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激烈变化的时期,由于经济、政治及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婚姻观念、婚俗礼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婚姻生活重性情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本文拟就清末民初婚姻的变化及其动因作一考察,以揭示当时社会深层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婚姻习俗。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姻面纱和婚礼的钟声”。然而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婚姻习俗也有所不同。甚至同一民族、同一地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习俗也会发生变化。凉山州汉族婚俗也不例外。 凉山州属我国边远落后地区。因此,凉山州汉族婚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婚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婚俗的阐释性分析--一个回族村的法人类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面.对一个民族婚俗的法律人类学观察有助于更真实真切地体会到一个民族的特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回族村的婚俗描述,以及少许其他回族村习俗的对比,进行一个受到宗教教义、地方习俗、国家法律等交叉渗透的民族婚俗的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婚姻的约束力,不依靠法律,也不依靠科学的验证,依靠的是习惯势力、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化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动向。其一是婚姻程序由繁趋简的趋势更加明显;其二是文明婚礼开始出现。笔者试对其进行论述,旨在引玉。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草原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力图以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族婚姻习俗为切入点,从聘礼形式、求爱手段、新郎的装束、崇尚白色、请喇嘛诵经保佑等几方面来透视和分析蒙古族婚俗中的草原文化特色。同时,草原文化又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历来有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汉、藏、满等民族的先进文化,还包括对西方文明的接纳和吸收,在与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汉代的婚俗问题,古今学者多有所论及,但在其婚姻形式、特点等方面,或语焉不详,或失之偏颇。本文试图做一些拾遗补缺工作,以就正于方家。 一、婚姻形式 汉代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婚姻习俗正处于由宽到严的过渡阶段,它既保存有古代婚俗的遗迹,又具有汉代的时代特点。因此,汉代呈现出多种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洗礼,燕赵地区表现出某些与传统社会迥异的时代风气,婚姻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婚姻媒介方式的转换、择偶标准的更新、婚姻程序由繁趋简、文明婚礼勃然兴起以及离婚再婚禁律被打破等。从表面的婚姻形式到深层的婚姻制度都较以往发生了明显的变易。婚姻礼俗变迁的动因在于政治变革的推进、经济发展的驱动以及文化教育的启蒙。  相似文献   

9.
我国不少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婚俗,西南各民族的婚俗也互不相同。但是纵观西南民族的婚姻习俗,却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即较多的民族都保持有抢婚的习俗。一西南民族的抢婚习俗在史料上早有记载,如在四川凉山地区和云南部分彝族地区:“爨(?)聘妇议银币,娶议牛马,轻重多寡,凭媒妁口,贫者不易得妇。爨之父母将嫁女三日前,  相似文献   

10.
平果壮族嘹歌为我们了解古代壮族人民的婚恋、婚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壮英民族婚姻习俗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婚俗中的宗法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的婚姻较为自由。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婚俗失去了许多原有的民族特色,与汉族的婚俗趋于同化,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十分明显,在婚姻缔结原则、婚姻形态和婚姻缔结程序中都具有强烈的宗法性。土家族婚俗中的宗法性因素至今仍有其残余形态,对此应加以改造利用,以利于土家族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无效婚姻制度是婚姻关系在法律意义上的一种体现.这个制度的构建,对于完善我国婚姻制度,建立和谐社会、法治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论述无效婚姻制度的法理基础、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指出了现行婚姻法中无效婚姻制度构建中存在的缺陷并加以完善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家庭学说详细体现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尤其以恩格斯的婚姻家庭思想为核心。马克思、恩格斯与黑格尔在婚姻观方面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黑格尔的婚姻理论为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史观的方法研究婚姻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婚姻做出新的界定,超越性地阐释了婚姻的缔结基础、实现形式和属性三种婚姻要素。这种理论上的飞越,旨在消除婚姻对妇女的束缚,以此把妇女从病态的婚姻中解放出来,再一次映射出马克思毕生追求人类解放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4.
婚姻的充分自由包括结婚的充分自由和离婚的充分自由。根据恩格斯关于婚姻家庭的论断,以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1950、1980年颁布的《婚姻法》、2001年修订后的《婚姻法》和2011年《<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认为,建国后,我国婚姻法变迁呈现出以婚姻的充分自由为导向的特征,解释(三)更是恩格斯婚姻家庭论断和婚姻充分自由在现代社会的倡导和实践,是改善妇女地位的催化剂,能促进夫妻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婚姻生活,更好地实现可持续的家庭幸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调,引发了未来将有多少"光棍"的争论。通过对婚姻挤压的多角度分析,可得结论:"光棍"的定义易引起混淆;婚配性别比失调导致的适婚男性过剩不能同"光棍"划等号,对统计数字容易出现认识偏差;适婚男性过剩的原因,是以性别比为基础、综合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结果;在贫困地区出现"光棍村"的现象,是大范围内婚姻挤压层层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清朝政府在调节新疆婚姻规范方面,虽然规定禁止汉、蒙、维等之间互相通婚,但却认可了“回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并赋予其法律效力。民国政府建立后,加快了对现代婚姻的立法,客观上促进了新疆婚俗的改良。集中体现在对婚龄的限制方面。清至民国,新疆婚姻立法的重大变迁,以及对“回疆”百姓婚姻的影响,客观上反应了时代的进步性与区域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 2 1世纪的全面发展 ,不仅对我国婚姻家庭及婚姻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为婚姻家庭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2 0 0 1年 4月 2 8日颁布实施的新《婚姻法》深刻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婚姻家庭发展的客观现实 ,是维护婚姻家庭稳定和提高婚姻家庭质量的重要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江西安义县农村"闪婚"现象,发现"闪婚"是家庭经济模式制约下的一种选择,而传统习俗、家庭权力规约也构成了"闪婚"的推动力量,并非一定是现代价值理念的渗透和传统文化的衰弱所促成。特定的家庭经济模式隐含着对"闪婚"的一种功能性需求,有着微妙的"互嵌"关系,而"闪婚"之后夫妻双方一体的经营方式又进一步型塑、强化了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因而"闪婚"未必导致"闪离"。所以,从传统到现代的"闪婚"模式,并非是一种线性的单向度变迁,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实证的基础上介绍了甘洛县新市坝镇尔苏藏族婚姻习俗;对新市坝镇尔苏藏族婚姻支付的变迁进行了调查研究。适度的婚姻支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是过度的礼金收集增加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婚姻支付问题虽属个体行为,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产生不和谐因素,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