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精神脱贫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贫困是指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 ,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知识水平及能力 ,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以至影响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 ,是一个意旨人的追求、信念的价值理性范畴。精神贫困现象普遍存在于广大欠发达地区的人群中 ,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文化教育的贫困和发展能力的缺乏 ,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观念的陈旧落后导致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传统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影响贫困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因此 ,通过文化建设 ,消除精神贫困 ,是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首先给予重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2.
梁昕 《学术探索》2016,(4):43-47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依然聚焦在对客观条件以及社会制度方面的分析,对于贫困人口的主体心理现象分析以及贫困心理机制的产生缘由的研究却寥若晨星。2010年以来,在经历了精神贫困、文化贫困等研究历程之后,贫困心理学逐步兴起,其相关文献也渐为可见。但依旧不见对我国贫困心理学发展及其相关研究的综述型文章。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已有的贫困心理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与分析,以期对相关研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启文 《云梦学刊》2007,28(4):123-125
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自我封闭、焦虑忧郁、忌妒心理、自暴自弃等几种表现。高校可通过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贫困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寻求社会对贫困生的支持和帮助等“爱心措施”激励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4.
扶志是对精神贫困的全方位治理,包括提升贫困人群思想道德水平、重塑贫困人群思维方式、改善贫困人群生活模式、在贫困社会中传播先进文化的实践。扶志活动有主导性、协同性、动态性、长期性的基本特征。社会客观要求与扶志对象精神文明状况之间的矛盾是贯穿扶志过程的基本矛盾,有其具体矛盾的表现。精准识别精神贫困、拓宽自然和社会生活空间、采用协同参与的方式,是扶志实践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反精神贫困探析——以社会工作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生活空间实现了转移,但思想观念、角色意识、社会权利、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却无实质性的改变。精神贫困是农民工的另一类生存状态,反精神贫困是农民工走出困境,成为新社会阶层不可或缺的行动。社会工作必须积极介入,服务于农民工与城市间的互动,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扶贫政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呈弱化之势,其关键原因就是没有根据不同的致贫因子采取合适的减贫政策。事实上,所有的致贫因子大体上都可以归类于贫困代际传递和贫困陷阱两种致贫模式,深刻比较和分析二者的异同,厘清这两种模式的致贫机理,对于制定合理的反贫困战略以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长期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并轨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不断增大。在重视贫困大学生物质贫困的同时,应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注意满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在精神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在正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基础上应采取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咨询、深化心理研究、提供救助等措施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 ,贫困大学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由于贫困生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 ,他们的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相应增大 ,生活贫困 ,甚至学业难以维系 ,出现了社会十分关注的“高校贫困生现象”。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求助”也同样不容忽视。了解掌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相关工作 ,切实做好助困和育人相结合 ,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9.
论民工精神塑造与社会工作的回应性介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产物的民工,在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究其原因既与我国的体制因素和历史文化积淀相关,但更与民工自身的物质贫困、特别是精神贫困有很高的关联度.社会工作能推动民工与城市的非震荡性互动,在民工与城市之间构建一条和谐的道路,从而促进民工精神脱贫,使城市化道路避免陷于困局.  相似文献   

10.
中亚地区的贫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亚诸国家近年来面临贫困化加剧,并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贫困导致中亚地区移民人数增多,犯罪率上升,腐败加剧,环保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中亚地区产生贫困的原因有很多,解决贫困问题已成为中亚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否则,将可能造成地区不稳定等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分析了人的思想观念精神因素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户家庭脱贫致富"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发展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作出了贡献,对解决贫困问题形成了诸多有益启示。解决贫困问题,要大力提高国民思想观念素质,做到"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特殊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作出承诺:到2010年基本解决现有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促进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致富。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和贫困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至今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48.4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89.4万人,两项指标均占全国的10%以上,云南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云南省的贫困有其特殊性,属典型的特殊类型贫困,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对于特殊类型的贫困地区,短期内通过发展经济实现大幅增收,稳定脱贫是很难的,必须创新扶贫理念,采取特殊的扶持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采取更有力的特殊扶贫措施,才能有利于特殊贫困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贫困人口的贫困特征主要表现为人文贫困。人文贫困包括人均收入、人均寿命、卫生、教育、社会环境等指标。造成民族地区人文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教育落后。消除民族地区人文贫困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发展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地区的精神脱贫与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欠发达地区精神脱贫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条根本的路径。应该通过文化建设,建构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并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型文化,实现现念重构和文化转型,以繁荣和发展的先进文化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5.
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一是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方式的创新和可操作性研究;三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实施精神救助;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应是全方位的,经济救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必须加大对他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精神救助,才能使其真正"脱贫"。精神救助的具体途径是: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平台,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负担;优化校园环境,陶冶他们的情操;鼓励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综合素质;认真塑造典型,为他们树立精神楷模,等。  相似文献   

17.
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一是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方式的创新和可操作性研究;三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实施精神救助;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敏 《兰州学刊》2010,(7):106-108,113
论述香港贫困问题中关于贫困标准、贫困状况与贫困原因等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如下观点:香港可设立基本与非基本两个贫困线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救助方式,从而在保障底线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柔性调节;应当把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分别反映香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不同状况;导致香港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结构性的,香港的贫困问题属于丰裕社会中的结构性贫困,与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性贫困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在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贫困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也关系着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当前,农民工城市贫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经济贫困、权利贫困、精神贫困、文化教育贫困、能力贫困、社会资源贫困等等,各种贫困现象开始在城市农民工身上出现。导致贫困的发生主要有制度设计、资源分配、城市化建设、自身素质、文化与心理冲突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从区域协同、主体合作、治理模式创新、手段优化等方面来推动城市农民工贫困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宏观数据和大样本微观数据分析了四川深度贫困地区致贫原因的宏观表现和微观事实,并对致贫原因、帮扶措施与四川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减缓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与稳健性检验。结论显示:区域整体经济欠发达是四川深度贫困地区的主要问题,因病、缺劳动力是出现频度最高的致贫原因,技能培训和小额信贷等帮扶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能力,异地搬迁与医疗救助尚未体现出对贫困脆弱性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