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安徽池州石核人周太谷所创立。太谷名致,字星垣,号太谷,又号空同子。太谷学派初无其名,太谷和其门弟子最初都自称为“圣功弟子”。“圣功”之意,出自于(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宇宙与人都是秉赋自然界的生机而产生、发展和作用的。一般的人则是随此生机而生而没而转化。能够养得其正者,则可以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共明”,这就是所谓“圣功”。“圣功”也就是(大学仲所说的“明德”,(论语·颜渊)中“视听言动”之“视听”作用。视听的作用在于认识客观存在,所谓“视…  相似文献   

2.
年来研究“太谷学派”,发现在“太谷学派”遗著中有一部用二百多首七言绝句诗(其中有一首五言诗)写成的中国诗史。这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仅见的。作者是“太谷学派”的著名传人黄葆年(1845—1924)。“太谷学派”由周太谷(1762?—1832)所创立。自清嘉庆、道光年间开始活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该学派解体,前后绵延达一百四十年。这一学派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它以弘扬儒家学说为主,又吸收了道、佛两家的一些思想并受到近代某些新思想的影响。它的出现和结束,标志着传统的儒家学派的终结和现代新儒学的开端。但由于这一学派于1866年遭到清王朝的残酷镇压,在山东“黄崖教匪”  相似文献   

3.
一,太谷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是儒学的不显传的一派,以儒为本,释道为用。 二、归群宝籍中不少是文学作品。 三、太谷学派文学作品中以刘鹗《老残游记》为代表,是太谷学派的传道书。 四、“作者信仰,并见于内”(鲁迅语)对《老残游记》的评价也同样适合于太谷学派其他文学作品。 五、张积中《题(红楼梦)后》是近代评论《红楼梦》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太谷学派是一近代儒学民间化、宗教化的典型个案。从现存太谷学派遗书内容来看,学派早期确有秘密宗教性质。太谷学派第三代传人黄葆年对学派的神秘主义思想和行为方式作了修正,淡化了学派的宗教色彩,使其作为学术团体焕发了新生。  相似文献   

5.
清末儒学潜流太谷学派所存遗的《易》学书稿为《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所收录。 其《易》学研究独辟蹊径,由观象入手,佐以文辞,参悟并解释卦序变化,同时由此利用《周易》即物、穷理、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6.
太谷学派在早期传播过程中,周太谷等各传山长为了扩大影响和组织,采用民间宗教传播的神秘方式,营造出一定的"超个人魅力"。他们对传统儒学采取了组织化、宗教化等处理方式,使得太谷学派兼具学术性和宗教性,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儒学世俗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清末儒学潜流太谷学派所存遗的《易》学书稿为《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所收录。其《易》学研究独辟蹊径,由观象入手,佐以文辞,参悟并解释卦序变化,同时由此利用《周易》即物、穷理、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8.
“太谷学派”的传人之一、江苏泰县姜堰人蒋文田(字子明,1843—1909),是清末的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太谷学派”是由周太谷(17627—1832)创立的一个儒家学派。自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开始活动,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活动停止,这一学派前后赓续达一个多世纪。周太谷晚年在扬州讲学、传道,接受了两位江苏仪征人张积中(1806—1866)、李光炘(1808—1885)为传入。周太谷逝世后,李光炘“传道于南”,张积中“还道于北”。1866年,山东“黄崖教案”中,张积中及其门徒二千余人被清王朝屠杀,震惊国内。以后,“太谷学派”的活动转向秘密。李光炘让他的两位大弟子为传人:黄葆年为“南宗”传人;蒋文田继承张积中为“北宗”传人。由于“太谷学派”采取口耳相授的形式进行教  相似文献   

9.
太谷学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一个民间儒家学派,首尾活动百年有余。学派的宗旨在于加强自身修养,走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一生为民众做有益的事,以达到"祈天永命"之目的。太谷学派接近民众,对儒学的研究多有创新。学派的思想渊源与宋代理学并无关系,而直承《周易》、《论语》等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0.
太谷学派有“崆峒教”、“太谷教”、“大成教”、“泰州教”、“新泰州学派”等诸多名称。“太谷”、“崆峒”以“人”名,“大成”以“学”名,而“泰州”则以“地”名,说明泰州是太谷学派最主要的基地。 为什么太谷学派在泰州特别兴盛呢?《龙川夫子年谱》中有“东海文光烛天”之说,当属谶纬之方,自不足信。究其原因,可能是两个方面:一是学派活动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太平天国时期,泰州未遭兵燹,社会安定,得地域之灵气;二是太谷学派系哲学流派,参加成员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泰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融人际之中和。事实也是如此,从同治六年谢逢源来泰以后,经李龙川(泰州称李门)、黄葆年、黄仲素(泰州统称黄门)三代传教,学派活动十分活跃(尽  相似文献   

