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认为,人类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是"至善",以德配享幸福的德福一致;由于德在自由王国,福在自然王国,二者之间存在不可通约的鸿沟,这种德福一致只能实现于彼岸、未来世界,不可能在此岸、现实世界中实现。正是现实社会中的德福分裂,即面对自然界人们只是追求满足物欲的幸福,导致了人类生态危机的发生。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有道德地开发利用自然界,以德配享幸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合理性是弥合康德制造的现实世界中德福分裂的鸿沟,实现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2.
德福一致——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路径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从"德"与"福"相关联的角度探索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可行路径.之所以认为"德福一致"作为一种机制是道德建设的必然路径,是因为道德建设受人的本性所制约,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的.马克思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社会进程一再表明,什么时候德福一致,什么时候社会道德建设就发展良好,反之亦然.同时道德建设还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利益问题更重视了,所以"德"、"福"是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关系道德建设的成败.考察我国社会转型期严重道德失范现象,"德""福"背离是重要原因,创建支持"德福一致"的社会大环境成为当前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的必然选择,而保证公正社会制度规范的有效供给则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德福一致:社会公正的理性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福一致是国人信奉了几千年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公正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诉求。但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的德福相背现象,行善者吃亏,作恶者得福。为了确保德与福的一致,需要在两方面加强建设:既要建设“道德的社会,”也要培育“道德的人”,二者的结合才能为德与福的统一提供完备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德福一致的历史传承和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荣 《云梦学刊》2010,31(5):75-77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德福一致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相对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道德承载者范围不断拓展,制度的道德成为现代社会道德的基础,个体的道德要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类的道德成为现代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现代社会里,福的社会依存度也不断增强,与制度之德和他人之德联系越来越大。第三,德福一致的保障机制从传统唯心的因果报应论转向于入世的、此岸的现实体系。道德的制度成为现代德福一致保障的基础,惩恶扬善的法律和社会机制是德福一致的推动力,人的精神需求发掘是德福一致的内在保障。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8,(2):35-41
孔子相信天命对于人事具有主宰意义,认为德由天赋,天人之间存在良性互动,人通过德性可以致福,其理论本质为德命或德福一致说。然而孔子落寞的一生却成为最好的反证:现实中人的德性善恶与其命运臧否之间并无必然关联。由此导致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发生重大转变,即由原来肯认德福一致的"德命观"转而为坚持德福未必一致的"时命观"。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回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方古代伦理思想与社会生活都浸渗着德得相通、德福一致的思想,现代社会力图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这种道德回报的思想与做法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系统的认识、阐述和宣传,实践中也远没有达到自觉、规范与统一。从实现道德的最终目的、保证伦理公正、建立良序社会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建立良性的社会道德赏罚机制。  相似文献   

7.
孔子德论再探讨——兼与孙熙国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熙国先生认为,孔子以"道"论"德",并在"道"的视角下观照"德"的意义,把"道"置入人心,从而为他的人性理论建立起了形上依据。实际上,孔子思想中包含着后世心性理论的因子,并不代表孔子本人已经建立起心性理论;以后学的思想来表述孔子的德论,亦有过度擢拔孔子理论高度的嫌疑。"德"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道德品性,还具有神秘力量的意味。他因"天"言"德",在"天"的帷幕下论述"德",并试图将"德"置入人心,为儒家后学继续发展心性理论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8.
德福一致问题是人类在遭遇道德危机时会反复追问的重要问题,它既会影响行为者道德意愿的强弱,又会影响共同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德福一致之所以被视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关键不在于德行与共同体的幸福能否一致,也不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精神幸福能否一致,而在于德行与行为者的物质幸福能否一致。行为的道德性质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由规律,幸福后果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自然规律,自由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分离导致合德行为并不必然给行为者带来物质幸福。要建立德行与行为者物质幸福的可靠联系,需要以共同体主义超越自由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合社会性”打破“合自由性”与“合自然性”的康德式分离,使合德行为可以因为必然合乎社会规律而获得来自社会的物质幸福。严格避免“因善得祸”和“因恶得福”,才有可能遏止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与蔓延;全面实现“因善得福”和“因恶得祸”,更有可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道德问题产生的主体性根源。人的道德需要是道德信仰生成的起点,能够激发人的道德需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德福一致的社会现实和神圣信仰两种因素。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德福一致的现实是激发道德需要的主要因素,增进德福一致是构建道德信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道德中间状态或者说不道德状态,道德自身是未完成的,而幸福又是自在自为的,道德与幸福之间根本谈不上一致或不一致的问题,所以在道德中间状态,探讨德福一致或者不一致的问题是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在道德中间状态,德福一致或不一致的命题是一个伪命题.道德信念追求的德福一致只能是一种设定.这种设定出自于人们之间良好的友谊.  相似文献   

