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江苏43家农村商业银行2015—2018年的面板数据,选取普惠金融渗透度、普惠金融业务开展情况、普惠金融服务质量3个维度14个指标,从机构层面建立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数字化转型对此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金融普惠与农村商业银行盈利目标之间仍存在矛盾,这是由于普惠金融发展增加经营成本从而对机构盈利能力产生负向影响;但农村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缓解这种负向作用,平衡金融普惠与银行盈利的关系。最后提出持续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农商行数字化转型,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利率市场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重背景下,以五大商业银行2007—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金融脱媒对大型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脱媒带来的矫正效应可以抵消资产脱媒和负债脱媒对大型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银行规模对提高盈利能力有正向作用;不良贷款率和脱媒矫正效应的上升会削弱银行盈利能力。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应从促进传统业务发展、积极发展中间业务、积极融入互联网金融体系等方面增强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1995—2010年的相关数据,就经济周期、所有权对我国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经济周期对我国银行盈利水平影响显著,股份制银行的盈利水平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超过国有银行;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盈利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净利差(NIM)对银行盈利影响显著,居民储蓄率对银行盈利水平有正的影响,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等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监管要求对银行盈利有不利影响及上市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7—2019年中国37家上市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中介效应模型,采用固定效应与系统广义矩估计相结合的方法,从收入来源、收入结构等多个维度对其中的关联机制与影响效应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有较明显的负面冲击作用。(2)从收入来源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等均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其盈利能力。(3)从收入结构看,互联网金融对非利息收入占比、收入多元化等指标的影响尚不明显。(4)分类型看,互联网金融对区域性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全国性的大中型银行。  相似文献   

5.
    
目前,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日趋显著,但不同形态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面与影响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使用16家上市银行样本数据并按类别分为4组,采用了GMM估计法与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和检验了P2P、第三方支付和众筹这三种互联网金融形态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发展以及业务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P2P、第三方支付和众筹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盈利发展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不尽相同;P2P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有负向影响;第三方支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有正向影响;众筹对5大行和城商行的盈利以及非利息收入无影响,但对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有正向影响.建议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变革,吸收互联网金融形态中的优势部分,进一步整合资源设立直销银行,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提升服务价值与风险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6.
运用2011—2018年210家中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估计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的发展与银行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即金融科技发展显著削弱了银行绩效。该结论在采用不同的金融科技指标、不同银行盈利能力指标和内生性分析基础上都具有稳健性。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上述关系的异质性因素,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削弱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能力的负面作用。此外,对于垄断势力较强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对其绩效的不利冲击会得到相应缓解。  相似文献   

7.
以村镇银行为例,从盈利能力视角出发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以2014—2018年全国范围内94家村镇银行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村镇银行盈利能力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且数字普惠金融对村镇银行盈利能力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的临界值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村镇银行盈利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易发生;进一步探讨了治理能力所起作用,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拥有较高治理能力的村镇银行能更快推动其盈利能力提升。因此,应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优化村镇银行外部经营环境,村镇银行需提高治理能力以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8.
[提要]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内部投入,基于2019年18家上市银行披露的最新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方法研究我国上市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结果显示:在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后,银行金融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上升,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规模效率上升但仍低于纯技术效率;不同性质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差异明显:综合效率呈现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的特征,国有银行的规模效率最高,股份制银行的纯技术效率最高,地方性银行表现最差;在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科技人员投入或信息科技投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冗余。商业银行急需变革传统粗放式的金融科技人力和财力投入,提升从事技术研发的高端科技人才数量和技术研发投入在金融科技资金投入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浅析商业银行存款营销环境因素及营销策略赵晓芳目前,我国专业银行正向商业银行转轨。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盈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在影响商业银行盈利大小的诸多因素中,吸收存款的多少无疑是最重要的。从我国当今金融...  相似文献   

