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翻译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主张为了表达原文的意思脱离形式的束缚。由于文字产生的环境和读者的生存环境是翻译作品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同国度、语言之间通过翻译进行信息转换和传递时,势必会产生巨大的文化差异,包括对人的称谓、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在翻译中要想达到动态对等,就必须正视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2.
奈达关于翻译的动态对等理论主张为了内容的表达需要,必须对源语的表达形式在某些情况下做出适当的改变,从而实现翻译内容上的动态对等,使得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相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 ,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 :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 ;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文化词语是语言中充满文化个性和特殊内涵的表达,是翻译中的难点。从译语读者的接受角度出发,提出应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指导此类词语的翻译,并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体之于翻译,即各种文本中语言变体的差异的传达。翻译时要力求文体的对等,要能准确地传达出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等各个层面上的各种语言变体的差别。但深层的标准应该是使译著读者能产生和原著读者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原型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范畴理论,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认知范畴观,同时也对心理学、语言学的各个层次的研究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对等值翻译进行重新研究和探讨,对等值翻译的理论的应用将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要实现最大限度的翻译对等,译者就必须能够在两种语言文化中寻找最佳原型,才能使读者获得等值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7.
原型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范畴理论,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认知范畴观,同时也对心理学、语言学的各个层次的研究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对等值翻译进行重新研究和探讨,对等值翻译的理论的应用将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要实现最大限度的翻译对等,译者就必须能够在两种语言文化中寻找最佳原型,才能使读者获得等值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8.
双关语的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语言、文化及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双关语翻译难以兼顾其双重含义。"功能对等"理论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为双关语的翻译另辟蹊径。对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来说,译文只要能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广告效应,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乎相同的感受就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时至今日,翻译理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对等,而更多的是讲究功能上的动态的对等。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解释翻译活动,说明译者如何与读者之间的交际达到最佳关联程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动态观为视角研究翻译单位问题。文章认为,原文文本是一个立体的语言组织形态,由多重层级的翻译单位构成;翻译单位涵盖却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单位,它既是操作单位又是思维单位;翻译过程是在原文文本类型、文本体裁、目标读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采用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操作方式对翻译单位不断进行选择、处理的过程,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奈达的语言文化观,从"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三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了翻译界对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种种反应以及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认为将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应用于中英双语新闻翻译中,将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进行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语言、文化、翻译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专有项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影响其英译的文化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宗教因素、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因素、社会发展因素,这些因素常常造成其翻译和理解的困难.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将原文读者的反应和目的语读者的反应联系在一起,以目的语文本为重点,以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为导向.在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实践中协调运用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翻译策略,将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同时又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法律语言的功能首先是规范调节作用,其次才是提供信息.法律的规范调节功能与程式化的法律语言关系密切,法律翻译时必须正确处理语言程式化的问题.要实现法律翻译的功能对等,就需要做到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三种对等,即法律文本整体框架的形式对等,法律语言语用功能的对等,逻辑结构的对等.不同层面的对等亦涉及用词、句法、篇章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读者想象在文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的想象是否对等 ,决定着文学作品能否成功地跨语言实现其美学价值及其它功能。只有逾越影响这两种读者想象的因素中所存在的差异才能实现其想象的对等。逾越这些差异不仅仅需要译者的工作 ,读者想象本身也具有能动性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读者想象对等。  相似文献   

15.
功能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保持“童趣”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来决定。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预期,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功能对等以再现原作风格。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儿童情趣。翻译中只有保留原文的儿童情趣,才能达到功能上的对等,使儿童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交际双方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语言构成的语篇或文本因语义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翻译和翻译的方法只能是动态的,因此"对等"也只能是动态的。关联理论是译者和译语接受者阐释语篇时的依据。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翻译的动态对等模式可为翻译过程中话语与语境假设不相冲突时进行系统切换,两者冲突时进行调变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论翻译标准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标准、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历史的、动态的和民族的;原作者、原文读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既有其同质性也有其异质性,所以,翻译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对等和忠实",也不存在单一或统一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以公认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翻译指导理论之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功能对等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论;并以歌词翻译实践《传奇》、《心太软》以及《Scarborough Fair》的中英文版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歌词翻译中所体现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诠释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歌词翻译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指出歌词翻译中,不仅强调内容的对等,也应追求译文的形式对等,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从而澄清了等值理论仅仅为一一对应关系的误解,说明了对等理论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字对字、句对句的对等,更是精神层次的动态对等,对以后的翻译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尤金·奈达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奈达译论中存在明显的偏颇和不足,集中反映在他的“动态对等”、“读者反应”、“语言表现力”、“翻译即交际”、“翻译‘三性原则,”等新概念上。这种偏颇和不足的根源在于他学术经历、翻译实践和价值标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众所周知,令人望而却步。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和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完美的翻译"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将美学观点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通过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提出"美学对等"命题,指出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对等,即译诗和原诗之间美学效果的对等;通过对宋词《声声慢》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集中探讨了中英诗歌翻译中语音层的审美再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对等"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