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精神是哲学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是哲学与其他学说在精神层面划定界限的重要标志。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原初、最根本、最精妙的表达,追求纯粹、反思批判、高扬自由是其基本内容。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作为人类精神境界的不同方面,哲学精神不仅与科学精神内在相通,而且在关怀人生命无限性追求、自觉人自己的生存态度、反思人自身的高贵品性等方面还是对科学精神的积极超越。  相似文献   

2.
"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外在批判"为根据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批判由于其"外在性",被证明是一种无根的、独断的和独白的,以否定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归宿的批判.要克服哲学批判性的这一深层困境,就必须克服"外在超越"的哲学前提和思维方式,在保持哲学超越性视野的同时,消解其外在性及其由此所带来的抽象性与独断性,实现从"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换.在实践哲学的范式内,马克思以一种辩证的方式理解哲学的"内在"与"超越"的关系,从而实现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使哲学的批判性真正成为了内在于现实生活同时超越现实生活的真实力量.由此,哲学批判的主题和内容不再来自于先验的理论原则而完全来源于生活实践;哲学批判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现实世界的裁决和评判,而成为生活实践的内在环节与推动力量;同时,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集中体现在了哲学批判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功能上.  相似文献   

3.
生命自我超越是中西哲学的一大主题。西方近代哲学对主体性和超越性的建构使人类自我超越的归宿漂离宗教,尼采超人哲学力图使人类价值理想从天国的彼岸回到人间,克服了近代哲学生命终极关怀的超绝性和神秘性,从而与中国儒家哲学通过伦理方式沟通人的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层面来实现道德的真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尼采和儒家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和专制等级主义情结,使其生命超越论陷入空洞并不失反动之嫌。马克思所阐明的在“自由联合体”中的“自由而全面的人”真正地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达到了真正的善、生命的终极价值,从而形成了对“超人”价值论和“圣人”境界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关于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在马克思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即:在超越哲学领域的哲学批判中构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系统,同时在超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丰富和发展初步完成的哲学革命的成果,最后在这两种互动的批判中基本完成经济学革命并使哲学革命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完善。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启示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学说的整体性实际上包含着对后人研究和发展其哲学的一个最为根本的方法论要求——从其学说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和发展其哲学。为此,就必须形成由批判理念、问题理念和时代理念构筑而成的跨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5.
马毅  杨晓宁 《北方论丛》2007,(4):115-118
在尼采建构的意义生存论哲学中,批判、超越传统形上学的虚无主义,给本无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与生命植入意义,是尼采意义生存论哲学的主旨。这一主旨向世人敞明:在肯定和高扬感性生命的前提下,确认生命的本体和生存的固有矛盾,在生命存在的矛盾张力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存的意义就在于:超越一切无意义无目的的虚设,体验和享受真实生命带给生活的困苦与快慰,在生命永恒轮回的流变中,以权力意志之力不断捕捉存在的偶然与机遇,不断地生成、创造真实的自我,走向和接近神圣的超人境界。  相似文献   

6.
人是有限性的经验主体,又有对存在的超越追求。审美超越是存在意义的实现方式,是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是"内在超越"的生命哲学,它以诗性精神彰显哲学智慧,最能体现审美超越的特征。其超越性具有三重构成:自明性、主体间性及自由性。揭示其意义,将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诠释提供新的方式,并为人类精神的困境提供哲学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作为德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围绕基督教的哲学基础所展开的施特劳斯的"实体哲学"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的论争,实质上是一场在思辨哲学基地内所发生的哲学之争,其历史重要性在于他们各自以极端的形式把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性历史地呈现出来,从而不仅成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直接前提,而且对于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的过渡,本质地超越思辨哲学,开辟全新的哲学境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基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是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观变革是: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批判的"批判哲学";关注生活世界的"生活哲学";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的"人的哲学";改变现存世界的"实践哲学";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理论的与时俱进的哲学;善于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开放哲学。  相似文献   

