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数据分析为依据,以接受理论为理论根据,通过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分析,探究了接受理论与菜单翻译实践的关联关系。为了得到较为客观、准确的研究数据,本研究设计了针对中文菜单英译文本的实例分析,通过对实例的有效数据的统计,结合接受理论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所选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文菜单的翻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变得日益重要,而菜单翻译受到语言及社会文化习俗的制约。本文以《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为参照,将关联顺应理论与菜单的翻译结合,探讨关联理论对菜单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认为应当在翻译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在目标语语言和社会文化范畴内做出动态的顺应,以得到理想的菜单译文。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电影片名英译的优劣成为最关键的一步.好的片名翻译能体现影片的内容与主题思想,能更完整地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传输价值、文化交流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其中创译法在中文电影片名英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如何使用创译法实现中文影片名的英译价值成为当今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相似文献   

4.
《论语》的英译由来已久,不同译本对其高频核心概念词有不同的翻译,形成明显的《论语》英译困境,研究不同译本对同一高频核心概念词的翻译和宽容性看待《论语》英译困境有助中西方读者多角度解读《论语》。  相似文献   

5.
正确解读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对于文学翻译至关重要,这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准确翻译与有效传播。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深奥的宗教思想,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解读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格萨尔》的英文翻译长期以来难有大的发展。在《格萨尔》史诗的英译实践中,要准确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而正确解读史诗中的宗教文化意象是《格萨尔》史诗英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英译广告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告翻译不仅是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的转换,更多涉及的是广告语言的文化转换。在英译广告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文化因素进行恰当的处理,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的宣传效果。根据广告翻译的基本标准,着重介绍了英译广告中文化因素处理的常见四种手法,即改译法、重译法,替代译法,音意结合译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211则政治隐喻的翻译为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认知映射,探究跨语翻译后政治隐喻认知映射的改变,以及不同认知映射方式所对应的翻译方法,进而阐述政治隐喻英译的规律性特征。研究发现,政治隐喻跨语翻译后概念域的认知映射关系可分为映射匹配、映射缺失和映射转移三种,映射匹配对应保留喻体的直译法,映射缺失对应舍喻体、留喻义的释译法和舍喻体、舍喻义的省译法,映射转移对应转换喻体的借译法。其中,实现认知映射匹配的直译法占比最为突出,彰显了对外政治翻译中译者的话语自信。隐喻翻译是译者文化认知的“体验”过程,书中的政治隐喻英译呈现出回归源语文化的倾向,尽可能地保留原文隐喻的认知映射,进而再现领导人的话语风格,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自建语料库,对语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语言语境顺应和非语言语境顺应两方面探讨湘菜菜名的英译原则,并试图为湘菜菜名的英译找到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会展标识语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跨文化交流活动,英译标识语在会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佐以会展标识语的实例,介绍了在目的论指导下翻译会展标识语中较常用的三种翻译方法,即习惯表达翻译法、套译法和意译法.  相似文献   

10.
“道”的译介是《道德经》翻译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英译成“Tao”已被英语世界的读者所接受,“Tao”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亚瑟·韦利在翻译这个概念时使用了两种译法.在厘清“道”的译介历史之后,辨析韦译“天道/天之道”的特色,可以发掘韦利在《道德经》英译史上所做的贡献,从而得见其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相似文献   

11.
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输出重要性逐渐彰显的大环境下,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典籍英译的翻译方法,走出文本分析的局限,强调译本的整体传播效果。回顾了翻译学回归伦理探讨的历史,针对译本体例编排和异质转化两个方面,从翻译伦理角度评析近十年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突出翻译伦理在典籍英译中的指导作用以及“丰厚翻译”法对今后典籍英译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中式艺术菜名在中式菜谱汉译英翻译中最难处理,最具争议。针对中式艺术菜名的翻译,依据运用修辞手法的不同把中式艺术菜名分为比喻型、吉祥语型、典故型、诗句型和夸张型等五大类型,并参照海外著名中餐厅与西餐厅菜谱,为不同类型艺术菜名探讨恰当有效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旨在弘扬中国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向国外推出我国经典著作译本的热潮中,北大资深教授罗经国先生英译的《古文观止精选》以其出色的译笔展现在读者面前。目前我国古代散文的英译本似不多见,罗先生的这一译本就愈见珍贵。拟从信、达、雅、美的视角着眼,对罗先生的译本作一简略的评论,并由此得出结论:该译本乃上乘之笔,属经典英译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4.
德国翻译功能派代表人物之一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广泛应用于实用文体翻译。作为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的创新,目的论为实用文体,如旅游宣传资料等的翻译策略研究打开了新视角。该理论注重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目的论三大法则为指导,以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互译为中心,分析其功能及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实现方式,探讨旅游宣传资料的具体翻译策略,以期指导相应的翻译实践,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交际翻译的角度为切入点,结合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和广告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三种有效的翻译法,即仿拟法、归化法和移情法,探讨了汉英广告翻译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英汉语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认为翻译是文化形象的艺术再创造。英汉语言都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英汉互译中"异化"与"归化"作为翻译策略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两者各有所长。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某一种策略都有失偏颇。只有把这两种翻译策略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7.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欧美家喻户晓,尤以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最为成功,其译作在中国也广受好评,这与其译者是紧密相关的。以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典型的策略进行分析,找寻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离愁历来都是中国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这其中不可忽略的是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而翻译则是以口语或笔语的形式用听众或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转达出发语要表达的思想,它的目的在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之间建立某种等同,因此翻译并非语言本身客观僵硬的再现,而是在译者参与下受社会文化语言影响的再创造。所以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文化传译便也成了诗歌形式及内容传译之外的又一重要使命。文章结合汉语及英语语言特点,以中西方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中国离别文化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天路历程》是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属灵著作,至今重印不断,成为《圣经》以外翻译语种最多的文学作品。文章首先指出《天路历程》和《圣经》"钦定本"的高度互文性质,考察了两部作品在清末得到翻译的平行进程。运用互文性翻译理论,结合四个汉译本的译例探讨《天路历程》的翻译原则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六条翻译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