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符号化思维是人类生活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艺术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创造形式,艺术符号的创造过程是精神与审美文化的提炼过程.日本的招贴设计运用符号化语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符号化语言在日本平面设计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写真符号、隐喻符号、怪诞符号、残缺符号、交叠符号、平面符号和字体符号等.  相似文献   

2.
根据卡西尔人类文化哲学的观点,人是以符号文化活动区别于动物界的。这种符号化活动也就是文化创造活动.正是通过这种符号化的文化创造,人使自然成为了人化的自然,并进而创造出人自己的宇宙——“一个使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联结和组织,综合化和普遍的符号的宇宙.”在这过程中,人也就日益远离动物界而成为文明的人.贯穿这过程始终的动力,是人的永不衰竭的自觉的能动创造力。由于这种创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民族文化中的歌舞艺术因正好契合旅游者的符号消费需求而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文章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分析了《高原红》舞台表演的符号化生产逻辑及其特征,指出为迎合旅游者的"符号化"消费欲望而生产出的民族文化表演,其原生性的符号所指已经完全被消解,经过取舍、改装之后的再生性符号能指则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生产及消费的共同指向。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蚕丝的起源动因有三个基本的假说:源于食、源于衣、源于信仰。笔者论证了蚕丝文化起源于信仰,认为蚕丝与其他吐丝动物作为一种类的概念,始终与白裤瑶的生命起源、生命周期相联系。这种类的概念,一方面以"蜘蛛图案"的形式成为服饰的一部分,并在"做鬼"的仪式行为中得以操演,成为白裤瑶"巫"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以"平板丝"的形式缝缀在妇女的裙边上,并在人生礼仪中加以运用。对蚕丝的信仰渊源于对"丝"的信仰。"丝"的物质形态向符号化的转化,积淀了白裤瑶的起源传说、生命信仰,继而形成了该族群独特的信仰符号。  相似文献   

5.
我们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符号的创造和运用符号进行的创造。符号形成了文化文本、信息和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讲,跨文化交流就是在努力认知不同文化规则的前提下编制和解读不同文化符号所组成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小说叙事中的身体书写,是对身体这一社会符号的再符号化.其不仅指向身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的意义,而且指向作者对这一社会文化符号进行再符号化时赋予的意义.在这一再符号化过程中,身体在小说叙事的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意义:在故事-素材层面,身体作为人物的物质存在,具有模仿-主题功能,打着一定时代的文化与权力烙印,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在叙事-文本层面,身体具有结构功能,一方面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展现小说叙事对于人物以及人性的理解的“指号”,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符号;在叙述-修辞层面,身体则具有美学功能,是一个重要的修辞对象,与小说叙事的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密切相关.小说叙事正是通过对身体的符号化,完成对人类经验的记述,以及对民族文化以及人自身的无意识的发现,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史”.小说叙事的身体符号学的提出与建构,为小说文本解读与小说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述作为一种能动性的符号行为,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必然要求其在现实性上是一种突显深度符号化的文化创造;而在此创造过程中,符号自身的特殊性、人类自身的为我性以及人类历史性的文化实践活动本身,决定了符号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形式层面上的文化创造而存在,其重要性也将随着我们对信息型文化实践活动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得到更加充分的证实.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已经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一种活动,而是成为以符号消费为特征的日常生活方式.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刻意远离生产话语,隐藏着对资本增值为核心的生产方式的辩护.当我们把消费的符号化放在资本逻辑的整个社会结构中,就会发现符号化的商品体系恰恰构成了维护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权力策略,引导人们自觉认同资本逻辑的“先天”合理性.这种权力策略正是当代消费社会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哲学不创新、不发展,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就只能是没有灵魂的创新和发展。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创新哲学理论和哲学观念。文化就是符号化、心灵化,也是符号的现实化。心、文化符号,这都是存在,都是物质。物质至少是两样性的,一样是自然物质,一样是人文物质或精神物质。物质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无形的物质既是文化符号,又是精神的意识的。由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鸿沟被填平了,神也成为精神的物质被解放了,这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语言符号的特征从索绪尔提出以任意性为第一原则开始至今,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符号的研究不断深入.如今人类进入了超文本时期,语言的动态发展是为了弥补人类在社会飞速前进过程中出现词语表达匮乏.同时,新兴词汇的出现及应用也体现了文化互补、与时俱进等时代特征,语言符号在应用层面上也增添了新的特征.文章以英语新词及其汉译为例,对超文本时期的语言符号特征进行简要的解析,认为语言符号的各种特征都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东南精英认识到现代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力主引入西方先进蚕业科技,进行蚕种改良,以重振中国蚕丝在世界市场的雄风。他们建立蚕业学校,培养人才,翻译西方蚕业科技文献,开展蚕种改良的实验,促进了我国农业教育的发展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我国蚕丝在国际市场上的颓势。  相似文献   

