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人才集聚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对于高端科技人才来说,这一论断并没有相应的直接证据支持。本文以"杰青"和"长江学者"的区域分布为例,对高端科技人才集聚与经济因素、研发活动、科学文化土壤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对高端科技人才集聚缺乏较强的解释力,研发活动、科学文化土壤与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并据此对高端科技人才的政策安排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内蒙古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应用灰关联熵分析法客观地、定量地对内蒙古科技人才引进类型进行了选择,克服了以往定性分析主观因素比较大和传统灰关联分析局部关联倾向和个性信息损失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稀土是支撑高端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大国资源竞争和国际地缘经济政治博弈的重要对象。全球稀土供应链重构进程加剧,如何评估我国稀土资源贸易安全,破解稀土贸易贫困化增长困境,促进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构建稀土贸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不同时期我国稀土资源的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揭示我国稀土贸易安全指数演变特征,进一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识别我国稀土贸易安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稀土资源贸易安全度在持续下降,亟需优化贸易结构,降低供应链风险;我国稀土资源贸易的驱动因素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牵引、资源禀赋优势以及产业有序供给;全球稀土产业分工格局、资源价值核算方法缺失,限制了我国稀土资源贸易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健全稀土资源收储体系、建设再生稀土研发和回收网络等方式,保障战略性稀土资源供给安全;同时,整合稀土行业优势资源与优化稀土产业链及供应链,深度参与全球稀土供应链治理,为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Hoover系数测定了内蒙古乳业、肉类加工、绒毛皮革等三个产业在各盟市的产业集中及产业集聚程度,并对比分析了这三个产业在内蒙古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发现乳业、肉类加工业、绒毛皮革加工业在内蒙古各盟市间存在产业集聚现象,但这三个产业在各盟市的集聚程度和分布状况各有特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指出由于稀土资源在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中的大量应用而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辽宁稀土产业的沿革、发展现状,展望了辽宁稀土产业发展的未来前景。提出了引导稀土产业向高水平、规模化发展,实现强强联合,组建高新技术企业,以发展第三代永磁材料钕铁硼为核心,把稀土发光、荧光材料作为特色,进而形成产业链,以带动全省稀土行业的整体发展,以及把上下游对接作为未来稀土产业发展的重点,促进科研、生产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稀土市场信息引导机制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动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1998-2007年科技人才年增量与对科技人才流动具有影响的因素的数据,建立我国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相关分析法对影响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VEC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明确因果方向和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影响科技人才流动最主要的动因是R&D经费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并且其对科技人才流动均为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是世界上马品种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养马历史,同时也积淀了深厚的马文化资源,但现代马产业供给侧综合开发能力弱。随着国家现代马产业的逐渐兴起,如何提升内蒙古现代马产业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作为分析范式,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政府和机会几个方面对内蒙古现代马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提升内蒙古现代马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高端产业的内涵、特点以及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并构建产业高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北京和深圳综合得分高,各维度得分都较高,尤其是产业规模和基础环境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重庆、天津、深圳、广州产业高端化水平也较高,广州产业效益维度得分最高,重庆关键资源维度得分最高;长春、厦门和哈尔滨产业高端化水平较低,各维度得分普遍较低。据此提出产业高端化的实现路径:引入高端产业、催生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高端化。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建设是实现我国企业突破、产业转型并实现自主与创新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的效应体系,将集聚效应分为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两类,继而总结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文章从人才流动机制、人才配置机制、人才使用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四个角度建立了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提升机制。  相似文献   

10.
沿海11省市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试验田,海洋经济的全面推开需要海洋科技人才的支撑.伴随着海洋产业集聚规模化,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呈现区域分布非均衡性特征.以海洋产业为主导,融合教育、科研、经济及生活环境等评价要素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对沿海11省市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进行综合评价,依据集聚力排序将评价目标划分为强、中、弱三类地区,从地缘优势角度提出集聚力强弱地区的联动互补策略,为地方政府的科学施政提供精确化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青岛市为例,从地方政府制度选择视角对高端产业发展推进经济转型的机制机理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先进制造业是高端产业的主体,高端产业发展受税收、公共品供给和政策环境等制度选择变量的显著影响。地方政府应当鼓励自主创新,引领高端产业自主发展;创新体制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吸引产业要素聚集,降低高端产业发展成本;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大力推动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肩负着为民族地区输送各类科技人才的重任.笔者从蒙汉双语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怎样开展蒙汉双语教学三个方面入手,对少数民族预科班蒙汉双语教学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未来几年内,我省将在龙岩打造“中国海西稀土中心”,实现稀土产业产值破百亿,从而建成世界一流的稀土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和海西最具特色的稀土产业之都。  相似文献   

14.
印度科技人才培养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印度科技的发展与其独具特色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有重大关系。政府重视,政策扶植;普及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凝聚高科技人才;有的放矢,间接限制,减少人才外流;实行高薪,倾斜政策,吸引人才回国创业,是印度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借鉴印度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各地纷纷兴建具有产业优势和地区特色的基层产业区。通过分析辽宁沿海区域基层产业区科技人才现状,明确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基层产业区科技人才战略中的优势地位,进而创建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基层产业区科技人才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们分析了稀土的战略价值以及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针对产业附加值低、科技创新不够、资源利用率不高、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着重探讨了推动稀土产业链纵深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建立战略储备、提高资源税率、加强环境保护和宏观管理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耦合发展态势。两者相互配合的协调与发展阶段的同步决定了我国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质量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为评判指标,通过构建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科技人才集聚耦合发展评判模型,定量评估两者的协同发展现状,提出现阶段两大系统的协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水利科研人才国际化培养是引领水利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水科院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四个方面的发展策略,指发挥水利科研机构在水利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现代水利高端人才培养的突破点,也是培养创造性尖端人才的有效途径,并详细介绍了南京水科院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加强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六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总结了南京水科院推进水利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所取得的五点成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稀土问题的经济史透视与演化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稀土资源为例,基于经济史和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自然资源出口及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反思。重要自然资源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崛起过程中曾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他们都采取了"进口原材料并出口制成品"的工业化战略。相反,出口初级资源不仅无法致富,甚至会导致国家的衰落。发达国家严格限制自然资源出口的目的,是为了将其投入到构成国家富裕之基础的附加值高和创新机会窗口大的高端产业环节中。跨越式发展的机会窗口来自于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在以解决资源和能源问题为核心的第六次技术革命中,丰富的稀有金属资源将为我国抓住新的机会窗口提供难得的机遇。但是,我国当前稀土等稀有金属资源的利用与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亟待做出重大战略调整,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科技人才和科技人才管理的内涵及特征,然后对科技全球化的特征及其对科技人才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着重阐述了我国科技人才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针对科技全球化趋势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人才管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