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我国切花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切花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贸易竞争力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切花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大部分属于低层次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及中韩自身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两国贸易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结构。通过对中韩贸易整体概况及走势的分析,并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出口竞争力指数对中韩贸易的具体结构和趋势特征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中韩产业内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两国贸易模式表现出一定的竞争性。今后要进一步发展中韩经贸关系则应加快推进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看中韩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中韩贸易情况就会得出,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韩贸易已由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迅速发展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韩两国外贸企业竞争加剧,其主要原因有中国外贸竞争力不断增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中韩经济发展模式大致相同等。  相似文献   

4.
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运用IIT方法测算中韩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然后使用规模经济、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对华直接投资(FDI)三个因素实证分析对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规模经济有显著的正效应,FDI有显著的负影响,但是人均收入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韩钢铁产业的总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汇总水平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而具体贸易产品组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却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对中韩钢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总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平均市场规模、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中国实际利用韩国的直接投资额以及中韩钢铁产业的贸易总额均有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与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以及中韩两国钢铁产业的技术差距负相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除了与规模经济的相关关系为负之外,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协整关系均是正向的.这种研究结论对我们的政策制订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内贸易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的国际贸易现象 ,正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各国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应用 Grubel Lioyd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我国九十年代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介绍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现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别研究了中国各类木质林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中国木质林产品的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货物贸易增速放缓时,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异军突起,我国更是在贸易规模和增速上领先于G20其他国家.通过分析我国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借助国际市场占有率、RCA、RCAI和TC指数,发现我国创意产品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创意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通过与G20其他成员国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应通过完善立法助推创意产业发展,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延伸创意产品价值链以保持或增进创意产品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创意服务产业提升创意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韩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和韩国之间在联合国SITC(Rev 3)分类标准下各大类产品的贸易变化情况以及产业内贸易的指效,指出了中韩之间贸易层次不断提高的趋势,并对中韩垂直产业内贸易带来的分工和产业内的互补作了分析。本文认为中韩贸易在价格和质量有所区别的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仍然处于低水平的贸易合作层次。应该利用我国工业的特点,积极地承接韩国的产业海外转移,强化我国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带动我国工业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10.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及组成是衡量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为了准确评价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对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整体产业内贸易发展比较缓慢且水平较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纺织业各子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产业竞争力高低不一,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中纺织原料产品竞争力较弱,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对较高;服装类产品比较优势稳定且显著,但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纺织机械产品处于比较弱势,产业内贸易水平也较低,但呈上升趋势。最后就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澳大利亚农水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中国和澳大利亚农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互为重要的农水产品贸易伙伴。目前,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农水产品出口市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澳大利亚则位列美国、阿根廷、巴西之后,是中国的第四大进口农水产品来源国。采用G-L指数、协整分析技术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中澳农水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总体水平看,中国和澳大利亚农水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仅个别农水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从变化趋势看,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呈平稳递增态势,波动幅度不大,仅个别年份略有下降。从影响因素看,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指数存在正向协整关系,收入差距与之存在反向关系,而贸易开放度与其协整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RCEP对RCEP自贸区内货物贸易的影响,以中国的进口关税为切入点,结合2000~2013年中国海关进口数据和2005~2014年WITS关税数据,研究RCEP关税削减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根据中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的关税承诺,进口自贸区内90%的产品将最终实现零关税,其中来自日本、韩国的进口商品将得到比其他RCEP成员国更大幅度的关税削减或免除; 日本和韩国的中间品、消费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东盟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中间品、资源密集型中间品,均将随着关税削减而增长; 中国与RCEP国家间的产业内分工将进一步深化,产业间贸易也将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与挪威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为进一步探讨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结构特征,可以通过G-L指数、Brulhart指数和Thom&McDowell指数对中挪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挪农产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平均值较低,且产业内贸易水平增量主要由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引起。由此提出了我国应取长补短、加强自身优势,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发展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该倡议符合沿线国家发展要求,得到了普遍的赞誉和支持。英国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宣布加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行列,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以中国和英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作为研究对象,联系SITC三分位商品贸易有关的数据,并结合GL指数、MIIT指数测度2007—2016年中国和英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结果表明:中英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在两个国家的贸易中占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其中制成品十分突出,尤其是SITC5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高,然而SITC0~4类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比之下却比较低,STIC8类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要比SITC5~7以及SITC9类产品低。最后,就如何进一步扩大中英产业内贸易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比较中、日、韩三国对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探寻三国在美国市场上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所在,并找寻增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突破点。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对中日、中韩间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并采用转移份额分析法对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与分析,最终得出论文的结论。通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在中、日、韩三国对美出口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中韩竞争关系明显,中日竞争关系存在但弱于中韩,且中国在三国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中韩间的差距有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分析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然后重点测算近十年来我国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各个部门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从整体和各个部门来看,我国服务业目前属于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目前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的产业内贸易特征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2005年和2010年SITC(REV.3)五分位贸易数据对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制造业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和调整压力进行研究.研究根据Azhar和Elliott(2008)提出的边际质量指数测算方法,运用S指标计算了中国与东亚国家制成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并利用PQV指数测度边际产业内贸易显著商品的质量等级,在此基础上,运用边际质量(MQ)指数测算了中国与东亚国家边际产业内贸易显著产品的质量变化,并据此揭示其调整压力含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与东亚国家制成品产业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且,这一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在不断增强.中国因在产业内贸易中从事低质量产品生产而面临更大的产业负面调整压力.中国应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改变目前不利格局,从而推动自身的经贸发展,并最终促进东亚产业内分工体系的良性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