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影院告示     
蒋方舟 《可乐》2010,(7):66-66
英国伦敦的女人们喜欢戴帽子,即使到电影院看电影,依旧不愿意摘掉帽子。 有段时间,一家电影院连续接到男性观众的投诉,说女人戴着帽子看电影,挡住了视线,影响他们观看电影,请电影院发布告示,予以禁止。  相似文献   

2.
可以提出一种基于实践的电影/媒介研究进路,以此表明并不存在所谓“固定”“独特”的电影/媒介,不同的观看实践形式使电影/媒介在交流信息、组织关系等方面展现出其殊异性。由此种殊异性出发,观众与世界的关系被持续变化的媒介实践不断重置。与传统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不同,作为媒介的电影不仅仅指向可见的影像文本或显性的物质实体,更代表了观众通过影像观看实践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努力。电影/媒介研究由是不仅仅是对于影像本身的关切,更关乎人们如何通过对影像的观看实现其“在世之在”。  相似文献   

3.
关于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问题,历来是电影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大陆电影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上座率不高,这引起新老艺术家的极大不安。著名的电影导演谢晋1997年初回上虞老家过年后发现电影院已不复存在,观众已不看电影,感触颇深。他在肯定了探索电影的创新之后,尖锐地指出其与观众脱离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国际电影节上的奖杯不能弥补国内市场萎缩的沉重代价,并大声疾呼:“中国的电影艺术家真的该惊醒了!”谢晋的话的确发人深省。电影不能没有艺术,也不能没有观众。台湾导演李安的作品可算是一种尝试,他的成功可给大陆电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近年来电影业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电影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对电影、特别是电影名的翻译已不能单纯作为一种纯文学形式用传统的“等效”翻译理论或“接受美学”等理论进行研究,而应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把电影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积极探索电影名的翻译,以满足当今电影业快速产业化的发展对电影名翻译所提出的新要求,实现电影的市场化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各国的电影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次金融危机对电影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电影融资困难、影片数量减少、电影收入减少等方面。面对金融危机,各国电影界纷纷出招应对。以金融危机影响电影产业的逻辑路径为基础,针对我国电影行业发展现状,提出我国电影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之三足鼎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电影作品片名是了解一部电影内容的关键所在,而外国电影作品的片名只有翻译过来才能让大多数观众了解。因此,翻译过来的片名就具有了航标灯的作用。目前在中国,英文电影作品的片名翻译主要存在三种状态:大陆译名、香港译名和台湾译名,有些混乱。在英文电影的片名翻译方面,要通过加强交流、疏通信息交换渠道、取长补短等方式,打破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商标和广告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译入语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度.以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传递、激发观众的观看欲等功能为目的,译者应当采取直译、意译、补译或创译的电影篇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孙晓鸥 《北京纪事》2009,(10):82-84
“内部电影”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百姓中一个极为特殊并心照不宣的文化现象,所谓内部电影,就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所限不能在电影院公开放映,而有人通过各种关系渠道从国外直接带来电影拷贝在特殊放映场地进行内部播放交流的一种电影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国产电影迅猛的发展,如今,内部电影早已成为昨日黄花而长久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9.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所独有的电影类型,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广大影迷的喜欢,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武为形式,以侠为核心的独特品格.新世纪之前的武侠电影,尽管在主题上有不同的选择,但是都较好地传达了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侠义精神.新世纪之后武侠电影大浪潮由两股不同的力量组成,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武侠电影侠义精神的弱化,观众在电影院中所欣赏的“武侠电影”与他们心中的预期有差别.通过理清侠义精神慢慢弱化的原因,希望能够对武侠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对于当今电影行业,部分电影业人士吹捧现在的国产电影行业的票房如何之高,但这些好像和观众没有多大关系。客观上来说,观众确实越来越多,但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很多失望的电影。国产电影近三年的发展表现中国国产电影在最近的三年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其表现主要包括:第一,中国电影近年来再基础设施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电影院线制和多厅影城建设有一定效果;第二,电影的商业模式趋向成熟,包括大片运作、演员选择、宣传推介、产业链延长等;第三,电影票房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第四,政府支持,包括在国  相似文献   

11.
电影院是电影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拉康理论对电影院做精神分析化的隐喻性阅读,是理解电影机器运作的无意识机制的关键。在这一阅读中,电影院作为一个观影系统,黑暗、放映机、光柱、银幕、观众等构成了基本的结构性要素,对这些要素的语言学意义进行功能分析,将有助于厘定观影主体与机器、观影制度和影像文本之间的复杂运作,并显示观影过程中主体各认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或主观能力,具体到电影,则是为电影创造新意义的一种精神能力。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关涉电影理论的两个命题:一是电影如何看,即如何想象;二是电影如何影响观众或观众如何看电影,即如何想象电影。在第一个层面,从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灵的类比便已出现,想象力作为人类心灵的隐秘机制成为阐释电影媒介之本体与效果的重要维度;在第二个层面,相比文学等其他艺术媒介,电影因与意识的同构性以及影像的具象性常常被批评为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走向抽象性、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电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幻想类电影,是在影像内容与表达形式层面进行变革,以提高观众的想象力参与程度。数字时代愈发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及观影与电影消费的新方式,推动电影受众由观看者变为协作者、产消者,为观众积极发挥想象力,即完成一种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作家,张爱玲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而作为电影编剧,她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过创见性的贡献。其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具有重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现普遍化的人文关怀,尊重观众审美趣味,重电影娱乐功能等特点,这也是张爱玲剧作的共同特点。在这样的“框架”下,她以“欢中之悲”的形式将《太太万岁》做成不一样的喜剧,为...  相似文献   

