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道教徒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长生成仙,这也是道教信仰的最根本特点。其内容一是生命长存甚至永恒,二则是能力的广大甚至无限。道教追求生命的长存甚至永恒实质上是企图对短暂的现实生命进行超越。其心理根源是人类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有限,从而对生命的短暂产生了悲哀和恐惧,对生命的存在产生了无限的眷恋。道教所追求的对现实生命的超越之形式不同于佛教追求寂灭的永恒和基督教追求末日审判的永生,而是在今世得到生命的永存;尤其是早期道教更以肉体的存在为世间最重要的事,以肉体的长生不死为追求的最高目标。道教的这种思想在其最早的经典《太平经》中即已被定为主调,《太平经》反复强调:  相似文献   

2.
尼采站在反对基督教和自柏拉图以来的欧洲哲学传统的立场上,反对信仰永恒的上帝,以永恒回归对终末提出说明。他认为在人生的回归中,后来的生命与已有过的生命在内容上一致,是已有过的生命的完全重复,再来的生命不是一种新生命或更好的生命或相同的生命,而是这一致而同己的生命的重新再来。他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以权力意志肯定“我能”而否定“顺从上帝”,以永恒回归强调生命的独特性,以彻底的虚无激励人追求成为生命的强者,从而揭开人生真相。  相似文献   

3.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道教与基督教都含有一定的环境思想,认为人与万物都有相同的本原,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自然。道教倡导寡欲和无为,重视生态平衡。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的存在价值相等,人类应该为上帝管理好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道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尼采的“超人”不是新偶像,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要求人们打破偶像,从自己做起的自尊自强自爱的精神。尼采的“超人”学说是在对基督教传统道德观进行猛烈抨击之后树立起的一种新型人生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主张人们摒弃上帝,把注意力重新返回到人类自身,尊重人的本能,重视现实世界,改变愚味懦弱而不可自拔的状况,以丰富、顽强的生命力来创造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道教 ,还是基督教 ,都认为人和万物有共同的本原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于是形成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其原因在于人为 ;追求“合一”的和谐境界是道教与基督教的理想目标 ;道教重视生态平衡 ,基督教也认为 ,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 ,所有生命物种都是“各从其类”的。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构成了人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陆文夫颇有特色的"小巷文学",善于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考察生活,直面现实人生,关注中下层市民的生存和命运,从文化反思的层面揭示"小巷"人物生存境况和人生悲喜的复杂意蕴,对生命的关切中显现作家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学价值观是文学作品以读者为对象释放的影响能量,包含在作品对人生存在的现实批判和意义探索之中。它的根本基础是社会生活,直接形成却是作家的主观构设性;文学作品的假定性真实以现实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文学的非实用性以其发挥审美和教育作用为依归。文学的价值是应当超越现实的,具体表现为:其一,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其二,永恒的自由指向,即由文学作品凝固而成的、对人类社会任何时期的实际生活都具有的提升意义。  相似文献   

9.
早期民间道教是尚美的宗教,成仙是它的最高理想。神仙境界是中国古代生命美学和身体美学的重要资源。早期道教对于自由享乐生活的珍视和对于安静和谐环境的肯定,开拓了身体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自由和享乐代表了早期道教生活方式方面的审美理想,神仙题材汉画所表现的以生为美、力抗自然和肯定自由享乐的观点,折射出早期道教得道以超越时空和社会限制,获得生命永恒欢乐这一极富审美价值的人生态度。汉画对安静和谐仙境的描绘是对传统形式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自然全美理论和“自然的人化”理论的框复与超越。这些修仙证道汉画从生命生存角度对生命文化所做的阐释和开拓,给世人领略宇宙人生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空间。  相似文献   

10.
在治道思想研究的视域中,道教的道崇拜、神仙崇拜和生命崇拜三个基本信仰观念所涵摄的治道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治道模式及个体行为的价值导向,如战略管理和决策咨询功能、个体行为导向功能、工作价值观塑造功能、提供作为治道原则的"利生"维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