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求同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必须完全表达原文的内容且译文表达方式必须完全符合译语的表达规范,存异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又具有极强可读性的基础上又要忠实于原文形式.由于直译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诸多差异,故基于直译概念来判断译文在兼具可读性的前提下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形式特征便失去了根据.既然译者是在认同原文文化之基础上进行翻译,则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应体现在译文对原文的文化认同性上,故从文化涵化之视角来解释译者英译之忠实性乃是一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受二元对立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传统译论支持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赋予原文与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它拟定了一个积极的原文和消极的译文,译文只是原文的临摹或仿拟,必须要忠实于原文,做到与原文完全的对等。女性主义的翻译解构了传统翻译忠实观,质疑原文的忠实地位,否定传统的原文高贵而译文低贱的等级观念,对"忠实"给与了重新表述,认为"忠实既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写作方案——一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的方案而言的",同时为女性主义译者为借翻译之名建构自我身份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3.
提到翻译,人们理所当然地总是首先关心译文对原作的忠实程度。于是,其中有的人因而总希望译文能与原作在字面上完全等同,他们以为这是译文忠实于原作的真正途径和目标,并且觉得非如此就放心不下。然而,这种实质上将翻译工作简单化的苛求,充其量只能在某些有限的翻译篇幅和文意浅近的文句翻译中得到若干满足,却不可能也不适宜以之贯穿于任何一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汉语诗歌是否可以英译或如何英译的问题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许渊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文学翻译"优势论"的理论,并特别论述了汉诗英译也要"发挥译文优势",在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诗歌翻译作品得到了中外学界的赞誉。然而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优势论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从传统的"忠实"原则与"发挥译文优势"的关系,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识,以及实际翻译操作中对"发挥译文优势"的需要来说明英译汉语诗歌发挥译文优势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谈文学翻译的过程与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研究类和欣赏类的翻译都以"信"为标准,内容上忠实原作,但前者要求译文在表层结构上也与原文相同或对等,后者则要求译文的表层结构易于为读者所理解或者在译者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生动有力,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女性主义翻译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解构了原作者和原文的父权话语权力,颠覆了忠实在翻译中的权威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的颠覆性和变译中的变通性构成对话关系,两者都是对忠实的叛逆,使译文具有混杂性和互文性的特性,通过译者在翻译中掌握的权力话语,实现译文话语权力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忠实",而笔者认为,忠实仅是再创造的基础。若要做出完美的译文,还需要译者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适度的异化并达到优化才是翻译的最佳境界。本文分析了译语的异化现象,澄清"信"与"雅"的关系问题,提出异化并达到优化的翻译理念。  相似文献   

8.
传统翻译理论大多把"信"作为翻译的首要原则,强调译文要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文学翻译更是如此。而翻译目的论则认为"信"并不是评价一部译文优劣的最高标准。本文讨论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和目的论的"忠诚"之间的关系,并用翻译目的论的观点对《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文学翻译中的"信"是相对的,目的论也可以用于指导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9.
有些译文行文梗滞 ,生硬牵强 ,甚至晦涩难懂 ,带有明显的翻译色彩或称“翻译味”,有违翻译的“忠实、通顺”的原则。本文从汉、英两种语言差异的角度 ,对“翻译味”译文产生的一些主要原因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翻译忠实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有三个看待忠实现象的角度值得关注:一是在什么面前忠实,二是忠实本身,三是就什么而忠实。这三个视角合为一体,构成翻译忠实这一现象的统一结构。根据翻译忠实与"是之理解"的亲缘共在关系以及"是之理解"为翻译行为奠基的渊源性,我们可以把忠实结构的存在论分析视为对翻译可能性最基本条件的敞明。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船员汉译英所遇到的关于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的困惑,分析汉英双语特征,探讨翻译标准,并提出在文体和文法方面的翻译原则以及使译文“忠实、通顺”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2.
论翻译的损失与补偿--兼评张谷若的翻译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交际活动,它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然而,对原文忠实是有限度的,绝对的忠实是不存在的。翻译过程必然伴随着诸多方面的损失,比如原文中的幽默、方言、谐音、典故、时态转换、修辞等等方面,都不可能在译文中完全传达。译者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变通手段,用以补偿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损失。从文章所给例句可以看出,张谷若善于使用多种补偿措施,使译文在更大程度上贴近原文。  相似文献   

13.
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而不是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对等;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然运用各种形式的转换方法才能达到对等和相似的目的。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各种转换法的巧妙运用,从而使译文不仅自然流畅,而且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阿尔比所提出的衡量译文忠实性的有关原则.翻译的"主体性"是"忠实"限制下的主体性,翻译的"忠实"亦是"主体性"的忠实.  相似文献   

15.
翻译理论界一直把"忠实"作为翻译的一个基本原则。然而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忠实是行不通的。为了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译者常常要进行创造性的翻译。品牌商标的翻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其创造性体现在语音、词形、语义等各个层面,不仅能使译文读者产生积极的联想,而且有利于提高译文的接受效果,同时,也具有语言、文化、心理、美学等方面的理据和较高的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翻译实践证明,译者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翻译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具体操作,忠实地译出散文的内涵与风格殊为不易,而是否能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作读者相似的审美信息和审美感受应作为评判译文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译作之美,不只取决于原作客体表现的完美,更取决于译者主体再现的完美。美国作家Washington Irving的散文不乏佳译。对比评析Rural Life in England的译文证明,散文翻译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创造,要求艺术上高度的选择性,即必须择优而从,以使译作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17.
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重要的是如何突破文化障碍从而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语用等值翻译即译者力求译文接近或等于原文的效果,既要注意具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的词语的翻译,也要注重对"言外之力"的理解与传达.习语是语言文化中的精华.因此,在习语翻译中,尽力促使译语与源语的语用等值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忠实”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这应用于诗歌翻译 ,就应在译文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以此为标准 ,本文将比较陆游名词《钗头凤》的两种译文。从而证明诗歌翻译虽不易 ,但的确可以产生好的译作。  相似文献   

19.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创作 ,译者在翻译中除了要忠实于原作者外 ,还需充分重视译文读者群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环境 ,也即译文的通俗性 ,以争取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