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由于儿童与自然的天然联结性,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关注户外自然游戏环境的建设成为实践的主要途径。大自然是儿童天然的游戏场域,亲近自然有利于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不友好”的城市设计割裂了儿童与自然环境的物理联结。基于儿童友好城市视角的自然环境创设要满足儿童审美体验、游戏、同伴交往和情感倾诉的需求。在基于儿童友好城市视角的自然环境创设中要博采众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儿童创设能产生“超验感觉”的自然环境,创建社区农园,创设自然感官区和儿童友好公园。  相似文献   

2.
儿童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和依存性,因而需要对其进行关爱保护和福利保障。近十年来,我国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出现的失依、残疾、重病、流浪、贫困、受虐、监护缺失等类型困境儿童出台了一系列生活保障和关爱保护的政策,试图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以促进儿童的福祉和发展。但受制于专业人才配置不足、专业理论指引不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行政思维惯性固化等因素,导致困境儿童政策与服务层面均存在文化敏感性不足的问题,表现于注重对象资格识别而对对象内部需求差异关注不足;注重儿童工作网络建设而对福利传递效能关注不足;注重货币化救助帮扶而对专业服务提供关注不足;注重活动化短期服务而对全生命周期服务关注不足。因此,在探索困境儿童政策优化和精准服务创新过程中,很有必要在文化敏感和需要理论指引下,应采取服务理念更新、福利制度优化、专业人才配置、多元主体整合、整体性服务供给等策略,以促进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当今流动人口子女早期家庭品德教育出现了片面重视知识的获取、忽视传统美德教育、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应采取注意环境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优化儿童品德教育内容、关注儿童特点、重视品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早期品德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8年3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组织了以“2007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回顾与展望”为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关学者分别就过去一年内儿童文化研究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撰文进行了探讨。在回顾和总结2007年度儿童观、儿童法律、儿童社会学、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儿童艺术、儿童媒介、儿童营养与卫生、少儿出版等领域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的同时,学者们也就流动与留守儿童、儿童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儿童食品与用品安全、儿童动漫产业等年度中心话题撰文展开了深度的探讨。本刊将以“2007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为专题,分两期先后刊出其中一部分年度观察与思考文章,以飨读者。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分别系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儿童社会学、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研究领域的年度述评。其中浙江传媒学院戴月华博士的论文从“儿童中心论”问题、“儿童精神”与“儿童自由”问题以及儿童研究领域、方法的拓展三个方面回顾了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的基本面貌,继而提出了对于现代语境下的儿童观与儿童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浙江师范大学张兆曙博士的论文在分析了“儿童与青少年文化研究”、“儿童与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儿童成长环境”等2007年度儿童社会学研究热点的基础上,总结了本年度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总体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等。浙江师范大学刘万伦教授的论文主要从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总结了2007年度国内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浙江大学刘力教授等的论文从“基础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两个角度切入,对于2007年度国内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5.
儿童教育与儿童的生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教育与儿童的生活密不可分,儿童教育必须关注儿童的生活质量,这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社会对儿童真正的尊重、信任与关爱.对此,我们应该关注儿童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发展;关注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学习方式;关注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对生活的快乐体验;关注和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游戏和教育是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鹤琴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开始关注儿童游戏,其儿童游戏思 想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及“活教育”理论体系等领域的研究中不断演进,逐步实现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 的合理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合理化和幼稚园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化,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从“儿童以游戏为生活” 到“教学游戏化”中游戏本体价值的坚守及游戏与课程融合中游戏教育价值的挖掘是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现实 意义。  相似文献   

