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康德哲学革命的实质是变革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确立了主体在建构经验对象中的能动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对经验论和唯理论认识论特征的考察,阐述康德先验哲学批判性提问的必然性。其次,通过对康德先验主体可能性的理论前提、经验领域的应用和超验领域限定的分析,揭示康德主体客观性的革命实质。最后探讨了康德主体“革命”的积极意义,并指出,把意识主体的逻辑客观性活动改造成实践主体的工具客观性活动是超越康德哲学革命的真正途径。  相似文献   

2.
先验幻相理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论部分的主体内容。先验幻相是由于知性范畴的超经验使用与理性的僭越本性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康德根据对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体系的研究与范畴演绎的分析,将先验幻相的样式分为心理学理念-灵魂的幻相、宇宙学理念-世界的幻相和神学理念-上帝的幻相三种。康德通过对三种先验幻相的阐释表明了传统形而上学之不可能,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3.
康德先验论的两个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知识论中有两个要素,它们是终极的,并且构成了其先验主义的基础。这两个要素是物自体和先验意识,前者是人的知识的出发点,后者是先验主体。它们的存在为康德带来了两个困难,因为他们是康德先验主义的设定,且在其知识理论中无法解释。本文探讨了这两个困难,并试图给出一个合乎康德愿望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先验幻相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论部分的主体内容。它是由于知性范畴的超经验使用与理性的僭越本性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康德将先验幻相的样式分为灵魂的幻相、世界的幻相和上帝的幻相三种;具有不可避免性、整体性和功能双重性等特性。先验幻相的产生虽不可避免,但并不表明人类对其无能为力,康德提出了二元论的划分与幻相的悬置两种途径去阻止幻相对人类思维的欺骗。  相似文献   

5.
康德批判哲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先天综合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亦即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康德提出的“先验演绎”学说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着重考察了康德提出“先验演绎”学说的动机,以及他对“先验演绎”所作的两种不同说明———“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并结合“先验演绎”学说对西方近代哲学的贡献和对现代哲学的影响,揭示了它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康德哲学中哥白尼革命的问题,时至今日产生了大量的文献和各种争论。从经验怀疑论与唯理独断论的时代背景下对此加以阐释。康德哲学中哥白尼革命是在对传统经验观念论和先验实在论批判的基础上,概括出自己的知识观的:即康德理论哲学中的经验实在论与先验观念论。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革命权思想是其法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其国家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紧密相连。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这一思想,本文首先从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观及其革命权思想入手,再与康德的相应论述进行对比,从康德的实践理性原则出发,得出康德先验唯心论框架中的革命权思想,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康德的革命观与其整个实践哲学思想环环相扣,融贯自洽,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社会契约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革命权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评述了康德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分析了其意义和影响。作者认为,以莱布尼兹一沃尔夫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把上帝、灵魂和宇宙作为认知的对象,凭借理性的抽象思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被奉为“科学之科学”。康德从先验唯心论的立场.阐明了上帝、心灵和宇宙乃是经验领域之外的对象,揭露了理性抽象思辩的自身矛盾,论证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之不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地位,揭开了形而上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康德在论述中提出了先验辩证法、理性的界限、理念的规范作用,可知的与不可知的原则区别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休谟和康德是两个最有可能被人放置在一起进行相提并论的近代哲学家.休谟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近代哲学转向,从形而上学哲学转向日常生活话语,从神圣世界转向世俗世界.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知识范围的限定,对康德产生了直接影响.康德哲学则完成了另一次转向:从经验论转向先验论和批判哲学.康德试图证明先验知识的可能性,并进而证明形而上学知识的可能性.通过对休谟经验论和康德批判哲学关系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哲学对整个现代欧洲大陆哲学的关键影响.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可以在休谟哲学中找到明确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在洞察哲学存在论疑难的基础上,通过对旧有存在论架构的颠覆,力图先验地赋予为柏拉图主义所摒弃和撇除掉的感性世界的实在性。在实施这一“先验转向“的过程中,其内在矛盾和困境集中到了“主观演绎”部分,导致康德最终无法真正冲破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藩篱。  相似文献   

