品。七十多年来人们从中不断受着教育,它是一旦读过之后使人终生不能忘情的那种作品。《一件小事》用难以再短的文字,写了一件也真不算大的事情:在一个刮着北风的冬晨,“我”乘坐的一辆人力车的车夫在无意间兜倒一位衣衫破烂,花白头发的老妇人之后,抛开车上的“我”去主动照看她,而“我”怎样从无动于衷到心灵受到震撼的故事。杨绿女士在1984年写过一篇“忆…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5.
《一件小事》中的“人”《一件小事》开头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 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甚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 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看不起人”的“人”,是泛指所有的人,还是专指反动统治者,“人”在这里是个关键词,直接影响到对人物“我”和作品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地区去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情况调查,听说有的教师这样处理鲁迅《一件小事》的教学:先集中讲“一件小事”的始末,然后把头和尾放在一起,集中讲“小事”对“我”的教育意义。据他们说,这样做的好处是:由具体到抽象,比较适合青少年的思维的特点,引起学习的兴趣;意义集中讲,也不致于造成重复。就整个语文教学战线来讲,这样的例子也许是个别的。但所反映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一件小事》写于1919年7月,发表于该年12月1日的《〈晨报〉创刊纪念增刊》。后收入《呐喊》。作品虽小如珠玑,但对它的认识却聚讼纷纭,各种看法相距很远,甚至相反。以下想择其要点,谈点自己的意见。 一、关于小说的主人公 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车夫,有人则认为是“我”。前者如李何林,他认为小说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歌颂劳动人民伟大崇高的精神,其次才是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车夫崇高无私的精神感动之下,进行自我解剖。表现出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对一般知识分子的影响”。(《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陈根生亦认为主人公为车夫。因其“处于情节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发表的一篇作品。关于《孔乙己》的主题 ,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近百年来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主题误读种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为反对封建科举制度说 ;二为等级观念说。将《孔乙己》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 ,揭示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食人”的现象 ,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也许是有意为之,也许是生活的发展使然,赵树理建国前的成名作和建国后的第一篇作品都是描写农村婚姻问题的小说,小说里都有一位饱尝封建婚姻之苦却仍然干涉女儿婚姻自由的母亲,两位母亲又都有绰号,一个叫“三仙姑”,一个叫“小飞蛾”,赵树理的这两篇作品就是曾经给文坛带来很大震动的(小二黑结婚)和(登记)。关于这两篇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个案分析,以往的评论界有过很多评价,它们是赵树理坚持文艺大众化原则、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笔法反映农民心声的优秀作品;但是将两篇作品中的人物提取出来作一比较分析,并从中窥探赵树理…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同志于二十年前发表的《套不住的手》是一篇思想深刻、风格别致的优秀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与称赞。作者在这篇作品里,运用他那饱含激情的彩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可敬可爱的、闲不住的老农的光辉形象,它通过描绘陈秉正老汉的“套不住的手”,热情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新思想、新风尚和传统美德。这是一曲劳动人民的颂歌。 七十六岁的陈秉正老汉是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性格倔强。几十年的劳动,练就了他一双结实、勤劳的手。作者在描绘这一  相似文献   

12.
一部“小说的近代史”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八日,鲁迅写了一篇《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人民在欺骗和压制之下,失了力量,哑了声音,至多也不过有几句民谣。……这情形一直继续下来。谁也忘记了开口,但也不能开口。即以前清末年而论,大事件不可谓不多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义和拳变,八国联军,以至民元革命。然而,我们没有一部象样的历史的著作,更不必说文学作品了。”这篇序文写出之后仅仅四个月,李劼人就在他的小说创怍中,部分地实现了鲁迅提出的在文学作品中反映我国近代“大事件”的  相似文献   

13.
一艺术情节中的人物一般都有原型依据——这是艺术源于生活的具体表现与证明。巴尔扎克曾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小说家为例,指出在他们的作品中“找不出一篇不是以当时的真实事实作基础的”作品。因而,他说:“世界上没有光凭脑子就可以想出这样多小说来的人,单是去搜集这些故事,也得下很大的功夫才行。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  相似文献   

14.
鲁迅曾酝酿过三部小说,一是历史小说,《杨贵妃》,一是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小说,一是描写中国四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这三部作品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写成,但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在全面认识鲁迅及其小说创作上,却有着有可替代的价值。 《杨贵妃》构思较早,大约在鲁迅小说创作进入第一个高潮的前后。为写好这部作品,1923年鲁迅曾购买《唐土名胜图会》六册,《长安志》五册,并作了大量有关考证研究。为获得更多感性知识,1924年7月还亲赴长安(西安)实地考察。1934年1月11日在给山本初枝的信中他曾说起这件事:“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此外还曾多次向友人谈及此事。郁达夫说:“朋友的L先生(即鲁迅,笔者注),从前老和我谈及,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来做一篇小说。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那里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  相似文献   

15.
腐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由来已久,对于这一主题,过去的文学作品有涉及,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被广大人民群众空前关注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因此探寻这种文学现象,研究反腐小说及其成因和发展动向,应该是一件利国的事情,因为老百姓关注的事情无小事。同时,本文对正确区分纪实文学和虚构小说提出划分原则,对依法维护当事人和作者各自的权利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17.
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刘勰说过一句很妙的话:“文附质,质待文。”他认为形式为表现内容而存在,内容也必须依靠形式来表达。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主题往往同作品的艺术形式同时萌发,因此分析作品的时候,除了讨论它的深刻主题外,还必须从艺术形式入手,去分析作家是如何传达他的艺术构思的,这对于真正把握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有很大裨益。《伤逝》,作为中国“五四”时期的但丁——鲁迅先生的力作,半个多世纪来以其深沉的题旨和浓郁的诗情震撼着众多读者的心灵,也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重视。可惜的是,许多年来,对这篇小说乃至对鲁迅的其他小说的研究往往囿于主题的挖掘,而对形成小说的艺术因素分析得太少了。本文试从叙述语言的运用和特点入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小男孩,父亲要他学拉丁文,但他对拉丁文不感兴趣,便对父亲说:“我不喜欢拉丁文,能不能换个事情做?”父亲说:“可以呀,你去挖水沟好啦,牧场正需要一条灌溉渠道。”于是,小男孩便真的到牧场去挖水沟。可是,拿惯笔的人,拿起锹来却十分吃力,当天他就累得疲惫不堪,他咬紧牙关再坚持了一天。到了傍晚,怎么也熬不住了,他只好承认:“疲累压倒了我的傲气。”他终于回到了学拉丁文的课堂上。在以后的岁月里,小男孩一直记着从这件挖水沟的小事中得到的教训:必须承认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人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正是这件小事,改变了小男孩的一生,使他…  相似文献   

19.
诗美是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因为,诗,是形象、情感和理念多样的和谐统一。小说的艺术美,从本质上看,也可以说是诗美在作品中的具体化。王统照,作诗,也写小说。他是一位天才诗人,也无愧为杰出的小说家。他的诗作风格以前期的清新、纤巧和后期的凝练、浓重为主要特征。而他的小说,从主题上看,20年代前期以反复吟咏“爱”与“美”的理想为主,到了20年代后期他的小说创作题材则更广阔、主题更深刻了,作品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特别是农民的悲惨和不幸.写出了“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山…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为了参加讨论而读了一篇叫《勿忘我》的小说。这篇作品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有几亿人在发疯。是的,现在回想起来,什么“三忠于”、“四无限”,什么“早请示”“晚汇报”……这种狂热的造神运动,不是很似“发疯”吗?当时,在中国九百五十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一片嗡嗡的颂神声。搞这样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