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比较养老金是一项能够全面反映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新指标,它同时具备养老金收入和替代率在分析基本养老金待遇时的优势。通过对江苏省存在的地区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间以及性别间的基本养老金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成因。为了缩小江苏省比较养老金差异,针对三类差异分别提出了适当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完善养老金增长机制;逐步取消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发展补充养老保险;缩小工资水平的性别差异,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男女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水平。我国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存在着性别意识的缺失,进一步加大了女性退休职工和男性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差距,增加了女职工养老金的受损程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使性别意识决策主流化。  相似文献   

3.
在介绍养老金第三支柱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商业保险在养老金第三支柱中作用的国际差异,介绍我国保险参与养老风险管理的方式,认为保险在养老金第三支柱中作用的国际差异较大,并没有绝对优势的保险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的模式;保险与养老金第三支柱既存在密切关系,也存在较大差异;保险参与养老风险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养老风险管理功能作用远超过养老金第三支柱。我国应扩充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的政策优惠方式,纳入财政补贴等多种激励机制,扩大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我国应优化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通过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更多的群体纳入养老金第三支柱的范畴;我国应大力发展保险的养老风险管理功能作用,为我国养老风险管理提供灵活多样的养老风险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4.
利用 2018 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数据库,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非线性Oaxaca-Blinder分解法,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老龄化趋势严峻的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认知功能差异。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功能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农村女性空巢老人认知正常比例显著低于男性,认知评分也显著低于男性;农村女性空巢老人表现出对婚姻状况、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敏感性,农村男性空巢老人表现出对自评经济的敏感性;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差异64.05%与性别自身相关,两性在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年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参与间的个体特征差异使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功能差异扩大。建议通过提高医疗服务可获得性、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等措施提供相关支持,缩小农村空巢老人认知功能的性别差异,从而更好地维护老年人健康。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年人跌倒问题十分严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Blind-Oaxaca分解技术,探究中国城乡老年人跌倒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地区,无论在哪个年龄段,中国老年女性的跌倒发生率始终显著高于老年男性。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老年人跌倒存在性别差异主要归因于健康因素,而非社会人口因素,健康状况上的劣势是中国老年女性更易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预防中国城乡老年人跌倒应当注重性别差异,给予老年女性更多的跌倒防治服务,切实提高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1998年哈萨克斯坦发起了养老金制度改革,其主要特点是以雇员供款为基础,由国家委托私人管理个人养老金的资本帐户。哈萨克斯坦的养老金体系由积累制养老金和现收现付制养老金构成,前者面向中青年,后者针对中老年。到2019年的过渡期,一部分人养老金收入主要由国家养老金组成,一部分人的养老金构成部分中,国家养老金所占比例将会下降。他们的养老金收入主要是由养老金的积累部分和基本养老金构成,二者比例大致相同。男性与女性在转型期养老金收入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劳动力市场调查数据考察个体初始工资水平的性别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财富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制度规定下按照法定年龄退休的女性职工养老金净财富更低,延长退休年龄反而增加男女职工个人账户养老金净财富,其中男性职工的净财富单岁增加额更高。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与生育补偿机制应该建立,并对男女职工分别设计账户差异化的养老金领取年龄进行规定。  相似文献   

8.
收入调节机制体现养老保障的公平性,更是决定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效率的关键要素。城镇职工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依靠在“第一支柱”中采取DB型给付实施收入调节,从风险管理理论来看,这一传统模式并不能有效匹配养老金制度的多重目标,在制度实践中,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制约其效率发挥。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力所能及地建立与纳费型支柱联动的非纳费型养老金“零支柱”,充分发挥其基础性收入再分配调节作用,由此建立起支撑社会保险降费的基础,减少纳费型支柱收入调节产生的效率损失。这一结构性调整并非使社会保障走向福利化,而是对补救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修补和完善,是政府积极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寻求从根本上改善养老金制度效率的理性安排。  相似文献   