11.
在理性思辨领域,无论亚里士多德、康德还是黑格尔都认为道德与幸福是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当前中国社会,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出现悖论。人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却以道德滑坡为代价。以"理性经济人"的公设出发,从德福关系视角探讨道德危机的症结发现:道德行为所"得"偏低、道德行为风险成本支出扩大、道德行为的支出与收益间渠道不畅通造成了道德危机出现。为此,需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信任机制、增加道德"收益"、减少道德"成本",使现实中德福关系尽可能趋于一致,进而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经济行为选择中的道德边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企业的经济行为目的是获利。一般说来 ,当且仅当企业能够从自己善的行为选择中得益时 ,企业才能自觉选择善的行为。在有效正式制度供给之下 ,由于选择道德的行为是企业获利的基本手段 ,企业趋向于自觉选择道德的行为。如果一个社会制度体制有着重大欠缺 ,不能基本做到德福一致、德者有其得 ,那么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自觉择善而行则不能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3.
幸福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电影《搜索》揭示和反映了幸福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幸福是道德的必然结果。杨佳琪、杨守诚因有德而得福,陈若兮、莫小渝因失德而失福。认可幸福与道德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有着现实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幸福与道德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将会不断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伦理学史上对道德形而上学多有论述,并成为康德伦理学的理论资源。以德福观为视角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需要明确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纯粹形式的,道德与幸福一致是康德伦理学的理论旨归,而德福一致的至善则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最终完成。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具有一定理想性,但仍具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载在本体论上提出了"气"说,认为天人一气,天人同质,打破了天人异质学说中的等级界限。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天人同性的"太虚"说,认为"太虚"是天地和人的精神意识的本原,由此人就具有了天地的健顺之德。他强调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并提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同时还从生死观方面论述了人心之和谐。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各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伟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立德为先"的课程价值理念和"立德求知"的课程发展观融入到高校课堂教学里,彰显出课程知识道德与价值意义的教学实践逻辑。实践教学是公共管理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管理类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具有现实价值的耦合性特征,使得公共管理类研究生不仅具有知识有能力,还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引导教师转换教学思维,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是助力"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17.
社会伦理和谐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学上说,传统的和谐都是奠定在特定的道德价值基础上的道德和谐,这种和谐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困境。从学理上说,社会和谐只能是伦理和谐,只有复归社会和谐的伦理意蕴,确立普遍的道德合理性的价值原则,才有望使社会和谐成为现实。普遍的道德合理性既要求道德人格的塑造,又要求制度伦理的建构。而制度伦理的建构既应坚持制度的道德辩护,也应体现制度的伦理关怀。其中,制度的道德辩护——德福一致是社会伦理和谐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8.
幸福文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能力本质上是幸福能力,创业型人才本质上是幸福人.幸福文化的道德性和价值性、创造性和追求性、精神性和超越性是创业教育转型创福教育的文化支点.创业教育的幸福转型需要超越就业途径的路径依赖追求创造性幸福、超越经济人假设追求幸福人、超越财富崇拜追求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9.
道德回报是道德生活中的赏善罚恶现象,其实质是实现德福一致的重要手段。道德回报是当前道德建设的理性选择,它是个体道德生长的外部动力,是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的有效途径。实现道德回报要诉求于制度,应重点完善道德回报的评价、保障和反馈制度。  相似文献   

20.
对于儒学而言,德与法同等重要,它体现在由孔子的德性说到孟子的仁政说再到荀子的隐含着法精神的"礼"制说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应当以一种审慎的态度修正我们对于儒家哲学的某些成见与偏见,即,通过认同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经典思想所指向的一致性,来认识儒家德性与法律间的统一。通过批判-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概念在各种语境及文脉中的蕴涵,哲学地反思西方道德、政治或法律学说以汲取某些概念和理论资源,探讨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对道德与政治理论关系问题思考的转变,将能够使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和新的思路理解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对于儒家德、法理论的发展,从而赋予现当代语境中德治与法治结合以新的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