12.
新丝路时代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时代,西部文学作为丝路区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化身与表征,它是区域发展的软基石。虽然历史上几次文人的“西迁”让西部文学汲取了发展的动力,作家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但西部文学的概念性模糊及身份认同问题依旧存在。在新丝路时代,继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这块土地再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此形势下,西部文学更需要借此机遇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重新构建西部文学的国际国内话语。  相似文献   

13.
简帛书法是中国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从文化学角度进行研究。简帛书法的发生、发展、湮没、中兴,既与简牍缣帛文化载体这一物质外壳有关,更与书法艺术自身内在发展规规律密切相关。简帛书法的文化载体本身即蕴含着极为深刻而特殊的文化意义,如对汉字书写编排的由上至下、由右至左的款式习惯的形成,汉字的简化,汉字横画多于竖画等特点的形成,汉字书法笔法的丰富等都起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族特有词语承栽着悠远丰厚的文化,很难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完整对应.以中华"丝"语为例,汉语中相关的暗喻、引喻、换喻、借代等比比皆是.高语境文化背景的国人能共享它们的含义寓意,编织出心有灵犀的锦篇绣帙.而在低语境文化的英语中,由silk一词衍生的名称与概念几乎没有任何深层文化意义拓展.文章以此作为直面这类矛盾的切入点,探讨在典籍英译中多维补偿源语信息的方法,以将民族特有词语的内涵充分译介给目标语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凝聚了他的哲学和他的灵魂 ,在小说中他褒扬了一种儒道掺和 ,更确切地说是内道外儒的人生哲学 ,通过作品主人公姚木兰等人物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种儒道交融、寓道于儒的人生哲学 ,是和他的人性主义哲学观相一致的 ,这也是他在中西文化价值冲突中 ,从中西文化互融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文化命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学界一般认为,马王堆汉墓是一个受黄老思想及楚文化共同影响的汉代墓葬。实际上,道家阴阳学说与神仙思想对于汉初的葬仪葬制影响也很大。在道家的宇宙生成逻辑中,气聚成精,继生万物。生人若要干预墓主死后命运,力所能及的便是设法聚合死者的精气,故而T形帛画中描绘了大量阴阳合气的场景,旨在期冀墓主由此能“出死入生”。同时,该帛画上的璧、龙组合促成了死者从肉体存在到永恒灵魂、由此世到彼世的转化。流行于战国末期至汉初的神仙思想认为,人类在神的指引下修炼成仙,可和神一样超脱时空约束,但又不像神那样完全与尘世俗乐隔绝。从神仙思想出发可以清晰地看到帛画除却“铭旌”与“魂幡”的第三种用途:把灵魂从地府召回之后,正面朝下平铺在内棺盖上的帛画与内棺、轪侯夫人尸体在第三重棺内部会产生某种互动,它指引逝者的灵魂循着灵璧的孔进入神仙世界,而不是引导灵魂上天或入地。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佛教在漫长的中国化的过程中 ,形成了它鲜明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中国佛教思想究竟有哪些特点 ?这些特点是如何产生的 ,又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 ?对这些问题 ,人们可以见仁见智 ,有不同的看法。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却是有意义的 ,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而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中华文艺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艺复兴有其特定涵义 ,它的主要标志是 :中华民族成员普遍重视理性、理论思维 ,新中华理性主义深入人心 ;产生众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学文化艺术成果和巨人 ;中华文化成为人类主流文化之一 ,中文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 ,中国在科学文化艺术领域具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同等的话语权、决定权。开展和实现中华文艺复兴必须做到以“三个代表”思想作指导 ,紧贴中华民族脚步 ,真正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 ,既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 ,又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艺术发展前沿。  相似文献   

20.
丝绸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它对中国审美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丝绸丰富的色彩以及各种不同的编织方法再配以不同形式的花纹图案,形成一个色彩绚烂的感性世界,对中国审美意识形式感的形成和完善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丝绸在质感上给人柔软、舒适、细致的感受和清新、自然、轻盈等情感上的愉悦,滋生人的自由意识和审美体验,对中国艺术气韵灵动、空灵圆融审美精神的形成影响尤其大。探究蚕桑文明对中国审美意识形成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审美精神的根源及其表现,深入地了解中国审美精神与西方审美精神的区别,理解中国美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