7.
儿童食品与用品是指针对各年龄段的儿童(18周岁以下)需要所设计、生产的各类食品与用品的总和,其范围包括儿童食品、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儿童家具、儿童学习用品等多个领域。由于其特殊的使用和消费对象,在一个尚不算长的发展阶段里,儿童食品、用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特点、生产标准和发展理路等.儿童食品、用品生产的安全与科学,既是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8.
自21世纪以来,幼小衔接问题逐步升温为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主题集中在幼小衔接内涵与价值、利益相关者、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等四个方面,并呈现从经验总结到实证研究、从成人视角到儿童本位、从关注幼小衔接外在形式到关注幼小衔接内在需求等进阶特征。今后幼小衔接研究可以从坚持儿童中心立场、建立“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明确“核心素养”导向和应用“大概念”框架等方面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9.
父母情绪回应作为父母情绪社会化重要的途径之一,对儿童情绪发展有着最直接、最典型的影响。在国外已有研究梳理基础上,分析了两者关系的作用机制,父母情绪回应与儿童情绪调节、情绪理解、情绪表达的关系以及文化与种族、性别、年龄在其中的调节效应。未来研究可从脑科学视角深入揭示父母情绪回应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机制,同时从家庭系统论视角下探讨两者的多种路径,关注两者动态互动过程,以便全面准确地认识两者的关系,帮助家长建立高质量的亲子情绪回应状态,促进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不彻底所导致的衍生性问题。基于对10个省(市)9 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实证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生长发育、教育监管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而在心理和学习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点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则与路径在于,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相似文献   

11.
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教育关注的新阶段。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领域得到了较大关注和发展,但难以有效的为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服务,根本原因在于构建理念、社会环境、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存在困境。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需要尊重和保障留守儿童基本权益,充分利用农村地区各种教育本土资源,以及建立共同参与的教育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这个现实问题,从研究现状、影响因素、服务需求等方面梳理了现有相关研究内容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研究可能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和路径。未来研究应加强标准化测量工具的综合应用、大力开展纵向追踪研究、以心理健康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以及提升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  相似文献   

13.
儿童“赋权”是指通过内部赋权和外部赋权来挖掘儿童的内在潜力,改变儿童“权力”现状,减少儿童的无力感,增加儿童对自我生活的掌控感与行动的能力和信心的过程。儿童“赋权”有其赋权的应然性、可能性和必要性。儿童“赋权”有利于儿童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应通过改变儿童观念、技能赋权、建立儿童工作小组等策略来进行儿童“赋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提出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社会侵害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一些构想和对策,希望引起家长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因范围广、影响大、形成因素复杂、解决难度大等原因,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举全力来关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各类农村学校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做好教育工作,监护人要切实履行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6.
2009年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说是在平稳的发展中闪耀着亮点。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无论是认知发展,还是社会性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对儿童高级认知能力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如涉及到对儿童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高级认知能力的研究;在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能紧紧抓住国际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在儿童社会性行为、社会性情感、社会性交往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表现出研究范围广、方法多、层次深等特点。下面分别就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研究和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儿童文化既构成儿童生存的现实又构成儿童对现实生存的理解、叙述和表达,儿童文化的这一深度图景,在功能属性上显现出儿童文化与儿童生存之间复杂的关联。只有当儿童游戏时,他才是儿童。潜藏在儿童文化中的游戏功能,对儿童的生存理解具有卓越性的意义。儿童文化是一个完整、多样、丰富的儿童世界,在生存理解所实现的秩序化方面,它显现为儿童对自我力量的确证和所属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部、人类与健康服务部于2016年10月联合发布的《早期教育和教育技术政策简报》中指出了学前儿童使用技术的四条指导原则:使用得当的技术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的工具;应利用技术增加所有儿童获得学习的机会;技术可用于加强家庭、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学习取决于成人与儿童的互动或共同使用技术。指导原则的发布启示我们:应关注数字时代儿童的权利保护;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加大对儿童技术使用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执行功能是个体在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并实施过程中所需的一系列高级认知功能,对孤独症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选取了32名孤独症儿童和与之年龄、性别、智商相匹配的32名普通儿童,由其父母填写学前儿童执行功能评定问卷,评 估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执行功能表现。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在执行功能的抑制自我调控、认知灵活性和元认知三个维 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儿童,表明孤独症儿童在执行功能三大维度上的能力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研究证明了孤独症儿童 存在执行功能的缺陷,并明确了其与普通儿童在各维度各因子之间的具体差异。未来应重视将执行功能作为孤独症早期筛查 指标、细化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干预维度、优化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的早期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父母缺位所导致的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和偏差愈来愈严重。本文以徐州市睢宁县Y村162名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问题,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交往不适主要是安全感缺乏、性格与行为偏差、社会知识不足或扭曲造成的,小组工作可以在帮助儿童获得归属感和社会支持、宣泄不良情绪、形成正确认知、学习交往技巧等方面做些改善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