9.
郗戈 《学术月刊》2012,(8):48-54
传统教科书模式系统地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性,因而也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超越这种片面的解释模式,亟需阐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统一性,并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等根本性问题。从历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意识不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从逻辑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内含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彼此交织,结合为一个理论整体。由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革命,其核心在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旨并不在于建立某种包罗万象的思辨哲学体系,而是在于开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内在超越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10.
略论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特征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超越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现代哲学。它是以“实践”为基础 ,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 ,以“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为基本内容的实践哲学。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精神超越"、"实践批判"与"话语沟通"是哲学的三大范式。它们分别维系于人的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或方面,即"意识"、"语言"和"实践"。随着人的活动的历史性展开,这三个范式在西方次第出现,呈现为替代性的关系。但是,着眼于中国和当代世界,这三个范式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并且,随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与贯通,将重新建构为更具包容性与解释力的"生命—文化"范式。"生命—文化"范式既立足于人的肉体生命,又主张通过生命的对象性活动而不断地自我分化与整合,不断地实现人文化成;而以生命—文化在其相互转换中分化开来并彼此关联的"个体"、"共同体"、"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四重"形态和维度,思考并对待所有的问题,是其基本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12.
心物主客关系自古以来就存在,并由此而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任何一种哲学对之都无法超越。对心物主客关系问题的各种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与之相关的二元论、多元论等不同哲学流派,它们都可以被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主客统一为特征的实践哲学,它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但二者又有原则区别。否定这种超越势必导致否定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重点批判唯心主义,但都没有停留于一般唯物主义。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是他们的哲学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他们的哲学的核心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其认识论方面。它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回答,绝大多数哲学流派都反对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3.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代表,其"社会批判理论"继承并发扬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并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人性、社会心理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尤其是对"发达工业社会"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即"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也明显存在着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高清海先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思想洞见的哲学家。他立足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去批判和消解苏联模式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梳理马克思的哲学遗产和中国古人的生命意识,建立了自己特有的类哲学思想体系。应该说,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中国生命哲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人应有的自我意识和存在意识。  相似文献   

15.
贺来 《学术研究》2008,(4):35-41
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的哲学意识是一种"元意识".在形而上学的"元意识"中,包含着它对于人的理想形象的设定.以这种设定与信念为基础,必然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抽象化.本文着重讨论了形而上学"元意识"把"个人之善"与"社会之善"内在统一起来这一深层信念,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内在困境,指出丛须超越这一信念,才能既保证"个人自由",同时又保证"公共之善".  相似文献   

16.
在道教哲学中,道是一个本原性的形而上概念,它是人生命存在和超越的最根本的依据。道教的神仙思想、精气神论、心性论以及善恶报应说等生命哲学的几个方面无一不是围绕着道这个理论核心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张蓬 《人文杂志》2004,1(2):25-31
本文认为哲学的发问方式与问题视阈的转换规定着哲学的发展轨迹.在哲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历史中,康德哲学的发问方式和问题视阈所显现的二难问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马克思的哲学是面对康德哲学的二难问题而可能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马克思哲学在从"言说"到"实践"的"实践论转向"中,超越了"言说",超越了"哲学",走进了现实的感性生活和社会批判.这种转向及其意义指向一直影响到我们当代,至今还没有被超越.  相似文献   

18.
王昭风 《齐鲁学刊》2004,1(2):78-82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探讨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从发生学角度审视,对哲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是马克思哲学建构的一个内化基础视角,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了变革现存世界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及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实践,并建立起立足于实践批判基础之上的面向现实的批判的历史辩证法与彻底变革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现实性、实践性、革命性、批判性、辩证性、开放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之所在,同时,“资本全球化”的当下世界仍没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哲学及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文本与语境,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存在与言说的重要现实缘由。  相似文献   

19.
哈耶克自由保守主义与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实质一致,为建构适应现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他对近代西方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进行主观取舍与重构。他继承所谓"真正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传统,批判唯理主义的个人主义即"伪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传统,同时错误批判以马克思政治哲学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哈耶克从批判理性建构主义出发,反而走向对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重新建构,也属于"理性的滥用""致命的自负",正是卢梭、康德等近代政治哲学理性规划的现代版,也正是马克思在19世纪以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已经批判并超越的近代启蒙政治解放理论的现代翻版。  相似文献   

20.
对黑格尔法权体系的批判与超越是马克思脱离黑格尔哲学立场的真正转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的一项重要主题。马克思通过论述德国的政治、现代国家与黑格尔法权哲学之间的关系,深刻阐明了有关法权与政治的批判何以对准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通过拆解黑格尔构筑的观念与现实的"圆融体系",批判了黑格尔虚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统一方式,指认了黑格尔国家形式主义的困境,重构了哲学与城邦、哲学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