11.
面对近代机械论的冲击,莱布尼茨试图和解机械论和目的论,用这两种方式来解释自然。从这两种解释方式出发,他把自然界划分为形体和灵魂、现象和实在这样两个王国,并用前定和谐来解释它们的关系。康德立足于主体主义,批判并超越了莱布尼茨。他在消极意义上划分开了现象和本体,仅把目的论用来解释现象界的有机物,宇宙也只是先验和谐的。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致力于重构被康德分裂开来的世界的统一。而莱布尼茨自然哲学在今天仍有可供我们吸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先验美学强调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概念,也无涉存在、内容及利害,它仅仅是对象的形式合于主体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要求和谐活跃运动这一目的而引起人的愉快。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康德美学的专家认为其先验美学是形式主义的。这种结论是对康德先验美学的误解甚至曲解。事实上,康德先验美学正是对形式主义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研究康德美学,最好是从方法论着手。而胡塞尔现象学对于理解康德美学具有特殊意义。在现象学视野下,可以发现,反思判断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反思判断不同于规定判断,不是以“普遍归摄特殊”,而是“从特殊寻求普遍”,暗含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思路。康德的审美判断作为反思判断一开始就立足于情感(特殊),而把对象的存在加以悬搁,超越了认识论(客观主义)美学。康德从先验主义立场出发,努力纯化审美判断,确立起情感的普遍本质结构,从而超越心理学(心理主义)美学,显示了胡塞尔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思想萌芽。康德美学正是依靠这样一套“准现象学方法”实现对前康德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革命,为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4.
<正> 康德对于有关实在的知识的说明和他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形成了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今天只有少数哲学观点不是以探讨康德观点的方式为特征的”。康德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如此之大,是因为在他的先验哲学中有合理的思想内核,这就是他对主体能动性问题的揭示。我们认为,研究康德的先验论,特别是分析他在主体能动性向题上的贡献和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理解主体能动性问题的科学途径,对于发展科学认识论当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是对于先验统觉的追问,康德不仅完成了其认识论方面的奠基,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追问。从海德格尔存在论雏度解释康德的判断理论,即海德格尔发现康德在两种追问“思一在”共属一体意义差异的关联点上。康德先验逻辑对于形式逻辑的代替,使其判断理论关联主体与客体,分析判断以同一律或者矛盾律说明主词或客体自身,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先验理念学说最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哲学的启蒙精神。康德以理念限制知识终结了近代传统启蒙主义者对知识无尚崇拜的传统,但他又通过对自然和自由、科学和道德的新探索,为启蒙主义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康德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康德对主体性的高扬、对人的本质、人类命运的思索至今仍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自由因果中着意于:解决理性所陷入的冲突,彻底清算传统形而上学所论证的超验知识,建立所谓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奠立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本文拟对康德在自由因果学说中的哲学革命作一粗略的探讨和分析。一、关于先验自由  相似文献   

18.
先验想象力在康德哲学中至关重要,康德在此问题上有着深刻的犹豫与冲突。作为感性和知性之间的“游戏空间”的先验想象力与时间具有本源同一性,想象力和时间一道构成了主体的本质,由此使得海德格尔在康德这里找到了思想的庇护所,把认识的有限性推进到了生存的有限性,进而开启了有限主体的存在论维度。  相似文献   

19.
康德建立了逻辑与形而上学统一起来的先验哲学。他的逻辑是独立于传统逻辑之外的哲学逻辑 ,他的形而上学是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科学形而上学。他的这项开创性的工作为欧洲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贡献。费希特改进了他的先验逻辑和科学形而上学 ,建立起了完整的先验哲学体系。黑格尔吸收了康德和费希特先验哲学中的辩证内容 ,批判了它的主观唯心论基础 ,建立了以客观唯心论为基础的、具有科学形态的思辨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的主体论哲学在对革命话语解构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实践为内容的主体概念,这一解构的方式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以康德具有先验认识能力、自由意志和审美的主体来改造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改造历史和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基于此立足点来透析在80年代的语境中,这一解构方式是如何来构建80年代的精神图景,以及其在后"文革"的语境中是如何重塑当代的历史和个人的生存方式,进而反思我们当下的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