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开发中国古典园林旅游审美价值的意义以及开发中国古典园林旅游审美价值的途径,指出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以文导游,充分展示和延伸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和审美情趣,并通过引导游客选择最佳视距和视角等方式,来把握园林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审美特征,从而充分发掘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旅游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园林诗与古典园林相伴相随了二千多年,二者在"情景交融"中相汇,在相互观照中不断发展.园因诗盛,园因诗传,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园林诗的审美观照.中国古代园林诗对古典园林的审美观照主要表现在向园林注入意境之关、章法结构之关、虚拟景物特性之美.融汇时代精神,将这些美的因素注入园林的设计、建造当中,是当代中国园林建设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途径,也是园林工作者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园林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漏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独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创造,漏窗构思独到,其图案巧妙纷呈,在园林艺术中起着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艺术空间、拓展艺术空间和增强审美价值的重要方法,而漏窗作为借景的工具之一,有隔有通,小中见大,远山近水,悉入眼中。漏窗还为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让审美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对独立出来,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心理距离,成为园林审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文心与禅心--中日古典园林审美意境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审美意境既有相似性和继承性,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其审美意境分别体现为书香与禅意、乐感与物哀、中和与枯淡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禅宗提倡见性成佛的顿悟说,投合了士大夫们的心意,影响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园林艺术的创造,使士大夫们既可隐居于山水林间修心养性,又可阖家欢聚,进行社交往来。融通了“出世”与“入世”、“兼济”与“独善”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在园林境界中,文人士大大所获得的不单是身心之乐,而且能移寄他们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6.
石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独特要素。它对于园境营造的意义在于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生发能力。从实用和虚用两个层面分析“石”在中国园林意境营造中的造景功能、美感特征、审美意蕴及其对意境生成的具体作用,可得出如下结论:石包含了最典型的“道”的自然特性,人们通过对“石”的审美观照,达成人、物、道的融和统一,从而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7.
探索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审美意境,目的在于对我国古典建筑关学内涵的深入挖掘。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园林特色的剖析,得出了重要研究结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欧洲古代建筑结构、风格迥然不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对神仙崇拜的超然美和寺观影响下的宁静美等多重审美特征;集中展现出其所具有的含蓄婉约、张扬个性、细腻精致的丰富审美意境;达到了贴近自然又高于自然、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崇高境界;涵盖了山水、建筑、绘画、诗歌、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以及耐人寻味的情愫、无限丰富的意趣,成为写进自然的史诗,映入人文的山水。  相似文献   

8.
园林与文学同属艺术范畴,二者相互交融,相辅相存.本文从美的一般定义与基本特征出发,在分析文学与园林艺术美的表现及其审美过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文学与园林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基础,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等内涵。从园林研究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形态,无疑是很有魅力的学术课题。文章试从《红楼梦》园林文化所彰显的和谐美、个性美、静态美、柔性美等方面,把握《红楼梦》园林文化特质及其审美显现。  相似文献   

11.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关系史上的创举,极大地推动了双边各层次宽领域的经贸交流。然而,“国家年”活动的举办可能不会很快给两国贸易带来任何具体的效果。针对当前中俄经贸合作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全面分析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态势,提出了日益凸显的两国贸易不平衡与贸易摩擦问题将具有长期性等观点,并对维护我国对俄贸易产业经济安全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学报编校一体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校对的工作量、编辑的文化素质、编校联系、学报编校的特殊性、减少编辑工作失误、校对工作的发展等方面来看,高校学报编校一体,是可能而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利的。但也存在有忽视校对工作的学科和术科价值之嫌,编辑校对知识与技能缺乏、因熟悉校对内容而导致校对失误,对编辑工作的负面影响等一些问题和缺憾。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扬长避短,使编校一体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以牛粪为原料的堆肥试验过程中,加入生物活性水,具有消除臭味、缩短发酵时间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①从温度变化的角度来看,牛粪、鸡粪、猪粪以7:2:1配料比例搭配,加入生物活性水进行堆肥效果最好.②生物活性水的加入使堆肥过程的pH值稍有下降,减少了NH4 -N的挥发损失,使养分得到保持.③加入生物活性水后的堆肥产品,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当代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价值追求。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二者的比较加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不断促进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制。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对文化、情感和喻体等感知方面的不同,也表现在对时间、空间、色彩和方位等取向上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比较翻译时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机械原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机械原理课程是大学机类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北航多年来在机械原理课程的体系建设和内容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了北航机械原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定位,论述了课程的内容改革成果,介绍了北航机械原理课程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两门课程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独立设课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我校无机化课教学实行主讲聘任、教考分离的试点和推广的经验 ,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环境权在国际上普遍定义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我国学术研究及地方立法基本也是这种观点。这一定义是西方"主―客"两分思维方式和片面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环境中心主义"倡导的自然的权利、动物的权利,也不可取。环境权应定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权利,包括人享有良好环境、享有损害赔偿等请求权的财产性权利和通风、采光、瞭望、享有清洁空气、安宁等具体人格权,也包括对环境和生态文明的建议、监督、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权利及后代人视为享有的环境权。在环境权反思重构视阈下,我国应实行旅游兴国、自然再生、促进生物多样化的绿色化政策,制定景观法、自然再生促进法、产品包装回收利用法等绿色化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