11.
刘铁云先生以“养天下”为己任 ,为太谷学派弟子。 186 6年发生了山东黄崖教案 ,太谷学派弟子为反抗清廷自焚二三千人。 192 0年太谷学派弟子在苏州发起“归群草堂” ,由黄葆年、蒋文田讲学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就顾颉刚先生《古史辨》第一册的生产语境与编纂形式对《古史辨》进行重新解读。语境分析部分,由顾颉刚、胡适和钱玄同据书信讨论构成的学者小社群,进而到"古史辨"派与其反对者的论争,随着语境分析的扩大,从而呈现理解《古史辨》的不同维度。此外,笔者认为编纂形式本身亦可视作一种文本,而《古史辨》以书信体为主的编纂形式则极具编纂者的良苦用心,对这种独特的编纂形式的解读或可透露出零星隐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因其自身的科学性而在中国古史学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在古史新证、对极端疑古的纠偏及"走出疑古时代"的视野下,中国古史学界在直接继承顾颉刚先生的疑古学说和辨伪方法与理论的同时,不断对这一著名的古史理论进行合理的扬弃,从而使其更趋科学完善。日益丰富的出土文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对"层累"说作了新的验证,从而使这一著名的古史理论的当代学术价值不断得到彰显。徐唐学派积极倡导并科学实践的古史三重证法,对中国古典学的未来路向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未来的中国古典学发展道路上,顾氏的"层累"说将会继续得到新的验证和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西周初年晋国始祖唐叔虞始封地本是很明确的,即在今山西太原地区。这一点,从汉代开始已有定论,一直到明代,均无异说。其间虽汉司马迁、唐李泰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可供"想象"的探讨空间,但总的来说,尚无过大歧异,从清代顾炎武方开了后人疑古之风。但顾说纯为一种假设推想,证据未足,后人沿袭顾说也未能有新的证据证明。班固以来唐叔虞封地晋阳说未可动摇。  相似文献   

15.
柳春蕊 《东方论坛》2008,1(1):41-46
清代河北一地古文兴盛得力于张裕钊、吴汝纶的倡导,贺涛潜心于古文教育也使得北学中的古文之学有了显著发展,此一现象都是以莲池书院为中心而展开的。可以说,莲池书院与有清一代河北学风演变、士风转移以及吴汝纶古文圈子的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东林党与东林学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虽然在外延(人员构成)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叠性,但从其内涵来看,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东林党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指的是晚明政坛上以顾宪成、李三才、叶向高等人为代表的一派政治势力;而东林学派则是一个学术概念,指的是晚明一个以东林书院为基地的学术团体,他们以程朱理学为归趋,对王学末流进行批判和纠弹。东林党和东林学派都是实存的,这是由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左权与太谷,一个是贫困山区,一个是欠发达地区,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走上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关注衣民的基本权利,三大集中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途径,增加发展力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结果,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后发崛起的难得机遇,它需要建立大范围的统筹体系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试论钱玄同对顾颉刚的学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东方论坛》2006,(6):85-89
钱玄同、顾颉刚均是“古史辨派”的领军人物,而钱氏曾在基本精神和具体主张上给予顾氏精心指导。他不仅一再鼓励顾氏“疑古辨伪”,并启发顾氏从“辨伪书”拓展到“辨伪事”,从“辨伪子”、“辨伪史”发展到“辨伪经”,而且不断号召顾氏打破“今古文”的壁垒。此外,他还从许多方面丰富了顾氏的“古史辨”学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钱玄同是“古史辨派”的灵魂人物。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词体观、新变观与南北宋之宗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曹溶、顾贞观与朱彝尊的词论,在强调词体的抒情特性方面三人观点较为一致。三人最大的分歧在于曹溶、顾贞观提倡性灵,而朱彝尊独尊南宋姜张的醇雅风格:曹浴、顾贞观学词偏向北宋,朱彝尊主张学南未。三人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不一致,朱彝尊词学观前后变化较大,受曹溶影响仅在其词学的前期,曹溶词学对浙西词派理论没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惇是清乾隆年间知名的经学家,近世学者或认为他属于吴派,或认为他属于扬州学派。就学术思想和治经旨趣的演变而论,他早年主要私淑顾炎武,有志于"考古之学";中年追随惠栋为代表的吴派,钩稽汉学精义,追驳宋儒谬说;晚年致力于依托《左传》通考春秋文明史,以"通释"求通识,超越吴派。从吴学支裔到扬学先驱,是李惇与时俱进的学术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