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民族学是随着社会需要产生和发展的,现代社会促进了民族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理论和方法均进行了变革。传统民族学向现代民族学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应充分认识现代民族学的基本特征;开展现代民族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推进现代民族学在中国和世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院校的民族学研究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也存在其不足。提高民族学研究的质量水平,可采取以下对策:第一,推进"大民族学"的建设,带动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创新;第二,创新民族学的研究组织模式;第三,创新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2012年9月21-25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协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年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人类学、民族学代表550余人参加了本届年会。年会开幕式由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景军教授主持,西北民族大学校长赵德安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宣读了2012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优秀论文表彰名单,文化部民族民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民族学学科发展史为线索,对民族学传入中国后90年来的学科定义与学科设置展开讨论,辨析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相当"或"等同"的普遍认知,就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在中外科学领域的各种学科分类进行比较,针对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和学科母体萎缩等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必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民族学学科母体地位的问题给予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根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当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理论、分支学科设置及其内涵作出了示例性解释,其中也包括人类学学科地位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民族学学科发展史为线索,对民族学传入中国后90年来的学科定义与学科设置展开讨论,辨析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相当"或"等同"的普遍认知,就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在中外科学领域的各种学科分类进行比较,针对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和学科母体萎缩等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必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民族学学科母体地位的问题给予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根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对当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理论、分支学科设置及其内涵作出了示例性解释,其中也包括人类学学科地位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历史民族学作为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长期以来,不论对民族学的理论建设还是社会实践,都曾起过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它的学科名称连同它的存在,却至今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本文拟从历史学、民族学界说;历史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历史民族学——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三个方面,试图对历史民族学学科存在的合理性予以阐述,以期使这门民族学的分支学科能得到人们更广泛的关注。 一、历史学、民族学界说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2,(12):113
<正>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近几年来的新成果,为全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与专家学者集中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内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资源整合,提升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整体水平,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年会拟定于2012年9月21日—25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  相似文献   

8.
应用:中国民族学的现实目标陈烨关于民族学的应用已不是民族学研究的新课题,可以说从民族学产生的那天起,民族学的应用已与其如影随形了。具体说来,它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民族学应用研究;二、对应用研究的实际操作。出于目前中国民族学的现状,这里主要侧重于...  相似文献   

9.
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在211工程建设中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学科.高教授一边当领导,一边做学问,不仅以大魄力整合了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而且用大手笔领导了"跨世纪云南民族调查",出了成果,出了人才.在民族学的发展方向上,主张民族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传统民族学不能解决的某些难题,使民族学显得更有包容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1980年10月25日,在贵阳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族学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宣告成立。1984年10月,改为中国民族学学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族学学会在民族学界拨乱反正、学科重建、人才培养、学术体系建构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中国民族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民族学学会的学术活动日益增多,学术年会的主题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时代主题和民族学如何进步等学科建设的前沿议题。2018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40年来,以中国民族学学会为代表的民族研究学术团体和学界同仁为中国民族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学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国民族学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要继往开来,把民族学学科的繁荣发展推进到新时代,发表和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以助力中国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促进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为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服务,不仪是当前中困民族学研究的主题,而且也是新中国民族学所一绩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40年来新中国民族学发展道路,我们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我们今天重提民族学与现代化的问题,一方面说明了民族学研究在促进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民族学在  相似文献   

12.
创办民族学专业性学术期刊是西南民族大学多年来的愿望。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西南民族大学校党委的积极努力,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2010年《民族学刊》正式创刊了。我们在查询民族学期刊的发展历程,寻找历史上的民族学期刊时,发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学专业学术期刊——《民族学研究集刊》。1936年辑刊出版了第一辑,发表工黄文山、卫惠林、凌纯声、杨堃、吴文藻、马长寿等著名民族学家的13篇大作,代表了当时中国民族学领域最高水准,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第一辑的封面题字骨力刚劲、清秀凝练、气韵天成,颇具中国文化的内涵,深深吸引了我们。《民族学刊》  相似文献   

13.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12,3(6):94-95,+2+105
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近几年来的新成果,为全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与专家学者集中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内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资源整合,提升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整体水平,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于2012年9月21日-25日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2012年9月22日上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在西北民族大学  相似文献   

14.
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西南民族大学主办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民族学刊》(创刊号)出版发行后,在全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5.
《民族学刊》(创刊号)出版发行后,在全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2010年9月26日,《民族学刊》编辑部收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颁发的“《民族学刊》‘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限为2010-2013年”的“收录证书”,证书编号为:SC290。《民族学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民族学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6.
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相当令人担忧.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各种研究方法之间因缺乏理论整合而导致体系化的缺失.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体系缺陷无论是对于指导经验研究,抑或是进行研究方法的教学科研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本文首先总结了民族学方法体系的研究现状,然后在整理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厘清我国民族学研究方法在系统性与体系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初步构建了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近十多年来,我国民族学研究工作有了很大发展。新中国民族学发展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初至“文化大革命”前)主要进行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是大量收集民族学资料阶段。自1978年开始的第二阶段,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体系的理论建设阶段。在这个阶段,成立了民族学研究会,出版了《民族学研究》刊物,并出版了一批民  相似文献   

18.
民族学自西方传入已一百多年,至今中国民族学界的研究成果仍未站到国际民族学人类学舞台的中央,主要原因是缺乏在学科理论上的中国特色与创新。解决之道就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从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建民族学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民族机构科研人员、民族数字信息资源集成的需要,对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组织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从元数据选择、民族信息分类和民族学本体等方式实现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并探讨了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组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7月26日在北京会见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贾庆林对瓦格斯一行来华出席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表示欢迎,并感谢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为促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