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从当前网络媒体频繁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门"事件说起,追溯了"××门"词族的缘起与演变,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及构成理据.文章认为"××门"作为一个词语模其结构和语义都已较为稳定,"门"已经获得了一个独立后缀的地位,成为一个极具能产性的汉语构词语素.在汉语语境下它将会衍生出更多的"××门",以此丰富汉语,丰富人们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2.
亲属称谓语是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亲属称谓语可以反映出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文章以亲属称谓语为切入点,在对比汉、维称谓语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汉、维亲属称谓语所反映出的历史背景、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被××"的蹿红,该结构成为语言学探讨的热点话题。论文对该结构所属的语言单位进行了界定,根据内部结构对其进行了分类,重点分析了"被××"超常规搭配的特点,尝试性地探讨了其流行的语言学和社会学原因。  相似文献   

4.
称谓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它与权势、同等语义及礼貌原则息息相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现代汉语代词称谓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您"的使用符合上述原则,并在新的社会语境下产生了新的使用趋势。  相似文献   

5.
关于“×何为者”句式刘光明"×何为者"这种句式从先秦一直沿用到清代,历经数千年,已成为一个固定的凝固结构。本文试图对这种句式的性质和所表达的意义重新进行考察,并进而分析其变体。一关于"×何为者"句式的意义一些权威性的古代汉语教材、选本认为"×何为者"...  相似文献   

6.
汉语称谓语是语言交际的基石,它不仅是启动正常交际的钥匙,而且为能否成功交际定下了基调。准确得体地使用称谓语也是语言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会遇到称谓语缺位的现象。它是社会结构的变迁、语言伦理观念更新以及社会文化制衡等诸多深层原因在语言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使用零称谓语是在称谓语缺环的情况下采用的最主要补偿手段。零称谓语是社会交际的需要,有其存在的空间,它随着社会的需要产生、发展乃至消亡。  相似文献   

7.
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社会称谓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称谓语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以及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习俗。社会称谓系统是人际称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来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成员。本文着重讨论英汉社会称谓语中存在的差异以及其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存在很大差异,而称谓语中的性别表征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两种语言称谓语差异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称谓语中的性别表征是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种现象,也是家庭、社会、经济以及性别差异的自然产物。研究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深层文化根源,了解两种语言中称谓语的性别表征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化内涵,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男性和女性的称谓差别。  相似文献   

9.
非范畴化指在某种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中典型特征的过程。网络流行语"×哥"是一种典型的非范畴化现象,其非范畴化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的非范畴化、语体的非范畴化和语义的非范畴化。"×哥"族词语中,其结构出现多样化、搭配不稳定等特征。从情感意义来看,原有的亲属称谓中的褒义、尊敬之意已经弱化,出现褒义、贬义和中性意义。"×哥"其亲属属性特征已经脱落,而且其年长的特性也不稳定,而且随着"×哥"意义的丰富,其语义的男性特征也有脱落的迹象,可以指女性,也可以指物体。  相似文献   

10.
称谓语是人们用于称呼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的名称,是语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能反映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个家庭的历史文化状况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英语中男女称谓语的差别和男女称谓词在语义上不对等性表明英语称谓语中存在着一定的性别歧视。本文旨在从称谓的角度来探讨英语语言中所表现出的语言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1.
称谓语的特点及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夏民族的称谓语是十分复杂的,本篇就家庭称谓语、姓氏称谓语、尊谦称谓语、性别称谓语四个方面来谈其特点。称谓语不仅反映了汉民族的家族血缘关系,更显现出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它是探讨民族文化史的一条隧道,揭示出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称谓语既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打招呼时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也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来说,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而社会称谓语又是称谓语中较为活跃的一部分。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却不能恰当地使用社会称谓语。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和记录等方法对河南理工大学和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246名大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用SPSS法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主要从其构成和来源两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特点,探讨了影响大学生使用社会称谓语的因素,如性别,专业,年级等。大学生社会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以此进行的深入研究,能反映出社会普遍使用社会称谓语的情况,对研究语言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开展以后的相关研究都具有深远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姓名称谓在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社会学、文化学、哲学、史学、美学等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语中的姓名称谓语加以比较分析,利用基本认知理论中的意向内涵、相似性和任意性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从"姓+名"和"名+姓"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以及姓氏和名字的来源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大类。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语性。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15.
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形态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它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称谓语用来指称人,它是由于人的亲属、身份、性别、职业等而得来的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其它关系的一套名称。基于实际交际的指称需要和称谓语的无法满足,称谓语出现了泛化。这一泛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称谓语的泛化还呈现出相应的形态标记。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新型"被××"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运用原型理论,对"被××"语言现象与汉语传统"被"字句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结构和语义两方面的分析发现:结构上,"被××"与"被"字句结构范畴存在交叉属性,即"被"字句结构范畴的原型成分"被+及物动词";语义上,"被××"与"被"字句语义范畴相交于"被"字句语义范畴的原型成分——"消极意义"。因此,可以认定,"被××"是汉语"被"字句范畴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助词“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定语+之+中心语”偏正词组。吕叔湘等学者都认为“之”加单音节方位词能构成11个或12个“之×”双音节方位词,其实,在这12个“之×”中,有10个是定语标记“之”加“中心语”(单音节方位词),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只有“之后、之前”有时能够独立成词,但独立成词的“之后、之前”是时间词,而不是方位词。作为定语标记的“之”有时可以省略,时间词“之后、之前”中的“之”不可以省略。  相似文献   

18.
现实生活中,称谓语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模糊性。称谓语使用的模糊性使其合乎语言运用的规则。  相似文献   

19.
"事实"是一个重要的框架性概念。凡能够使得某陈述为真的任何东西都是事实。对事实的表达离不开陈述,但事实并不是陈述;事实也不是事物自身。原初事实是独立于人类制度而存在的事实;制度性事实的核心要素是集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并不能为其所指向的对象增添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特征,它唯一增添的是地位功能,而这种地位功能又必须要有原初事实作为其载体。虽然任何事实都是客观的,但原初事实与制度性事实的客观性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传承客气礼貌,尊敬他人的"汉敬"可提升武汉的文化软实力,而沿袭恶语伤人,可憎可恶的"汉骂"则会削弱武汉的文化软实力。面对"汉骂"的现状和"汉敬"的危机,应该深入研究"汉敬"与"汉骂",在此基础上探讨传承"汉敬"、摒弃"汉骂"的有效对策,比如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积极开展语言调查研究,规范公务用语和窗口行业服务用语等,以提升武汉的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