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甲午战争中,起初清政府主要是乞请英、俄两国进行调停,但皆无结果。后来,美国政府答应出面调停,并充当中日两国的“中间人”,清政府才得与日本政府就和议问题交换意见,直至正式遣使与日和谈。所以,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议和活动中,美国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很值得研究。但对此问题迄今尚无专文论述,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日甲午战争受到欧洲列强远东政策的支配.英俄矛盾是当时远东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决定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和俄国在调停中日矛盾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体现着各自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联日拒俄"的外交思想,认为只有联合日本,抵抗强俄,才能免遭列强瓜分的危难;日俄战争后,梁启超又为中国设计了"名誉孤立"的外交方针,以便使中国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转变反映了梁启超外交思想的日趋成熟,更反映了梁启超对中国内政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地区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是列强(特别是英、俄)争夺的目标,但由于两强在这一地区达成了均势,所以局势一直平稳。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下,俄国加紧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侵略,大有独占远东之势。一直奉均势外交思想为圭桌的英国联合日本以抗衡俄国,终于引发日俄战争。战争使东北亚地区回复到了均势的状态。这一地区的国际形势变化完美体现了均势自动生成的经典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相继率兵船北上 ,联合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对此 ,清政府的策略有一个从分化瓦解到借助俄美进行调停的转变过程。然而 ,无论是分化瓦解还是借助俄美调停 ,都是清政府从传统的外交体制出发以应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具体措施。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清政府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本质的无知 ,而且显示出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交涉时的无能 ,清政府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是远东国际关系松动的开始.战前,英国在华有极大势力,面对俄国在东亚的激烈争夺,选择日本为防俄体系的伙伴,以调停为名频示好感,取消一些对日不平等条款,并对其越轨行为视而不见;日本则在日英条约中出让主权,示好英国.战争过程中,英国借口中立为日英不法行为进行辩护.战后,英国为防日本成为远东新对手,对三国干涉还辽采取默许态度,迫使日本屈服.该战间接地使英国实现了利用新盟友打击老对手的外交目的,但付出了退出东亚的代价;而日本则利用大国矛盾,竭力壮大自身,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远东英国殖民时代结束,日本成为东亚主角.  相似文献   

7.
在东亚国际体系由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如果说甲午战争发挥了彻底解构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作用,那么日俄战争则起到了最终完成重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过程的作用。甲午战争后,大清王朝进一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清帝国遗产的狂潮,把更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强加于清政府。在争夺在华权益和东亚主导权的过程中俄国成为日本和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了确保在华利益和东亚主导权,英美等欧美列强支持日本对俄开战。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强敌沙俄,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日俄两国在东北亚地区正式划分了势力范围。至此,在东亚地区正式形成了以欧美各国、日本、沙俄为中心,以近代条约规范各国关系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  相似文献   

8.
自中美相遇后,美国在对华外交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动武、不结盟的传统,展现出比其他列强更加自制友善的道德特征。至庚子事变和八国联军侵华,美国在首役大沽之战中并未开炮,表面上看似乎是对道德传统的延续。但就在公使失联、大沽开战的同时,美国政府在麦金莱总统的带领下果断放弃对道德原则的恪守,迅速参战并和联军共进退,暴露出它在道德之名下的现实利益诉求。随后通过进军与调停并行,美国还试图进行道德原则同现实利益的结合。结果它以“道德帝国主义”“绑架”了中国和列强,非战争状态成为中外共识,初步维护了其“门户开放”的利益。美国此种侵犯中国利权的别样形式,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清政府的联美构想终究是悲情和失败的。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前李鸿章对日本侵略野心估计不足,不立足于战守而一味依赖列强调停,外交策略幼稚单一,结果陷入全面被动;而日本则能够准确判断形势,灵活运用外交策略,最终在战前避免了列强的干涉,取得了有利的战机,掌握了与清政府作战的主动权。中日双方战前的外交直接影响到甲午战争的成败。  相似文献   

10.
19世末纪末,正值世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之时,日本于1894-1895年对中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性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战争结果以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时过百年,重温这段历史,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甲午战争虽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但是它却和欧美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密切相关。从甲午战争刚刚拉开序幕,到《马关条约》的签订,直至后来的“干涉还辽”,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始终是互相掣肘、互相利用,他们各自利益虽然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侵略中国,扩大自己的殖民统治势力。特别是有些帝国主义侵略者,他们虽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没有直接向中国开战,但它们却以各种卑鄙的方式参与了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11.
1956年6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现今沈阳北陵电影院旧址,对侵华日本主要战犯进行了历史性的审判。在这次审判中,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实行特殊的宽大政策,日本战犯也都表示诚心悔过,在自己余生中愿为中日两国人民的长久友谊做一点贡献。沈阳审判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当然首先是中国政府的英明决策,但与总结和借鉴组伦堡、东京和南京审判的经验,也有密切的关系。纽伦堡审判开创了审判战犯这种模式的先河,并针对审判二战战犯制定了相应的罪名,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东京和南京审判相继出现政治干预法律的情形,这些郝对沈阳审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原敌后游击战争促成了中原地区角色地位的转化,在相当意义上提升了中原突围的战略地位。中原敌后游击战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在豫鄂陕、鄂西北、大别山等地艰苦发展。从其作用与任务来讲,中原游击战争与南方游击战争同而与北方游击战争异,它是解放战争时期南方游击战争的先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制度性成因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城乡贫富差距问题是自然因素、历史因素、政策因素、体制因素等综合诱因所引致的客观结果。对这些结构性成因进行全面而理性的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探寻我国城乡贫富差距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可从多个维度寻求因应城乡贫富差距过大的政府控制模式与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4.
网上社会组织是在网络社会出现的时候才形成的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的组织.在网上社会中存在的企业、机构如网上政府、网上学校、网上商店等都是网上社会组织的具体形式.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网上组织的概念、结构特点和分类.  相似文献   

15.
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中存在着不少西域文化因子,这些因子营造了李白部分诗歌的西域文化氛围,也证明着诗人与西域文化的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社会保障起步较晚 ,且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采取的是福利性的社会保障政策 ,与我国的国力不相适应。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老龄化 ,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需要 ,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亟须改革。在这方面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和一定的借鉴意义。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进行剖析 ,将有助于我国在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措施时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  相似文献   

17.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与物,但在纷繁复杂的意象中,"震惊"一以贯之,成为探寻问题的一个起点和动因。文章从"震惊"的心理溯源开始来梳理本雅明的美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以期从这一特定角度对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有一个较为明晰的理解。心理层面,人们以牺牲事物的完整性和鲜活性为代价,发展出一套针对"震惊"的戒备机制。美学领域,"震惊"剥夺了传统艺术的"光晕",而波德莱尔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把"震惊"引入了抒情诗。"震惊"还引发了新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以游荡者为代表的人群,以及以摄影为代表的物象,人的异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相似文献   

18.
论宋元南北戏曲之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元时期的南戏与北曲杂剧虽然都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剧作家身份的不同,一为民间艺人,一为文人学士,两者编撰戏曲的目的不同,故在剧作内容、剧本形式、脚色体制、语言风格、音乐结构、演唱形式及其流传都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变化 ,各国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受到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 ,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关键是密切党群关系。而密切党群关系的对策就是要把巩固、加强和发展党群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作家获取日本文学经验的自觉努力体现在小说创作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专注于异域"文学经验"的"革命"却付出了规避生存实感的沉重代价,于是,在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热烈场景之中,中国小说艺术本身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一文学史的重要事实提示我们应当重新估价生存"体验"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