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与研究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研究对象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等方面。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化研究视野下受众研究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被动受众观到霍尔“编码/解码”模式中对受众主动性的肯定,再到费斯克对受众创造性的张扬,受众研究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社会制度的不同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导致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现实之间产生隔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其实应该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应该把“主体间性”概念引入当代受众研究的视域之中。  相似文献   

3.
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因以"童年"作为审美发生的艺术视角与艺术表现对象,儿童文学产生了有别于成人文学的主体间性品格.本文从"童年原生性的间性趋向"、"儿童文学活动就是与童年对话的过程"以及"经典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理论假设.在主体间性作为新近出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学术问题的背景下,本文将其引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彰显其方法论意义,以期对儿童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间性思维与比较文学--谈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思维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文学的研究主体问题尤其是研究主体的思维方式问题 ,已成为学科构建的关键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 ,人类通过多元化对话而萌生的“间性思维” ,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思维基础。它的“放弃两极、放弃中心、放弃我性、放弃价值审判”的对话思维 ,可以使各国文学进入比较佳境 ,最终达致对话狂欢。  相似文献   

5.
国內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对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理论的修正.近年来,主体间性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建构知识论形态的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二是着眼"主体间性"中的"间性"研究;三是主体间性理论的审美反思和哲学批判.当前的主体间性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着间性研究替代主体间性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立场的多元选择以及主体间性能否取代主体性理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主体间性研究未来的发展.从未来的发展而言,主体间性研究应立足本体论的立场,积极深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切实推动我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主体间性理论虽然完成了修正主体性理论局限、促进现代美学及文艺学转型的任务,却不可能也不必要重复80年代主体性理论一元统治的历史.百家争鸣恰是学术自由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国内美学的认识论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以金元浦的文学解释学为代表,主张主体与主体通过文学交流、解释活动获得趋同的艺术价值观和知识;本体论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以杨春时的生存一超越美学、文学理论体系为代表,主张恢复人与世界的平等地位,通过主体间的对话显现各自生存意义;吴兴明则提倡社会学的主体间性,主张通过公共规范调节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达到建构合法社会的目的。结合文艺的独特性、对象、意义等的诸多因素考虑,主体间性理论建构应立足本体论立场。  相似文献   

7.
国内美学的认识论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以金元浦的文学解释学为代表,主张主体与主体通过文学交流、解释活动获得趋同的艺术价值观和知识;本体论主体间性理论体系以杨春时的生存—超越美学、文学理论体系为代表,主张恢复人与世界的平等地位,通过主体间的对话显现各自生存意义;吴兴明则提倡社会学的主体间性,主张通过公共规范调节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达到建构合法社会的目的。结合文艺的独特性、对象、意义等的诸多因素考虑,主体间性理论建构应立足本体论立场。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因而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对生存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媒介的效果不仅仅是媒介与受众、媒介与效果之间关系问题,也是媒介的效果与效果之间关系的问题.从媒介—效果间性向效果—效果间性(inter-effectuality)的转换视角,要求加强对媒介传播中“效果断裂”的重视和系统研究.传播的效果断裂具有表层效果模式、潜在效果模式等典型的运作表现形态,与媒介的潜功能、受众主体非一致性具有重要的机制关联,具有构筑维持文化稳定的“文化安全阀”、缓冲文化传播的强效果、生成和维系“隐性意见”等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活动必然要受到文学实践的约束 ,要与各种文学“事实”相协调 ,并能给“事实”以满意的解释 ,推进和保持理论自身的有效性 ,由此形成文学理论研究的客观性。而对于文学理论价值陈述的科学性的判断 ,则可以依靠其学术活动的社会性 ,诉诸于主体间性来实现。通过探究文学理论研究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之间内在统一的路径 ,本文将主体间性作为一种“软的”检验标准来补充事实检验的“硬的”标准 ,形成综合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对象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对于文学主体间性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的文艺学研究摆脱本质主义倾向和二元论思维方式 ,从而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按照这种理论 ,文艺活动就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 ,而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 ,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 ,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12.
从主体性哲学的角度看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主体性哲学的角度考察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关系,则"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的理论体现的都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传播关系,而理想的传播关系应是传者和受众的互为主体和良性互动.然而,现实中的传播关系根源于主客体在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因此,现实的传播关系不可避免地以主客对立的传播关系为主导,主体间性只能在主客对立的过程中实现,即在主-客-主的框架中追求完美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主体幻象的提出是对文学阐释活动中主体本质和动态特征关注的必然结果。在文学阐释中,主体幻象从主体差异、语境变化及主体的想象性变化等方面建构阐释所需的间性空间。作为文学阐释对话性维度的有效保障,主体幻象设定了解释学循环的起点和阐释的限度,在动态的交流结构中实现阐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式对话,它以主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为基础,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分析,中国纪录片由以作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的交互式传播模式,引发了传播视角的革命性转换。纪录片是编辑的一种艺术,编辑主体在创构纪录片时应减少虚拟表意手法,在“六元”文化场中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最大程度地呈现纪录片的真实魅力。  相似文献   

15.
从主体性哲学的角度考察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关系,则“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的理论体现的都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传播关系,而理想的传播关系应是传者和受众的互为主体和良性互动。然而,现实中的传播关系根源于主客体在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因此,现实的传播关系不可避免地以主客对立的传播关系为主导,主体间性只能在主客对立的过程中实现,即在主一客一主的框架中追求完美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开始登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担负着多重身份,他们对原作的翻译既是 "创造性叛逆",又是一种"误读","创造性叛逆"往往寓于误读之中,并以误译的形式出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蕴含了主体间性特征,并且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与制约为基础而呈现的.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也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  相似文献   

17.
有关“女性文学”的研究,目前国内虽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视野和格局,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站在客观、全面、本质的角度上分析研究“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应突破主体,突破文本,观照“女性主义”阅读反应。“女性文学”与女性典型形象密不可分,“女性文学”只有自觉地开掘两性公共话语资源,走向文学人类学的历史性研究,注意受众的接受情况、作品的效应状态,才可谈“女性文学”的指称意义、范式用语的理论意义以及“女性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实现“女性文学”人类学的价值取向,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8.
依据文学交流的主体间性理论,文学被视为主体间的存在方式.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是在其读者视野与作者视野的交流对话中融合而成的.研讨张竹坡小说接受论的主体间性,可以从读者接受的本质、读者接受的条件及读者接受的过程三方面分析,以凸现其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的当代色彩.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视角下广告翻译的心理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接受美学应用于分析广告文本翻译问题。从主体间性、创造性叛逆和视域融合3个角度来阐释,分析表明,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凸显符合翻译思维活动规律,有利于解释广告翻译过程中的作者、译者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认同现象。  相似文献   

20.
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认为主体间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本质属性,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以"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主体间性是不同于主体性的、在教学中以师生共同面对的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为依托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规定性。交往是师生主体间关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主体间关系的核心,师生间建立主体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单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只有主体间性才能还给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