14.
电影疗法对于治疗这些心理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将身外之事暂时抛到九霄云外,观众的心情会陶醉于电影所呈现的虚拟世界里,并且情绪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文章从电影的题材类型、画面情节、产地、色彩、景别以及声音出发来揭示电影疗法对人身心的影响,旨在通过推介电影疗法,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电影艺术各种表现手段的处理方式及其感受效果是多种多样的。“异感”即是其中之一。所谓异感,即异样之感或异常之感的意思。它通常是一种因对所感事物觉得新异而去努力认知其为何如此的心理活动。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活动,它也比较多地存在于电影的感受过程中。本文所说的电影异感,则涉及创作和感受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它是指电影作品给观众以新异的(大量是相对而言的)刺激,可名之曰“异感处理”;就后者而言,它是指观众接受电影作品中的新异性刺激并去认知它的含义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可名之曰“异感接受”。电影《芙蓉镇》  相似文献   

16.
在这里,"电影本事"是指为向读者和观众介绍影片而扼要叙述的电影作品中的故事梗概或基本内容。在20世纪上半叶,"电影本事"跟西文电影的Story或Synopsis概念、中国叙事传统以及早期电影叙事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联性。作为"文字"与"影音"交互生成的叙事作品,"电影本事"或者以基本的故事框架单独刊行,或者结合影片说明、介绍或字幕联合推出,或者演变为配有剧照或其他图片的电影故事、电影小说、电影剧本或连环电影图画等叙事文本专供观众或读者赏阅,均在文学与电影之间展开颇有成效的文体互渗和跨媒介运作,呈现出一种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学/电影美学风格,形成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景观。但电影与文学毕竟是不可通约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电影本事"总是因电影起意而创作,并以阅读为重要目的。也正因为如此,才得以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与中国电影史交流互动的双重视域。  相似文献   

17.
世界电影业正在重新洗牌,好莱坞一家独大的格局即将终结,宝莱坞、华莱坞等并存的世界电影多极态势开始形成。华莱坞电影业的发展繁荣是对大中华地区整体力量崛起的自然反映。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华莱坞拥有飞速发展的丰富资源,拥有改变世界电影格局、推进文化输出、重塑国家形象的巨大力量。华莱坞电影界及其学界必须奋起直追,在制片、发行、播映以及营销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同世界接轨的运营模式;电影业在继承和革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同世界接轨的共通价值和独有模型。华莱坞试图追赶和超越好莱坞,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取代它的位置,而是与各国共同努力不断丰富世界电影艺术,着力建设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通过电影的形式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极化和世界电影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电影时间的知觉问题是电影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电影绵延是观众对电影时间的一种典型知觉体验。德勒兹曾对影像的时间绵延作出论述,然而并未从观众意识活动的角度剖析其发生动因;回到观影的实践中,观众的注意在电影绵延的显现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原理上,电影利用时间延续现象将绵延影像化,观众的注意则经由时间滞留构造和显现电影时间的绵延体验。具体而言,电影长镜头以行动、关系和情境的运动为线索制造绵延影像,观众的注意通过参与众多生命状态的同时在场建构起绵延体验;电影中的静态叙事则以缓慢与留白的日常为表现对象营造时间延续的影像,观众的注意在意识状态的重复中捕捉绵延感。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电影叙事是否依据一个形式惯例传统,电影理论把电影分为类型电影和非类型电影。事实上,来自于既有惯例的类型经验影响着我们从日常生活到艺术欣赏很多行为中所具有的心理模式,我们的相关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以此建立。本文讨论的是在观看类型电影的时候观众的欣赏态度,并将这个态度分为"作为基础的惯例经验"、"欣赏时建构的心理时空"和"态度的娱乐指向"三个部分,从中可以看到三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和观众欣赏类型电影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童心、童情与童趣 电影艺术欣赏的承受对象是比较广泛的,与有的文艺相比,它不受年龄大小,文化水平高低的限制,它以鲜明,直感的视听艺术直接感染于观众。对于少年儿童观众来说,因其视野较单纯,对其它文艺美时接触少一些,因之,对电影艺术更为喜爱。但就目前的电影创作来看,尽管我国有三亿之多的儿童,而能按照他们年龄特点,审美能力创作的电影作品甚少,能有为少年儿童观众,也为成年人观众共同喜爱的儿童影片更少。当代电影艺术发展的这种不正常现象,固然与某些物质条件不足,经济效益低有一定的关系,但当前应该主要解决的还是创作意识的偏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