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从战略高度,明确地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作为一项原则和制度写进党章。这在我们党的建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一“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原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  相似文献   

2.
政党法制建设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落实宪法第五条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我们提出政党法制建设这一课题 ,并做初步探讨 ,供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1  如何理解宪法第五条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中国共产党在宪法与法律范围内活动”,人们的思维已经形成定势 ,即政党活动只要遵守国家宪法与法律就行了。其实这不过是政党法制建设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各个政党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进行活动 ,自然要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然而 ,政党法制建设另一方面的内容更为重要 ,那…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党,也是执政党。在依法执政过程中,党已形成三句执政格言:“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我们党执政的三项守则。我们要坚持党在国家和社会事务诸方面的政治领导地位;但作为执政党,首要的应是依宪执政,确认自己的法律地位,即宪法和法律所规限的权力地位、执政为民的工具地位和受监督的对象地位,才能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与权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4.
民主政治即法治政治简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法治国离不开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一套制度安排,是“主权在民”的政治,是多数人参与的政治,是权力受法律控制的政治,是服从多数保护少数的政治,是权力平稳交替的政治,是有特定条件的政治,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的关键是党内民主,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得到切实贯彻。  相似文献   

5.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的统一。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基本原则 ,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党的主张的统一。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基本原则,有利于坚持党和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依宪执政的宪法理念凸显出宪法至上的宪政原则,强化了党执政的合宪性基础,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具体化,其内在地要求党的宪法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也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从宪法学角度看,必须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确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实行良法之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这一原则,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又将它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着重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四个方面论述了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活动,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我国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极大权威,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特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新党章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规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根据这项原则,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从党的最高领导人到各级负责同志和党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第一次提出并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同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一原则,已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依宪法治国乃依法治国之精义。这是因为:"依法治国"中的"法"以宪法为龙头和核心,依法治国中的"国"立基于以宪法为前提与依据的宪政制度,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据宪法规范国家权力,宪法深深嵌入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党政治时代到来以后,民主与法制已成为历史潮流,国家的治理手段日趋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表明了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对国家治理方式认识上的深化。中国共产党耍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依法治国纳入自己的全面领导,从政治、思想、组织上葆证党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领导权。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不仅不会削弱党的领导,相反会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章程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党章不仅从外在形态、内容实质、稳定特性、强制效力方面获得法律的一般特征而成为法律范畴,而且从内容根本性、党内法规系统核心和基础地位、权威性和约束力最高、影响全局性和巨大性方面获得其他党内法规所无法比拟的"根本大法"地位.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党章具有指导和规范党的领导和执政、教育党员、调节党内关系、保障国法、吸引和凝聚广大人民等众多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明确载入我国宪法。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关键就是依宪法治国。依宪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应当树立起对宪法坚定不移的信仰。宪法信仰是法治的灵魂,是走向宪政的精神支持。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意识的消极影响、宪法自身的不完善及现实生活中诸多法治条件的不成熟,公民宪法信仰的严重缺失仍然是我国宪政和法治建设面临的难题。本文从宪法信仰与法治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确立宪法信仰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公民宪法信仰缺失的原因,提出了从培养公民的宪法情感与态度、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完善宪法实施的监督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培植我国公民的宪法信仰。  相似文献   

15.
依法执政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党对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适应我党党情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依法执政的实现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内容,规范党依法执政的行为,严格执法,带头守法,加强监督,实现党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执政以来已有62年的历史,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想继续长期执政下去,必须坚持科学的执政路径,即持续改善执政绩效。党能否执政和长期执政全由人民选择,人民选择以执政党的执政绩效为依据,持续改善执政绩效的路径是多重而动态的,选择持续改善执政绩效路径必须根据国情、党情、民情和世情的变化进行。为此要做到:牢固树立并长期坚持科学的、先进的执政理念;努力加强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高度重视并努力降低党的执政成本;加快建立并逐步完善执政党执政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的新话题。党的执政能力不等于党的干部的执政能力,它有量和质两方面的不同与区别;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设,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又是体制、机制改革的第一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个体而言,是干部素质的提高;就整体而言是党各个方面建设的协调。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是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创新,它将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引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决定中国政治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 而是在领导新民主义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同各个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专政, 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等理论, 都是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基本理论依据。宪法规定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规定四项基本原则是一切党派和法律所必须遵循的前提, 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合法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如何正确处理党法关系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列宁在领导俄共(布)执政的7年中,对党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党法关系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和改善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则。列宁关于党法关系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然彰显着极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关系密切,但内涵不同。中国共产党实行依法执政,必须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依法获得和运用国家权力,并积极推进执政立法;同时,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立法和司法工作的领导,并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