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李安纲《西游记》论以三条版本论断为基础,简言之为:现存最早的世本删去了唐僧出身的第九回;清人汪忄詹漪据大略堂古本《西游释厄传》加以恢复和补足;清本《新说西游记》是最接近原作的版本。本文认为诸说均经不起版本验证,差错迭出;且异说纷纭,向无定论,故不足以为版本基础。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开场诗说的“西游释厄传”,实际上指《西游记》本身。把它视为《西游记》早期的某部版本,并以朱本和所谓大略堂本作为今所知、见的实例,既无确凿根据,亦不完全切合。正如孙楷第所说:今难质言,不足为据;若据以推断《西游记》版本问题,就更不可靠。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祖本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百回本《西游记》祖本的研究,自鲁迅在20年代初首开其风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异常热烈,蔚为壮观。但又因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致使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择其主要者有下列诸种: 一、杨致和《西游记传》。此说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倡,近年来亦有从之者。 二、《永乐大典》本。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西游记的演化》首倡是说。 三、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以下简称“朱本”)。这是澳大利亚学者柳存仁在《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附录·跋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中提出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再论〈西游记〉的祖本是〈西游释厄传〉》有许多矛盾之处;学术新论的提出和求证,应从资料出发,求事实根据,解决一系列争论不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辉斌《<西游记>祖本新探》关于百回本《西游记》祖本的结论,值得怀疑。《证道书》不过是明代百回本(主要是李评本)和朱本卷四的改编本;所谓大略堂古本的存在不能确定,则大略堂古本是《西游记》祖本说不着边际。  相似文献   

6.
就私人线装藏书中的《西游原旨》、《西游真诠》、《绣像西游真诠》等3种《西游记》的版本特征和与其他版本的对比作出简单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重刊《西游原旨》序分析,认为将《西游记》小说与长春真人邱处机的《西游记》视为一书,乃《西游记》成书以来捕风捉影之谈;列出已知的《西游真诠》的18种版本,其所藏在18种之外;对所藏泰山堂刊本《绣像西游真诠》的卷数和行款、绣像、书前序文进行分析,进而为《西游记》的版本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下简称《慈恩传》。本文凡引此传的文字,只注明卷数)是记叙唐代佛教圣人玄奘生平事迹最早最详细的传记作品,也是我国现存保持完整面貌的最早的中篇单行个人传记。全书共八万字,分为十卷。前五卷主要记述玄奘早年生活及其西游印度求学、讲学的经过;后五卷则是记叙玄奘学成归国、从事译著的经过。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以“仙石”化猴为开篇,其所谓三大部分,实乃写了本质为“仙石”之“孙悟空”的两次西游,乃起于“西游”,终于“西游”;败于“西游”,成于“西游”,故日“西游记”。但是正如“西游”只是悟空“修功”之“门路”,也是作书人所谓“心性修持”以“完大道”过程的象征,真正的“修心”之“大道”并不在“西游”,当然也就不在“取经”,而在自“心”之明悟。《西游记》作为“仙石”而能“悟空”的“修心记”,实为一部以“修心”为旨的“仙石记”。其为后来《红楼梦》托始“石头”以为“石头记”的前驱,不亦宜乎!  相似文献   

9.
前代学者对《毛传》释义条例的探求,做过大量工作,他们的阐发非常赡富。我在这方面也想作些努力,平时温寻经传疏注,发现有些类例好象前人还未谈及,就把它记录下来,辑成下面几条。现不揣冒昧,献给海内贤达,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传》文单字不是释《经》文单字,而是两字连读以释《经》意《大雅·绵》:“捄之陑陑”,《传》:“捄虆也。”捄,捄为捊,虆为器名。《传》不是释捄为虆,而是捄虆连读,即《笺》所申说的“捊聚壤土盛之以虆。”《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会甲也。”孙毓误读作“会,甲也”,并以此讥弹毛不应以“甲”释“会”。实则《传》是会甲连读,补出“会”的宾语。孔颖达了解  相似文献   

