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导致课程评价侧重认知目标,忽视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达成;强调以预设目标为尺度,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由专家、教师完全操纵,学生成为评价的旁观者。本研究以多元化评价作为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提倡一种动态的多元化课程评价观———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多元化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能力的综合性发展.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育人目标,分析车工实训课程特点,理解多元化评价内涵,明确多元化评价原则,制定多元化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以等级化课程内容为基础、过程性评价为核心、增值性评价为变量、总结性评价为结点、配合动态的评价标准,利用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内容多维性、评价手段多样性达到评价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英语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校英语教学与测试的现状和国际上课程评价的实践,提出并论述了高校英语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向--多元化,即评价内容、形式与方法的多元化,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时机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构建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学生课程成绩、身体素质、情意交往、终身体育意识进行比较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注重学生显性的体育能力,更重视对学生隐性的体育态度、体育学习兴趣、情意交往、协作能力以及体育习惯等改善状况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浅论多元化学生评价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显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而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构建一个包括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在内的学生评价机制,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国内各高校关于美育类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已颇见成效,然而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相关理论众多,但可操作性较弱;评价方法仍采用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课程评价滞后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立足美育类课堂教学实际,根据美育类课程的必修或选修课属性,对学生采取课程评价分流管理.其次,逐步改进传统的评价体系,力求做到多元化.最后,运用解构理念,调整课程评价的时序,尽量达到课程评价与教学同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课程评价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课程评价研究除了继续关注课程评价内涵、课程评价模式等内容外,课程评价方法以及发展性课程评价成了研究的新热点.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课程评价概念理解过于宽泛,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关注不够,以及对课程评价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相疏离等.围绕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整合的研究,加强地方及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的研究,以及对促进中国特色的课程评价理论建设的研究等,将会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择;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术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环节。本文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相关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指出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评价理念与评价导向必须以坚持原始创新为目标,加快推进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创新,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价客体的多维评价特征,构建综合性、多元化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同时要健全和完善同行评价机制,优化同行评议程序,提高同行评议过程透明度,充分发挥同行评议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此外,学术评价的学理性研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评价学自身的学科体系构建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审计课程学习是培养审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好的学习效果是我国未来审计人才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文章在参考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审计学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改进了以考试评价为主的传统课程评价方法.以期能够根据课程评价体系突出审计学课程重点,多维度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从而促进审计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高校课程思政评价应遵循政治性、融合性、实效性等原则,着力从评价内容、评价机制、评价体系、评价场域等方面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思政特点的评价模式,并在实践中坚持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结构,进而激发课程思政内生性改革,推动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质效。  相似文献   

12.
为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服务于特色人才培养,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课程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文中分析了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重难点及详细构成,并对评估实施流程及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改革中又具有突出的作用,构建工程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工科高校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构建工程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我国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现行工程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工程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特征及其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泰勒课程评价模式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育评价模式中产生最早、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泰勒课程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形成情况以及这一模式形成之后的发展完善状况,并概括了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主要特征,即(l)注重目标;(2)注重目标的分类以及目标表述的清晰性;(3)判断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标准简洁明了;(4)评价是为了改进课程。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日本在反思相对评价弊端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基于标准的评价改革, 他们的基本做法是,确立以"生存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制定可操作的评价标准,研制判断学习目标达成度的基准.这些变革对我国课程评价改革的启示是,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应正视新课程标准中评价标准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我国课程实施过程评价研究进展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是课程变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国外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评价模式.笔者从评价大规模课程变革的框架和实施者的角度对这些模式进行述评.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评价取向以忠实和相互调适观为主流;评价内容的技术取向和片面化;评价方法准科学化;研究对象选择的单一.因此,借鉴国外的评价模式,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从不同取向出发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内容的科学化;评价方法的优化与多元;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学科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主要阐述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所存在的考核方式、考核时机、考核范围等几方面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考核理念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采取多种考核方式;(2)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3)加强考核后的反思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传统评价及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性学生评价这一新的策略,认为正确把握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这一策略,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资产评估学是一门讲授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课程。为突出“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彻落实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对资产评估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以宿州学院为例,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模式滞后、师资队伍不完善、考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以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思想、遵循工作任务和工作领域两个维度优化课程结构、寻求课程内容结构化、认知环境具体化、实践体认过程化,目标要求操作化”资产评估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园本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在推进“泉州海丝文化”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关注过程、多元融合”为导向,建立了学习故事法、案例分析法、经验分享法、发展评价法等课程评价策略,优化了园本课程评价工作,助推园本课程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