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由于饮食习俗的原因,宰牛业是回回民族的传统行业之一。然而传统的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农业国家,耕牛在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明清两朝回回宰牛业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对部分官员、文人对宰牛业的态度进行了述评,分析了明清宰牛业不能禁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元代回回农耕的土地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回族,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其基础主要是在元朝奠定的。因此,探讨元代回回农耕的土地来源,对于了解回族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元代中国的回回人,主要是在元朝初年,由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东迁而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他们大部分是蒙古军队的俘虏,也有一些是归降的贵族及其部民。这些  相似文献   

3.
华涛  翟桂叶 《民族研究》2012,(1):12-24,108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讲汉语的回回在晚明已经形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祖先认同的独特的族类群体(民族),但是到晚清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出现回回学者关于"回族界说"的争议,而且大多数回回精英都不主张回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也不赞成使用"回族"的称呼。本文认为回回精英的这种立场,主要是因为从西方传入的"民族"概念蕴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而中国的回回用"争教不争国"表达了在政治上认同中国的生存策略。这种生存策略的确定,不仅与清代后期的民族压迫有关,而且也受到民国期间中国大社会(国民党和大多数主流学者)的"民族"理论和方针的影响。反观中国共产党的《回回民族问题》(1941年),一方面尊重学理,没有否认中国多民族国家中存在汉族以外的"民族";另一方面修正了少数民族"民族自决"的主张,改为民族平等下的"民族自治"。其在学理上确立了多民族国家中真正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回回民族指明了不需要否认自己民族身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回回人东迁中国,由于客观情势的需要改变了固有的风俗习惯。他们积极学习汉文化,使元代出现了大批回回儒者、文学家、艺术家,这是回回人文化心理转变的结果。但是其基本信仰准则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形成了具有独特心理状态的回回民族。回回人文化心理的转变过程也是回回民族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回回民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且独具特色。从历史看,她是七世纪以来,由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东南亚等国外多种穆斯林民族来到中国,吸收融合了多种民族成份而逐渐形成的。她既不是我国某个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也不是我国境外某个部族的集体迁移,而是多种外来民族在中国长期的经商、服役、为官、学习、传教等期间,在伊斯兰这一纽带的联结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始于元末明初形成了中国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汉语)、共同地域(大分散、小集中)、共同经济生活(农耕牧养、经商贸易),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的回回民族。  相似文献   

6.
回回民族简称回族。早在 1941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中就指出 :“中国的回回 ,原来是元时波斯等地的回回人迁移到中国来的。”这个结论无疑基本上是正确的。据李松茂教授《回族研究史四十年》介绍 ,《回回民族问题》一书 ,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 ,由毛主席批示“中央书记处原则通过”的《回回民族问题提纲》编写 ,并经中央宣传部审查同意出版发行的。回回一词曾泛指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 ,并不是说凡中亚、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是回族。研究回族的历史 ,往往和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远在唐宋时期 ,即有不少…  相似文献   

7.
回回民族是在元代才开始形成的。大量的回回是在蒙元时期来到中土,从事各种职业,少量的则是早先寓居中国的波斯、大食人的后裔。他们长期定居我国各地,和国内各族人民特别是汉族人民杂居,彼此互相通婚(不少汉人信奉了伊斯兰教),文化上的相互渗透,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吸收汉、蒙、维吾儿等族成份,而又具有自己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回民族。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回族就开始了珠宝业的经营.由于善于识宝,又善于经营珠宝,回族在明代就获得了"识宝回回"的美称.今天,珠宝业仍是回族的传统行业.本文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及文献记载,考述了"识宝回回"的起源以及沿革,并详细记述了当代回族珠宝玉石业的情况、经营活动的演变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1931年至1937年间,经考试选拔,我国35位回回穆斯林青年分六批先后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回回穆斯林"有组织的留学",这批留埃学生学成后都成为了民族的精英和国家的栋梁。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对当时中国的回回穆斯林学术界、宗教界、教育界的先贤们更加崇敬。  相似文献   

10.
体察我们回回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活动的历程,可以深深感到我们民族一些极为鲜明的特征。我们回族是一个生根中华,热爱祖国的民族。以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回回民族是外来民族,其实不然。在中国之外的任何地方没有形成过回回民族。回回民族的先人多是由阿拉伯、波斯同蒙古人军队东来的军士、来华贸易的商人,他们都是穆斯林,在中华大地安家落户,同当地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结成骨肉姻缘,繁衍后代,并约在元末明初这段时间形成相对集中居住、有统一的语言和独特的经济形式的单一民族。国内外都有同回族信仰相同宗教的民族,但同教不同族,并非信仰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1.
达斡尔族是在我国最北方从事农业的民族,有着很久远的农业历史。达斡尔族在农业的大田耕作、园田耕作、农产品加工、节气、测农事、禳灾祭祀等民俗中,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达斡尔族农业民俗中承传着古老农业民俗中物质及精神的成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凝结了世代达斡尔人在生产实践中的探索与创造,是对人类文化的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回族先民对西北商业经济的开发与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视商业经济,是伊斯兰教的特点之一。唐宋时期,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回族先民对西北商业经济进行了开发。他们一方面继承了阿拉伯商业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新的环境下,又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长期不断的开发中,为西北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彝族进入农耕阶段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通过彝族古籍、神话、传说等内容来阐述彝族先民有关农业的起源、农作知识、农作物的产生、农具的产生等方面的农业知识,并从农事祭祀、农事禁忌两个方面来看彝族在现实实践中对传统农业知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原西藏地方政权对墨脱及其以南地区的统辖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脱及其以南地区过去是我国珞巴族和门巴族的重要聚居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珞巴族先民就与藏族先民有着紧密的联系。珞巴族居住的珞瑜地区(包括墨脱)很早就为原我国西藏地方政权统辖和治理。  相似文献   

15.
从最新考古学成就看鲜卑族的渊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最新的考古学材料把鲜卑族先世的历史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12000-10000年前,以后又经过新石器时代(8000-4000年),青铜时代(4000-2000年),到了汉代鲜卑族,并发展为隋唐的室韦、蒙古、明清的锡伯族。  相似文献   

16.
关于拉林地区满族移民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旗满族向拉林地区移驻的历史前后达百年之久。这场有组织的移民活动巩固了东北边疆,传播了中原文化,促进了农耕经济在东北的发展,其历史贡献很值得后人去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是经济文化较落后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西部开发,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既要依靠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合作,也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 ,探讨了明清时期台湾少数民族的农业开发。明清时期 ,台湾少数民族的农业开发主要表现出渔猎经济与粗放农业的内容与特色 ,除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 ,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 ,常常不得不被动地受制于生态环境的变迁 ,其生产方式长期保持了一定的原始性与落后性 ,明清时期台湾少数民族的农业开发也正是如此。对于如何进一步认识生态环境与农业开发的关系 ,本文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它的消亡也就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依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抓紧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重点保护与传承机制,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尽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0.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元政府十分重视对广西民族地区的设治与控制,委派大批流官前来会同少数民族首领共同管理.女真人乌古孙泽、回回人伯笃鲁丁先后于世祖、顺帝时期入仕广西,力而行之,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各具代表性的历史贡献.他们的政治活动与观念行为尽管具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客观上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仍不可低估.事实表明,广西民族历史的发展,是各兄弟民族携手共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