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民族诗学体系的基本特性与本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由于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文化逻辑,所以中国与西方发展出各自不同的诗学体系与范畴。并且对于中国与西方诗学体系的构建方式与中心范畴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学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诗学体系.它根出于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与思维方式.并从内容和表述方式上强烈地表现出来.内容上.从简本体到诗主体、客体和受体.整个体系都与“心”紧相关联.而思维方式则以体验与感悟方式表示理论系统.与西方诗学相较.既有缺点.又有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诗学观念、相异的生命体验,他们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直白抒情和意象抒情。不同的抒情方式源于二者对客观与主观的不同认知,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二者思维方式的分歧。  相似文献   

4.
"气"作为中国文化和哲学精神本源范畴,一直贯穿于中国文化和哲学史的始终。可以说,"气"既是哲学范畴也是诗学范畴。"气"既是文学的,又是美学的,更是文化的。"气"在从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过程中,其生命美学特质得到了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以生命体验性与诗意性为特质的文化,生命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质,艺术则被视为对宇宙生命精神的诗性呈现,倡导从生命精神的维度去弘扬艺术精神。而建基于艺术活动之上的中国古代诗学范畴就必然折射着古人对宇宙生命和自身生命精神的诗意性及多维度的认知、体验、表达和升华,具有泛生命化的特征。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生命精神,能够深刻阐明古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以生命体验作为自身活动的出发点,以理性的提升和审美境界性升华凸显文艺的精神价值与天地之生命精神的深切契合。  相似文献   

6.
诗谶作为一种隐秘的诗歌类型,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始终。在诡异奇幻的形式下,它反映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诗学批评观念,它的存在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是作家生命形态与艺术风格紧密联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当代诗学话语中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诗学是一种印象—点评式批评,缺乏理论性与体系性。实际上,中国诗学是一种具有理论话语、辩证文化逻辑与思维方式的理论体系,拥有独特的理论范畴与中心观念。中国的诗话词话是中国诗学的主流,是中国诗学中理论批评的代表,其特有的评论方式体现了中国诗学的特色。诗话词话的理论实绩不仅表现在义理、词章方面,考订之功也十分突出。因此,以中国诗话词话的观念为主线,以西方诗学为参照,可以论证中国诗学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8.
人格批评是中国诗学批评重要方式之一,贯穿于中国诗学的整个历程.先秦两汉诗学的"人格批评",尚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这表现为诗家一方面自发地建构人格精神典型,另一方面较为理性地将"人格"批评意识渗透于诗学批评,初步完成了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格思想、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人格思想、屈骚文化人格思想以及"游侠"文化人格思想的建构,在诗学创作和批评中已经蕴透的模糊的人格批评论思想.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唐诗笺证中贯穿了对以文为诗这一古典诗学命题的阐释,其具体内涵是诗学和修辞学的统一,是现代自由主义理念和民族文化道统承担精神的统一,因此,陈寅恪的唐诗笺证给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启蒙诗学文本。  相似文献   

10.
文章的论述起点是,徐复观立基于具体生命中的心性,以发掘文学和艺术的根源,建构了人性论诗学的典范。这一诗学典范,因应现代思潮的冲击,在重振中国文化精神的意图主导下,对中国的文化传统、生命意识和文学艺术作了重新理解和本源性疏释。   相似文献   

11.
学界虽然普遍认同中国传统诗学具有体悟直觉的思维特性,但对何以如此的文化必然性、文化规定性等相关问题缺乏应有的深入研究,对中国传统诗学思维特性生成的文化心理依据缺乏清晰、具体的认识和把握。事实上,天地一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本原,在它所具有的一物两体之文化隐型式样功能的内在制约、支配下,不仅决定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方式必然会是体悟直觉的,而且在这种体悟直觉之中与生俱有地"规定"了特定的文化心理倾向及内涵。在体悟直觉思维特性的作用下,才会有中国传统诗学充满生命美学追求与生态美学智慧的理论形态及美学价值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远取譬”的比喻方式、“省珠串”的句式以及表现“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是李金发诗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改变了诗歌意象的肌质、组接方式并显现出一种不以意境为归宿的艺术追求,这就突破了以意境为核心的中国古典诗学的统驭,为白话新诗的创作,引入了一种新的诗学精神。李金发诗的特点,也就是现代诗的特点,作为象征诗派代表人物的李金发,开创了中国现代诗的范型。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以《边城》描写湘西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表现了洋溢着清水芙蓉样色泽、闪耀着朝阳般人性的生命形式。这种形式也正是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炽热之爱,是作者儒家政治文化的体现和民族忧患意识的深沉外现。  相似文献   

14.
王蒙本体论诗学在中国诗学理论界独树一帜,是我国20世纪末期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王蒙以故事本体建构其本体论诗学,通过对故事的形而上思考来推进诗学本体论研究,故事的本源和本体、故事的讲述方式、叙述策略和幽默语言等形式本体,以诗学文本自身为出发点和目的,昭示和张扬了诗学本位、形式本位和语言本位,成为王蒙本体论诗学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5.
从东西不同文化区域的“诗学”涵义及其演变来看,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实质上是指对于不同诗学体系和理论的比较研究。作为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交叉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新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不同民族传统和不同文化体系之中的文学理论。从历史建构过程看,比较诗学既是诗学自身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比较文学趋于深化所提出的必然结果。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相互依重又相互参照,成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以"立人"为指向,反复再现"看客"影像,展示老中国人间世相和国人生存状态——贯穿于鲁迅一生创作的全过程,凝成了鲁迅一生挥之不去的"看客"情结。这种情结,与鲁迅青少年时期独异、坎坷、苦楚、悲凉的生命感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痛彻反省以及梁启超、尼采等中外先哲的思想启迪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大凉山诗群将守望人类精神家园作为诗歌理想,以民族文化与人类意识作为诗歌生命的灵魂,由此构筑起他们诗歌独特的诗学品格——卓异、崇高的诗性,多元、深刻的精神文化维度,真实、强烈的诗情和醇美、悠长的诗味。他们以复归文化的姿态跋涉在诗歌复兴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8.
虽然陶渊明具备做山水诗的可能性,但贯穿于陶诗的思想是生命思索,是他在人生实践中对儒、释、道思想的感悟和认识,“我”与“物”联系在生命意义上的不可分割的意识导致了他不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也不做山水诗。  相似文献   

19.
对生命本体及相关的人性、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焦灼的追寻与思考,是贯穿于《雷雨》至《家》等五部剧本的一个基本母题,是曹禺审美个性的基质。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曹禺作为一个人文型作家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催生了中国当代"文化诗学"的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翻译和介绍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逐渐步入了本土化阶段.目前的理论研究大致呈现出了两类不同的情况:一类是以童庆炳为代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者倡导的本土化的中国文化诗学理论;一类是以刘庆璋为代表的福建漳州师范学院的文艺学学者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理论的承继性研究.这两种文化诗学理论都与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理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其理论研究给中国的文艺批评领域带来新的方法和思考,开启了新的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