9.
2022年4月,我国政府宣布推动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旨在发展和完善我国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鼓励人们为养老进行投资性储蓄,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力量来增加老年人的收入。可以说,2022年是我国正式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元年”。作为一种刚刚施行的补充养老保障制度,就个人养老金现有制度设计而言,在税收激励、投资管控和促进公平等方面还存在优化的空间。西方发达国家相较我国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本文通过梳理西方代表国家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基本规制来介绍其制度设计的成效,从而为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丁建定 《南都学坛》2002,22(2):26-30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酝酿于 1 9世纪末 ,建立于 2 0世纪初 ,其开始建立的标志是 1 90 8年养老金法的颁布实施。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 ,英国的养老金制度经历了免费养老金制度、交费养老金制度、与收入相联系的养老金制度以及 70年代以后的多种养老金制度改革等历史演进过程。正是经过上述几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英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中央政府多次提出,加快健全以社会保障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保障再分配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和评价,总结和审慎回顾社会保障再分配作用的理论和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基于三个视角:一是以年度收入为基础,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缴费和支付对居民收入产生的当期再分配效应;二是以个人终生收入为基础,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终生纯受益对居民收入产生的长期再分配效应;三是基于财产的视角,分析社会保障未来可获得的总收益对居民家庭财产分布状况的再分配效应。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再分配效应的现有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政策效果等方面有所提升,以更好地评估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为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无酬劳动是居民为自身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最终消费而提供的没有货币报酬的劳动,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和溢出效应,但由此会导致劳动性别歧视以及收入差距加大等问题,政府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对无酬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女性)实现权益的保障和促进男女性别的收入平等。欧盟在无酬劳动者社会保障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具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了欧盟无酬劳动者社会保障对收入平等的作用机理,研究了欧盟无酬劳动者社会保障的运行主体,总结了其实施的经验。最后,提出了加大社区护养扶持力度,增加育儿津贴及日托服务,完善陪产假、育儿假制度等福利政策改革建议,拓宽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维度,促进不同性别之间的收入平等。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一个包括就业能力、财产收入能力和社会支持能力三个维度的社会保险缴费能力模型,利用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的有关数据,全面评估了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障缴费能力。研究表明,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能力处于极低的水平,需要建立煤炭行业困难职工社会保险补偿机制、社会保险费"以工代缴"机制和煤炭企业青年下岗职工正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的养老方式是否会取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目前还存在争议。利用CGSS2015数据,研究社会保障对城乡青年养老责任观念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社会保障对传统养老观念具有“制度替代”效应,即社会保障使青年养老观念发生了转变。具体来看,社会保障对城市存在“制度替代”效应,对农村存在“制度补充”效应。社会保障制度会减少城市居民对年老风险的后顾之忧,通过提升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对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功能的认可,进而对传统养老观念形成了替代效应;在农村,社会保障待遇低,不足以形成替代效应,农村青年更加相信依靠社会保障的辅助,子女会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养老回报,进而对传统养老观念形成了补充效应。因此,摸清青年人养老观念,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创新青年人参保方式,树立健康的“老有所养、有备而老”的观念,做好养老发展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库2015年、2017年、2019年的数据,通过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调节代内和代际间的收入差距的效果。结论表明:从客观指标来看,社会转移收入是城镇职工第二收入来源;低收入组获得的养老保险转移收入要显著高于高收入组,部分中、高收入组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向收入再分配效应;老年群体获得的养老保险转移收入显著高于青壮年群体;代内、代际间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但代际间基尼系数仍然在0.4警戒线左右。从主观指标来看,大部分职工对于养老保障满意度、公平性评价较高;对其发挥正向收入调节作用评价相对较低。不管客观还是主观指标都表明,养老保险制度发挥了基本保障功能,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显现出了正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但在加快全国统筹的步伐,以及落实废除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I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Christel Gilles and Antoine Parent, argue that in France, public policy and the pension system provide financial incentives favoring early retir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bridge jobs” to facilitate the transition from full employment to full retirement, could, in theory, lessen the long-term decline in employment rates of men and women. Gilles and Parent, in the second section, question the idea that rising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among women are adequate to narrow pension inequaliti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Regarding this point, we also note that since women's careers are generally shorter than men's and their labor income remains, on average, lower, an increase, in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would lead, in an occupational-based system, to a substitution effect between direct and indirect entitlements. The impact of this effect on pension gender inequalities remains uncertain. In the third section, the authors examine,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other pension reform options that may, in theory, provide greater gender equality, but that are, in practice, far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phase.  相似文献   

17.
老龄人口更易遭遇贫困的风险,面向老龄人口开展反贫困管理是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世界老龄人口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六大差异特征:区域性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家庭结构差异、种族差异及城乡差异。基于对世界老龄人口贫困特征的分析,老龄人口反贫困的公共政策选择主要包括:通过公共养老金计划向老龄人口提供“社会安全网”;延迟退休年龄;基于性别公平视角优化养老金制度设计;实现全面健康服务的可得性;提升就业质量,降低非正规就业;宏观经济增长战略转向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对象,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养老金支出的适度水平如何确定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学术界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养老金改革模式,但仍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对此,通过统计分析对西方早期平行的生命周期消费曲线进行了帕累托改进,提出了抛物线状的非均衡消费曲线,并分别论证了其在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内的可能性及在消费结构、年龄和收入水平约束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对苏北某县的养老调查显示,老年人自己的经济供养支持力已经超过家庭的供养支持力,家庭供养为主转变为以经济自给为主。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供养功能弱化,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养老保障尚未建立起来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无奈。政府须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形成"养老金+劳动所得+家庭供养"多元均衡的养老格局。  相似文献   

20.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对经济要素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末,我国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时期老年贫困、代际收入分配不合理、财政负担沉重等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然而,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国情中相同养老保险模式的经济效应并不确定。因此,本文将从收入再分配角度实证性分析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对经济增长要素如消费、储蓄以及劳动力供给等的实际作用,从而探求“统账”结合基本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