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省荔波县是一个瑶族人口聚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以荔波县瑶族民族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荔波瑶族民族传统文化对瑶族地区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快瑶族地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看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鼓舞是瑶族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它融歌、舞为一体,反映了瑶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3.
聚精撷英的力作──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孙秋云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兄弟民族,人口已逾210万。她同时又是一个人口散布亚、美、欧三大洲的国际性民族。近年来,国际瑶族研究由隐转显,先后在法国、泰国和我国的香港、湖南、云南、广西等...  相似文献   

4.
瑶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远在我国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时期,他们就以勤劳、勇敢和智慧的英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作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以对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了显著的贡献而载入史册。瑶族人民曾不断掀起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斗争中,产生了象兰受贰、侯大苟、侯胜海、侯公丁、赵金龙等这样英雄人物。因此,谣族又是一个富于反抗斗争精神的民族。 瑶族共有人口一百二十多万,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五个省区的一百二十多个县内,其中以在广西的人口为最多,共有七十四万多人,占我国瑶族总人口的近百分之六十。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瑶族多居住山区,并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这是瑶族主要特点之一。 关于瑶族族源的问题,一些学者和史学工作者曾发表过不同的见解,概括起来,有以  相似文献   

5.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1400万人口,瑶族铜鼓舞是瑶族文化的精华,它广泛地流传在瑶族民众之中,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影响深远的群众性文化娱乐项目,并在兄弟民族当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桂西北的都安、大化、巴马、东兰等地,瑶族铜鼓舞更是广泛普及,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每逢红白喜事,瑶族同胞便跳起铜鼓舞,以示庆祝或者哀悼,或者  相似文献   

6.
广西是全国五个自治区之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据1990年中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少数民族人口1650万人,其中壮族1415.42万人,瑶族132.51万人,苗族42.51万人,侗族28.69万人,仫佬族15.59万人,毛南族7.07万人,京族1.64万人,其他民族,如回、鼻,仡佬等7.4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38.9%,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正确认识和处理广西各民族间的关系,对加快广西  相似文献   

7.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瑶族分布最集中的一个县,全县人口据1990年统计为42万,瑶族占51%。本文拟对过山瑶与平地瑶作一比较研究,分析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瑶族各部分发展变化的轨迹,从而探讨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正田东县位于广西西南部、百色市东南部的右江河谷冲积平原上,总而积2816平方公里,总人口40.6万人,全县有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86% ,瑶族人口占8.1 %。县境闪南北群山矗立、中部为开阔平坦的盆地,蜿蜓流淌的右江贯穿其中流向东南二秦以前是属石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的瑶族及其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东北部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以来这里就居住着壮、瑶、侗、苗等族,其中瑶族的居住人口在广西占有相当比例。这种多民族杂居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古代各民族的迁徙活动有关。本文主要探讨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瑶族的分布与迁徙情况,并考察它在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之间所产生的相互影响,认为这一时期瑶族在不断迁徙中与各族彼此接近,共同开发了桂东北  相似文献   

10.
瑶族民间组织是指在瑶族社会中,由瑶民自发组织形成的,调整瑶族社会关系的村寨机构。瑶族民间法是指瑶族人在处理和调整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时,用以约束全体成员,维持社会秩序,解决争端和纠纷,逐渐形成的共同行为规则。瑶族民间组织和民间法在当今瑶族社会中仍有现实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瑶山经济发展、传递民族文化的正面影响,也有阻碍瑶族社会发展的守旧、保守落后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广东瑶族源远流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宋朝以前洞庭湖畔的“长沙、武陵蛮”,但南迁的瑶族先民流入岭南诸地后,跟当地原土著山民接触,经过逐代的交融,遂使瑶族文化有了创新与演变。下面介绍、剖析粤中龙门蓝田地区瑶族现存的若干特异文化,试以证实,不同地区的瑶族,因生态环境、经济形态与周边民族的影响不同,瑶族内部的文化特征亦会呈现不同特色。地处南岭走廊腹地的粤中龙门县,世代为瑶族聚居地区,现在县东北面的蓝田瑶族乡,仍居住着自称“山仔瑶”的瑶族7000余人。粤中地区历史上曾为俚、蛮、汉古代民族集散地,以至蓝田瑶族在承继、发扬本民族传  相似文献   

12.
瑶族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现有人口170多万,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美国、法国、加拿大、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均有瑶族居住。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秦汉时代,瑶族的祖先长沙蛮和武陵蛮就已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瑶族又是一个勤劳勇敢、极富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瑶族人民不断向岭南各地甚至国外迁移。在迁徙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丰富的动物、植物、矿物资源为本民族的健康服务,在历代沿寨行医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积累医药知识,为瑶族的医  相似文献   

13.
1988年初秋,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府招待所,我和蓝怀昌同志又见面了。他是为主持全国当代瑶族文学讨论会从南宁专程赶来的,老友久别重逢,高兴、激动非常,寒喧几句,他便从行李箱里拿出他的长篇小说《波努河》,快捷地在扉页上题字后双手捧送给我。尔后,尽管公务繁忙,《波努河》总读了好几遍,且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感受最深切的,是觉得小说像波努河那样奔涌着爱的激流。这爱,是作家的乡土之爱,民族之爱,是对改革开放之爱,对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之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境内的瑶族,现有142万余人。瑶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民间文学是瑶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是瑶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作才能的结晶。瑶族民间文学大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说词等种类。近年来,笔者在研究瑶族民间文学过程中,发现瑶族民间文学与宗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神话、故事传说,或者是歌谣,无不渗透着宗教的内容与色彩。本文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试图阐明宗教与瑶族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服饰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的内在心灵的升华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对瑶族古代服饰的文化特质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瑶族灿烂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瑶族是一个跨界民族,大多数分布在我国境内,还有的分布于东南亚等地。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瑶族164万余人,其中我国有140万人,越南20余万人,老挝2万人,泰国约1.6万人,缅甸不超过几百人。由于老挝、越南战争的结果,那里的瑶族自1975年以来,陆续作为难民迁居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地。据美国瑶族协会的介绍,现在美国的瑶族可能有1万人左右,主要居住在俄勒岗、加里福尼亚和华盛顿等州。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制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计划的一方面的客观依据。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目的之一。因此研究民族经济课题十分重要,但当前我们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甚至可以说是垦荒阶段。本文将就广西瑶族经济的特点及其与社会主义经济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以及发展瑶族经济的重要意义等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广西,是全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地,居住在这里的瑶族,约有七十四万余人,占瑶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瑶族居住地,由于历史的和经济的原因,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他们大多居住由区,如广西西部的都阳山、中部的大瑶山和南部的十万大山等。广西瑶族比较集中居住在金秀、巴马、都安三个瑶族自治县。瑶族聚住山区的自然条件,在一  相似文献   

18.
瑶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瑶族的“打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有着一定的影响。整个“打卦”活动共21天,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主要阶段的活动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它不仅是瑶族人民增强体质的一种方法,而且是瑶族人民进行传统教育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意志及民族向心力进行塑造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到2020年瑶族人口发展的高、中、低三个方案,并根据此方案预测的结果对瑶族未来人口结构的发展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中方案预测的数据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瑶族人口的实际数据非常吻合,因此可以将中方案作为制定未来瑶族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长鼓舞蹈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间广泛流传的"芦笙长鼓舞"既使用长鼓又使用芦笙伴奏,且其所使用的长鼓比其他瑶族地区的要长、要大,在我国瑶族舞蹈史上较为罕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的艺术特征,旨在继承和发扬这一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