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苏联占领了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和"北方四岛",并参加了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苏联反对美国单独对日媾和。日本与苏联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持续到1956年10月才达成协议并发表日苏联合宣言,但未能签订日苏和约。  相似文献   

2.
1968-1972年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是美苏冷战在继续。在远东,1968年1月,苏联坦克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珍宝岛。苏、日继续为“北方领土”问题争执,苏联称日、苏“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的当权者一再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影响日苏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1972年1月,苏联外长访日表现出的对日友善是为了在外交上牵制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1972.2)与日中关系正常化(1972.9)表明苏联未达到联日孤立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1956年日苏关系正常化后,双方为渔业、领土等问题继续争执。1960年苏联宣布,只有美军及其基地撤出日本、日苏和约缔结后,才能将齿舞群岛等移交日本。1962年起,苏联政府又宣称,日苏之间的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却坚持“北方领土”是日本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在即,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之下,铃木内阁上台。在结束战争的方式上,日本寄希望于通过苏联从中斡旋达到体面的求和,以东乡茂德为首的主和派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先是通过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接触表达日本政府意欲通过苏联调停的意向,后又有意派遣特使赴苏联代表天皇和苏联谈判,准备以大幅度领土利益上的舍却为代价,换取苏联的居间中立,不参加对日作战。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时期间,已经得到罗斯福若干承诺,并答应美英两国欧洲战事结束后将在远东战场上对日作战。最终,8月8日苏联对日的一纸宣战书,使日本对其寄予的希望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5.
在近现代 ,苏联对华外交具有双重色彩。一方面 ,苏联对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帮助 ,在七七事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苏联是唯一向中国提供过实际援助的国家。另一方面 ,苏联在给中国援助的同时 ,也做了许多损害中国主权与利益的事情。以往人们对苏联对华援助有较多的论述 ,而本文只打算侧重剖析一下苏联在日本侵华期间损害中国主权的事实。希望对人们认识有关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13,(12):41-41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签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且给予日本投降和结束战争的某些承诺。7月27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内阁有主战和主降两派,会议没有结论。由于苏联没有签署《波茨坦公告》,日本要求苏联斡旋,想到盟军进行和谈。这后,日方便等待苏联的答复和盟国正式的最后通牒。  相似文献   

7.
苏联出兵东北对日本投降的作用在历史上曾有定论,作者对此提出疑问,重新考察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与各方力量对比状况,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1941— 1 944年期间 ,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 ,特别是苏德战争的爆发 ,为全力对付西线 ,保证远东防线不受侵犯 ,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 ,由“援华抗日”变为“疏华联日” ,停止了对华援助 ,并与日本法西斯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这限制了日本 ,但也给日本加速“南进”提供了条件。这种政策直接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紧张和倒退 ,间接地加速了美蒋联合的步伐 ,在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不利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联宪法文化自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影响中国,历经十月革命后国共“以俄为师”的发端时期、革命根据地“仿行苏宪”的奠基时期、新中国建国初期在“一边倒”背景下取法苏联宪制模式的高潮时期,以及中苏关系恶化至改革开放后对苏联宪法文化的背离与延续四个时期。苏联宪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涉及宪法理论的传播和宪法制度的移植等方方面面。苏联宪法文化影响中国的过程实则是中国对苏联宪制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移植,由片面认同到创造性转换的历史过程,“拿来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19日凌晨,苏联军队俘虏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苏联与日本达成的某项秘密协议。日本人以溥仪为筹码,跟苏联做了私下交易,所以才莫名其妙地让溥仪去了沈阳。  相似文献   

11.
1900年,俄国利用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全面入侵东北,激化了与日本的矛盾,从而引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为了维护东北主权,清政府利用日俄矛盾,进行中俄交涉,使俄国承诺撤军。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鉴于未来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随着战争的发展,当出现日俄两国分割东北势力范围的倾向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未能做出及时调整。战争结束后的日俄和谈中,中国作为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却被排斥于和谈之外,最终无奈地接受日俄重新划分东北势力范围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巨文岛事件发生前,面对英俄在东北亚的争夺,福泽谕吉在对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局势表现出危机感的同时,将朝鲜喻为夹在日本和外国间之"蒲团"。事后,他认为朝鲜应"联英防俄",将俄国看作是朝鲜、中国以及日本的最大威胁。并且,他还认为朝鲜的灭亡难以避免,表达了为了朝鲜人民可以"祝贺朝鲜之灭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吞并辽东半岛,联合法德两国出面干涉。日本知难而退,放弃辽东半岛。这一事件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斗争趋于激烈,同时也给远东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变化,日俄争夺东北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以来,俄日领土争端再次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热点问题,俄日关系因该问题而严重恶化,双方僵持不下。南千岛群岛问题(日本称北方四岛问题)之所以成为难解之结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涉及俄日核心国家利益,俄日强烈的国家民族主义情结,以及国际法依据没有达成共识。虽然两国均就此问题表明了态度也均提出过解决方案,但二者迥异,难以达成统一意见。简要梳理和分析了俄日在领土争端问题上的解决方案及其差异,并就此问题的未来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简要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与国际银行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90 9年 5月 ,美国与英、法、德三国一起组织四国银行团 ,共同参与湖广铁路借款。此后 ,四国银行团又与中国签订币制实业借款合同 ,引起日、俄两国不安 ,凭借与英法的特殊关系 ,日俄也加入银行团。六国银行团内日俄同美国之间的矛盾日趋暴露。当银行团同中国签订善后借款合同时 ,威尔逊以借款条件有损中国行政主权为由撤消美国对善后借款的支持 ,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一战结束后 ,德国战败 ,俄国发生革命 ,英、法资力大不如前 ,银行团实为日本控制。为了限制日本单独对华借款 ,美国以政府名义发起成立新四国银行团 ,并掌握新银行团领导权 ,试图由它控制对华借款 ,但最终也未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外交决策中的价值导引和知觉定位的作用非但没有完全消减,反而有所增强。美俄日韩对朝鲜的生存与发展的知觉认知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推断,即美日的"朝鲜威胁论"、俄罗斯的"朝鲜负担论"以及韩国的"朝鲜崩溃论"。固执地坚守以意识形态为引导的冷战思维必然导致对国际环境与国际关系的错误知觉,甚至会产生国家间关系的严重敌视或是对抗。历史传统和地缘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理性对待朝鲜,要力避错误知觉,确立起战略思维,并放眼于长远和未来,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角度,稳步构建起中朝之间的正常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实施联俄拒日外交,派李鸿章出访俄国,以出让主权利益为代价,与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清政府高层对缔约工作采取高度的保密措施,但地方官员和民间社会仍从种种途径获知密约的局部内容,并就密约的可能结果表达了质疑和担忧。由于清政府对俄国仍然持有期待,因此这些不同意见未能起到促使清政府有效应对俄国毁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与苏联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张鼓峰事件 ( 1938)和诺门坎事件是日、俄 (苏 )在远东长期矛盾和争夺中国“满蒙”的阶段性组成部分。这两次军事冲突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日苏关系的演变与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