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引发国际油价大涨,日本地震及核泄漏危机影响其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经济硬着陆风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走势是否因此转变,进而导致政策面发生变化,影响全球资金流动。  相似文献   

2.
受美国金融风暴影响,全球经济正陷入二战后最深的一次危机和衰退中,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百年一遇的危机同时也是百年难遇的机会、危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话语权、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海外并购机会、将促使中国由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将促使中国由依赖国际投资向培育壮大本土贵本转变,但财政收支形势严峻、经济增长放缓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等各种挑战仍需谨慎面对和解决.中国如何更好的化解风险、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全球经济危机后期的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期。如何使中国企业绝处逢生,从危机中走出来并成为国际经济新力军,大步迈向全球化大市场,关键在于企业本身必须紧抓后危机时代赋予的机遇,持续扩大贸易出口,开发国内巨大的市场,同时拥有国内外市场的平衡发展完美模式。  相似文献   

4.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实体经济整体下滑和世界贸易萎缩,由此引发外需市场急剧萎缩、国际融资困难、贸易保护加剧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并通过汇率传导、需求传导、价格传导和政策传导等途径使得中国出口贸易随着全球危机深化而大幅度下降,并对中国出口贸易模式和结构带来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受到了很强的冲击。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后危机时代。我国将面临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许多变化和新机遇。如何研究后危机时代我国进口贸易问题,进而提出有效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进口贸易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现从我国进口贸易现状特点、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后危机时代我国进口贸易做出系统的分析,提出改善我国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非对称金融全球化、次贷危机与全球新型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对称金融全球化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要承担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风险,它是次贷危机和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全球制度性原因,是中国未来和平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国际体系框架。借助实现机制和途径,中国可在非对称金融全球化中进行角色转换,从被动风险承担者转变为主动分散者,成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国。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蔓延,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更趋复杂。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动因及如何引发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进行了剖析,认为过于宽松的房贷政策种下了危机的种子,资产化将房地产市场风险传递到整个金融系统,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最终导致这场危机爆发。而金融监管相对于金融创新的严重滞后、金融市场投机者的贪婪与社会责任的缺失、消费过度但储蓄不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这场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是这场危机迅速传染扩散的体制基础。为应对百年一遇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应高度重视并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注重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完善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呼吁并积极推进建立世界性机构协调全球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观天下     
周小川:密切监测资本流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周末国际货币基金举行的会议上指出,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要密切监测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变化。"2008年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另外,石油和主要原材料价格长期高位运行导致通胀压力上升,部分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向其他领域扩散,世界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周小川说。周小川认为,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则面临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加剧的风险,同时又面临全球经济增长减缓的外部压力。周小川提出,要密切监测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变化,加快内部改革,提高防范外部冲击的能力,适时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确保宏观经济的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然而展望“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考验:一方面面临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强、全球生产组织方式剧烈变化、全球投资和贸易规则酝酿新变化、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降低等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面临经济增长换挡、产业转型压力紧迫、人口问题突出、产能过剩严重、资源环境压力大等国内环境。同时,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十三五”时期中国多数原有的增长点将出现动力不足,但是也要看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孕育着一些新的增长点,关键是在发展战略、思路和具体的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1.
李沅 《金陵瞭望》2009,(13):32-33
5月21日.“2009中国.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开幕.南京正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出口和消费这两大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受到较大冲击的宏观背景下.抢抓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扩大投资的机遇.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加大投资,不仅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乌克兰危机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与中国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乌克兰危机—全球农产品市场—全球粮食安全”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乌克兰危机对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其连锁效应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分析表明,全球农资和能源价格上涨,将引发全球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受运输中断和出口限制措施的影响,全球农产品贸易规模下降、全球农产品供应趋紧;国际农产品价格飙升,将影响全球农产品消费的稳定性。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全球贫困和饥饿人口增加,加剧粮食安全问题。面对乌克兰危机造成的复杂形势,中国粮食安全受到的负面影响总体可控,但部分农产品面临进口风险和保供稳价压力,并波及中国农产品贸易对外布局。因此,中国应在确保主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建立保障“大食物”安全的农业供给体系;完善国内价格“防火墙”机制;坚持国际农产品进口多元化,并积极推动多边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对本国能源和环境产生直接作用,还对贸易伙伴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造成间接影响。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对国际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将有助于从全球维度上理解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准确界定中国在节能减排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基于33个国家GVAR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冲击下,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小幅上升,并在2年后达到最大,但长期趋近于0;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均表现为正向响应,而印度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别显示上升和下降,体现出两者在外部冲击下具有异质响应特征。与中国相比,美国经济增长冲击将大幅提高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其影响程度大约为中国的6倍,可见美国在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的国际传导渠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还未平息,2009年欧债危机又接踵而来,世界经济步入下行通道。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日益加剧,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贫富差距、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未来经济发展战略。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目前的认识还很模糊,面临当前国际及国内严峻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明确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应对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日益加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加上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等因素,已影响到部分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进而对消费增长构成制约.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税收政策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因此,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必须推出更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如:适当调整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重点税种,确立以产业导向为主,区域导向为辅的复式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措施,发挥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6.
7月份,中国进出口增长2.7%。其中,出口1769.4亿美元,增长1%,大幅低于预期。受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和全球经济增长同步减速的共同影响,全球贸易持续疲软,不仅仅是中国,几乎整个亚洲供应链同时感受到来自于欧债危机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如何加强亚洲区内贸易变得比以往时候更加急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全球公共危机呈现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扭结相缠、风险全球化程度加剧、信息技术影响凸显、次生危机复杂性加剧等一系列新特征。现行全球公共危机治理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资本的扩张本性导致全球公共危机治理实践忽视生产力发展实际并违背世界历史运行总体规律。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在推进全球公共危机治理进程中,努力构建全球公共危机治理共同体。作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积极应对全球公共危机治理新挑战,推动全球公共危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为实现有效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回升,然而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最终战胜危机和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后危机时代,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采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同时,将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效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面临新一轮的重大调整,客观上要求中国要适时调整对外经济战略。当前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因危机的到来而停滞,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通过对外贸、外资和外汇三方面的综合调整和重新定位以实现我国复合型均衡化的对外经济战略模式,这将成为后危机时期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世界粮食安全变化趋势和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全球经济出现持续增长和繁荣,但经济的增长和繁荣不仅没有消除全球存在的饥饿现象,而且饥饿人口仍在不断攀升,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从现阶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全球人口膨胀与饥饿和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缓解贫困国家和地区的饥饿和营养不良,使贫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全球经济得到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首先必须解决面临的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所以预测全球粮食产量(主要谷物的产量)、肉产量、蛋奶产量、水产品产量以及人口总量对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尤其是解决发展中国家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显得非常关键。文章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曲线拟合模型、指数函数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灰色系统预测法为主的组合模型,对人口数量、耕地总量、谷物产量、肉产量、蛋奶产量、水产品产量等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未来20年间,耕地、人口、谷物、肉类、牛奶、鸡蛋和水产品的总量都在增长,全球人均粮食总量将持续保持在355千克/人以上,与现在全球人均粮食占有量持平并略偏高,所以未来发生全球性的粮食危机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全球膳食结构可能会更合理,人均摄入动物类蛋白质将会提高,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显著提高。虽然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局部地区发生饥荒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北部非洲和远东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此外,还要警惕生物能源的发展带来的相对粮食不足和相对耕地的减少,引致粮食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