10.
《西游补》主题奇、情节奇、艺术手法亦奇。其以补续《西游记》而作,实则另辟蹊径,重新构造。全书采用"梦想颠倒"之手法,将梦想作为现实世情进行描写,以孙悟空从现实进入梦幻经历种种烦恼苦厄,跳出梦幻方才省悟为总体构思,用来自拟作者身世,表现一切烦恼苦厄皆由现实世情所致,跳出世情便可超脱烦恼之向往方外的避世思想,而其避世思想完全出于对"青青(情)世界"的超脱,极富想象,颇见荒诞,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神魔小说。《西游补》又以审讯秦桧、科举放榜为重要关目,直接影射明末社会现实,鞭挞了明末投降派的丑恶,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使之又成为一部影射小说、讽刺小说;而且不仅影射明末现实,又预见性地讽刺明亡后的清初社会,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与泰山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玄奘西游的故事,自唐代开始便与泰山发生密切联系;后世“西游”题材的文学创作,受此源影响,多在作品中出现泰山的内容,泰山成为“西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素材。而此点尤在明代出现的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对与“西游”故事有关的多处泰山胜迹、掌故作了探考,并自《泰山小史》与《琅嬛文集》两书中揭出关于“西游”本事的两条新资料,可为求索《西游记》与泰山的文学因缘提供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2.
前代学者对《毛传》释义条例的探求,做过大量工作,他们的阐发非常赡富。我在这方面也想作些努力,平时温寻经传疏注,发现有些类例好象前人还未谈及,就把它记录下来,辑成下面几条。现不揣冒昧,献给海内贤达,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传》文单字不是释《经》文单字,而是两字连读以释《经》意《大雅·绵》;“捄之陑陑”,《传》:“捄(?)也。”按,捄为捊,(?)为器名。《传》不是释捄为(?),而是捄(?)连读,即《笺》所申说的“捊聚壤土盛之以(?)。”《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会甲也。”孙毓误读作“会,甲也”,并以此讥弹毛不应以“甲”释“会”。实则《传》是会甲连读,补出“会”的宾语。孔颖达了解  相似文献   

13.
(一)非十二子: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王念孙《读书杂志》:卢云,此数语又见《大略》篇,彼作“多言无法”。此“少”字似讹。今按,卢说非。《大略》篇当依此作“少”为是。“类”亦“法”义。《方言》卷七及卷十三均训“类”为“法”;《广雅·释诂》亦以“法”训“类”,王氏《疏证》引《荀子·儒效篇》“其言有类,其行有礼”云:“类之言律也,律亦法也。”然则本篇  相似文献   

14.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 ,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 ,《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 ,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尔雅》的训释从三大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描述:《尔雅》辑录故训,兼采并蓄,其训释的性质与方式有着种种不同的复杂情况;《尔雅》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其编次与训释的条例既有出自初编者的主观构想而产生的一定条理规律性,也有源于不同编集者构想安排的参差以及不同传注训诂材料的客观原貌而形成的某种凌乱糅杂性;《尔雅》的训释术语、形式,前三篇比较单一,后十六篇则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6.
剑溪堂刻本《书经》为近年在徽州地区发现的一种《尚书》新版本。根据其书口、版式、字体、用纸、内封面以及避讳等情况综合判断,该书刊行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与北图藏元明间宗文书堂刻本《书集传音释六卷》同出一个版本系统。它的出现对于认识《书经》乃至整个《尚书》的流变史有其重要意义。在蔡沈集传《书经》普遍流行六册、七册线装本的情况下,三册毛装本无疑还具有较强的版本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系传·通释》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唐徐锴(字楚金,920—974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许学(许慎《说文解字》研究)史上最早较全面研究《说文解字》(下面简称《说文》)的著作。它不仅为《说文》一书的重新流传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传释《说文》本注和综合研究《说文》方面都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就。它开创了把《说文》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风气,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  相似文献   

18.
元代理学家倪士毅绍其师业,撰述《四书辑释》,对宋元以来《四书》学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元至正元年,其书由建阳刘氏日新堂初刻;七年又由倪氏本人重订完成,未及刊行;明初坊间出现了与元代另一部著名的《四书》类著作——程复心《四书章图纂释》的合编本。明永乐中胡广等纂修《四书大全》,以《四书辑释》为蓝本,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明宣德、正统间,王逢、刘剡在明初合编本的基础上,访得倪氏重订本,又参照元人的其他《四书》类著作,编成一部集锦式的《四书》讲章——《四书通义》。基于对《四书辑释》成书、重订及刊刻的考察,旨在探究其背后的学术动因和学术思潮,及其所折射出的宋元以降《四书》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一部立足于字的形体并系统地分析字的形、音、义的文字学著作,该书采用多种训释方式以便尽可能明确的揭示字义,本文试图采用对比归类的方法从训释方式和训释方法的角度来辨析《说文》中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典籍浩繁,宗派林立,僧徒众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高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有僧徒着意搜集遗闻逸事,为这些高僧大德“树碑立传”,籍以弘扬佛法,这就是“僧传”。其中以梁释慧皎的《高僧传》、唐释道宣的《续高僧传》和宋释赞宁的《宋高僧传》最为著名,史称“三增传”。这些僧传既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文学史的宝贵材料,清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就曾利用过慧皎的《高僧传》和道宣的《续高僧传》。举例来说,《全晋文》卷一百十八桓玄《与释慧远书》、《与桓谦等书论沙门应致敬王者》和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