10.
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稳定和发展对一国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的特殊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的相关性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一方面,如何在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中寻求平衡,找寻最优点对银行盈利能力有着直接影响;另一方面,资本结构也可以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文献分析和数据分析等方法,以2001-2008年商业银行的数据为样本,对近几年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近年的盈利能力有了实质性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通过规模扩张积累实力,促进了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发现了目前制约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高的主要问题,并为下一阶段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年至2018年172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探讨经济增速放缓、银行竞争与流动性囤积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经济增速放缓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囤积水平,而银行竞争加剧则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囤积水平;(2)银行竞争与经济增速放缓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银行竞争能够削弱经济增速放缓对流动性囤积的正向影响,且该交互效应在股份制和城商行、农商行及以下样本组中表现明显,国有五大行的样本组则不明显。研究结论表明经济增速放缓确实是导致银行流动性囤积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强化银行竞争能够有效地缓和经济增速放缓对流动性囤积的正向影响,这一发现对于我国当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以及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文章具体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外包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路径,并选取我国13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金融服务外包对银行盈利能力短期有负面影响,但长期具有积极影响;对银行成本效率短期影响不显著,长期有负面影响;对银行的安全稳定性短期影响不显著,长期具有正向影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该研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银行服务外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内外资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对比分析,发现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存在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规模因素对内外资银行的盈利影响差异最大,内资银行的盈利性收入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差额,而外资银行的收入主要依靠中间业务,内资银行没有外资银行的风险控制意识强烈等,由此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金融竞争和资本充足率约束使得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的盈利空间缩小,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不断通过增加非利息收入业务提升盈利水平。但一直以综合业务见长的美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深陷生存困境,使得我国起步阶段的银行创新业务受到了质疑,其中关于非利息收入相关业务是否创新过度更是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在比较分析四家全球性外资银行集团和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业务收入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中存在总量不足、业务结构低端化的问题,提出应通过拓展代理融资业务和创新投资银行业务提升我国国有银行的盈利空间。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72家城市商业银行2007—201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鉴于商业银行之间可能存在的空间截面自相关问题,采用Driscoll和Kraay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银行资产质量的情况和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银行的收入来源越多样化,银行的盈利性就越好,尤其是国有五大行。第二,非利息收入的比例越高,会导致银行的利润下降,相对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五大行下降最多。第三,在资产质量视角下,高资产质量银行和低资产质量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盈利性的系数都为负,但高资产质量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所造成的银行盈利性下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7.
绿色信贷政策是助力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以往国内的绿色信贷主要依靠国有银行推动,随着政策体系的完善,非国有银行也开始系统性地在信贷业务中落实环保原则。论题结合商业银行履行环境责任的阶段划分假说,提出中国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的绿色信贷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并分析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绿色信贷对以上两类银行经营效率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利用Meta-Frontier框架下的DEA方法测算了中国28家上市银行的经营效率,并将该效率值分解为技术创新效应与技术领导效应。在此基础上的Tobit回归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促进了两类商业银行总体经营效率的提高,但其对国有银行效率的正向边际影响更强,国有银行的技术创新效应更加显著。这种异质性效率激励作用使得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间的效率差距呈缩小趋势。以上研究对两类商业银行未来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绿色信贷具有有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2009—2019年中国37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其主要结论是:数字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呈现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并且当前数字金融发展的测度指标值位于拐点右侧,继续发展数字金融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负债成本和负债结构在数字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倒U形”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数字金融发展未对“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信用风险产生显著影响,而与非五大行的信用风险间有显著的“倒U形”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国家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2008-2020年135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数据,以双向固定效应检验数字政府建设对政府治理能力的影响、异质性特征以及制度因素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政府水平对政府治理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不同收入、不同区域的国家中,数字政府水平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作用存在差异。调节效应检验表明,在数字政府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过程中,制度因素起到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政府;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公职人员数字素养;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发展相结合以及创建政府、企业与个人良性互动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商业银行自2005年实行资产证券化以来,在转移风险、提高收益,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增强盈利能力,缓解日益趋紧的流动性等方面成效显著。借鉴美国此次次贷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我国政府应当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提供良好的金融和法律环境。同时,商业银行更应当加强自身风险管理以保证资产证券化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